针对学生特点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时间:2020-09-09 18:04:09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针对学生特点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各种课程来说,每种课程教育都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特点,结合各种课程编排的内容,真正达到实施创新教育之目的。

针对学生特点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要想跻身于世界的前列,就必须对全民进行创新教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这充分说明了立足国情,面向世界,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那么,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更为重要,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每种课程教育都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特点,结合每种课程编排的内容,担负起创新教育的任务。创新教育实际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如何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学科知识实施创新教育?笔者现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编排的内容,浅谈实施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好奇心,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发现新事物的眼睛,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萌芽。好奇心使人富有幻想,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创新意识。大凡在科学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无不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在他们的儿童时代更为突出。例如,牛顿发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产生好奇,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现水开时壶盖掀动,产生好奇,激发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所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内容时,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按照两个层次设计:

  (1)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教科书的宽,然后让学生汇报所量的结果。由于全班学生利用的工具不同,必然导致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自然会想到:“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再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并汇报量得的结果。通过比较所量结果,学生又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但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有的相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自然又会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学生看到这种情景,顿时感到新奇有趣,由此产生了强烈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好奇心油然而生,个个必定跃跃欲试,千方百计的想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教师利用这有利时机,结合教材所提供的感知材料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学生在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产生了一种想法: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这种想法是一粒创新的种子,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闪光点,教师应给予鼓励。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引导,很容易想出测量的方法,这样教学无疑形成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诱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是人们进行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主要表现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就是“我要学”、“我能行”。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被唤起,思维被激活,他就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创新。然而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直接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悬念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诱发求知欲,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之目的。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例5”的内容,教科书呈现给小学生一幅小熊掰玉米生动有趣的画面:有4棵玉米杆,其中3棵玉米杆上有3个玉米棒,1棵玉米杆上有2个玉米棒。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高兴兴地走了,小鸟提出“还剩下几个玉米棒?”的问题。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以讲故事的形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观察情景图。先明白每棵玉米上有几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几个,接着设置悬念──看谁最聪明能帮助小鸟解决问题?学生被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动了心灵,求知欲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活起来,而这种求知欲的情感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状态,心中就充满了“我能行”的自豪感,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创新提供了原料,进而萌发了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发现不同的方法,即(1)3+3+3+2=11;(2)3×3+2=11;(3)4×3-1=11。学生在这快活的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索,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打破了常规思维,发展了个性,又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达到资源共享。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探索、验证、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从中获取新知。这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的状态。

  三、强化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名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新的发现、不同的发明等均属于创新范畴。由此可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具有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观点,敢于想象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和还未发现的事物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想象力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首先丰富他们的建构新知的表象,强化他们的想象力。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2”的内容,教科书呈现的情景是: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李阿姨,小明帮助妈妈烧开水。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并形成表象,在想象中促使他们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在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引导学生理解图意,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解决“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这个问题。并围绕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等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通过想象、探索、合作与交流等形式,明白了比较合理的方案的道理──要烧水,必须先洗水壶、接水,等待水开的时间可做其他的工作(洗茶杯、找茶叶等)。即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共11分钟。设计这样实践操作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强化了他们的想象力,不但落实了新课标要求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对于数学课程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适宜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锻炼的环境,学生就可以驾驶这艘航船到数学王国中去探索。

【针对学生特点实施创新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英语教学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2.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论文

3.在乡镇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4.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5.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6.如何针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内科学教学论文

7.幼儿健康教育实施论文

8.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9.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兴趣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