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考与尝试论文

时间:2020-08-02 11:11:1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考与尝试论文

  摘要:在五年削初等教育专业目前举步堆艰的发展态势下,探索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关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考与尝试论文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多元化 思考 尝试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辽宁省教委在省内部分师范院校试点招收五年制(初中起点)初等教育专业大专班以来,目标始终定格在: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合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在此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初等教育专业的诸方向制定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具体规格,并建立了与之匹配的课程结构体系,基本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坚持专业程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原则;坚持五年一贯综合培养的原则。最终形成了五年制师范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教育实践课四大模块紧密结合,着实为省内各地方小学培养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人才。

  7但是,到了2005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解体,市场经济一跃为经济体制的主导,一以贯之的五年制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原则旋即被打破,这一变故,无疑阻塞了学生们的“出口”。

  之所以这么讲,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小教大专”是省内绝大部分小学的学历达标上限,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对教育界的首要冲击就是打破了用人的“师范”与“非师范”界限。从本位主义的立场出发,这个界限的打破,对我们这类学校而言,当然是一记重拳。

  首先,从生源方面看,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不会再把初等教育专业当成他们志愿的首选,学苗素质下降也就成了必然;其次,在与本科毕业生竞争中,先天不足的学历劣势,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的希望变得愈加渺茫。调整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势在必行。

  1重新审视目标定位系统

  曾经一成不变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现状,基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小学教育的严酷现实,当务之急,必须重新审视初等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系统。

  1.1“师范性”的再定位

  在专业名称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最能突出初等教育专业特点的仍然是“师范性”,但这里所说的“师范性”不再是以往培养目标中特指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支撑它的四大模块,而是在沿用培养小学教师从教能力的诸多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拓展,广泛适用于其它相关领域的一种通用能力。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今后不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从能力迁移的角度看,同样可以胜任相关专业的工作.把培养小学教师的原始目标缩小,但力争保持初等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格局的原貌,也就是说在具体做法上在保持“师范性”内涵的前提下,扩充其外延。

  所谓师范,《法言·学行》载:“师者,人之模范也。”《北史·杨播传论》:“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假使我们从这个大的师范观给师范定性,就不难理解目标定位系统依旧把突出“师范性”放在首位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在定位培养目标时,提法不变,依旧是突出师范性特点,但在观念上已经超越了“师范性”的原始意义,实现了“师范性”的多元。这样起码可以减少教者明知道是死胡同还要硬着头皮走下去的对眼前师范教育现状的困惑,学生也会具备除胜任小学教师能力之外的其它能力。

  1.2分解培养目标

  既然五年一贯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逼着我们必须寻找其它通达目标的路径。秉承师范教育的育人模式,借鉴高职专业分解能力培养目标的方法,就是新形势下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总目标具体可分解为如下子目标:(1)建立以“三升本”和“专升本”为培养目标的子系统,操作过程是学生入校后,打破专业方向,按其中考和入学模拟考试成绩,参考本人自愿,重新分班,这个群体,培养目标定位在三年后冲刺高一级的本科师范院校;(2)建立为本市部分公立、私立和农村小学输送师资的目标子系统;按五年一贯的初等教育培养模式,实施教育教学计划。(3)建立嫁接部分高职专业的子系统,延展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引入与初等教育相关专业方向如:数控、文秘、旅游等专业的技能,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科学地分解培养目标的结果,既保持了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色,又为师范教育的职业化、多元化开了先河。

  2四大模块的多元组合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教育实践课是初等教育目标达成的四大支撑模块,目标多元化后,相对稳定的四大模块势必要被撼动。四大模块在目标子系统中的分配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必修课在子系统(1)中,分量加重,特别是数学、语文、英语、心理学课时比过去有所增加。对子系统(2)而言,基本维持初等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貌。在子系统(3)中,必修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学科知识内容的难度,重新删减组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得。教材选用由过去统一使用的“中等师范学校”教材,变为省编的“三升本”指定教材,对子目标(1)来讲,三二分段更加明确,前三年,专业的方向性比较模糊,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归属到子目标(2)或(3)中。

  无论对子目标的哪个系统而言,前三年的必修谍主要侧重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后一年半是带有专业方向特色的专业课学习。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辅助课,对目标子系统(2)来说,选修课应定位在适应未来小学教育发展的相关课程上,体现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而对于目标子系统(3),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无论是学时,还是教学容量可能都超过了必修课。而目标子系统(1),完成了前三年的教学任务后,已并入目标子系统(2)或(3)中。分层次开设选修课的结果,实现了培养目标中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同时也为跨学科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平台。

  活动课在以往初等教育的模块组合中,主要以各类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活动内容基本围绕师范生从教应具备的能力而展开,分解培养目标后,大大拓宽了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学生一方面可以围绕选定的从业方向,参与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必须参与各类与资格认定有关的职业能力培训活动,并且要求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汉语等级证书、营养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导游员证书等。

  教育实践课由过去二周的教育见习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改变为一个学期的从业前实习。与以往教育教学实习不同的是,实习的目的性由过去的单一、简单,变得多元、复杂。对于子系统(2)对应的学生来说,实习的目的比较明确,主要是把现有的知识拿到具体的小学教育工作中加以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但对子系统(3)对应的学生来说,实习中更多的是不确定性,比如,选修酒店服务的学生,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可能远远超过实训基地的模拟劳动强度,还有很多在书本上无法预料到的实际问题,这些因素可能会动摇他们的选择,所以他们会把精力投入到下一个工作目标。教育实践课的目的,就是在学生走向正式的工作岗位之前,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的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学生们可以正确地审视自己,为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3实现完善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其它条件

  3.1观念兼容

  目前省内有初等教育专业的大专类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师资老化的问题,就我们学校而言,初等教育一系44位在职教师中45周岁以上的教师22人,占教师总数的50%。这些教师都亲历了师范教育的鼎盛时期,一成不变地执行落实教育教学计划已经成为他们的职业习惯。但由于学苗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教者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计划,结果要么脱离教学主体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要么根据主体的实际情况,把既定的教学计划弃之不顾。但不管哪种做法,对教者来说,奏出的都是教学中的不谐和音,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要滋生脱离教学主体的孤独情绪;但如果为了迁就学生,视教学计划于不顾,又会陷入教学随意化、无序化的茫然。这种教与学的不和谐,使师生间生出一系列隐性或显性的矛盾。教师的倾情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馈,那种叫做责任的东西随之也就渐行渐远。而年轻教师,走向工作岗位接触的教育对象就是这样,没有比照,自然也就少了牢骚和怨天尤人,但是这样的教学对象,对他们构不成压力,久而久之,徒剩热情,术业缺乏专攻。这些学识和能力均没经过准师范历练的年轻人,免不了行无规矩,做无定法,更谈不上高屋建瓴地指引学生。如果能把青年教师的热情和老教师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观念上的兼容,就会较顺利地实现初等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设想。

  但观念的改变是个难题,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洛克认为:观念来自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多年师范教育积累的经验,现如今很多东西需要废止,这对老教师来说,无疑需要观念的涅磐。年轻教师必须用知识和教育理念中的“新”来征服老教师,这样才能实现新老教师观念的兼容。

  3.2对“主导”的认识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线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教者情愿与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打破。过去,教者可以无条件地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必须做与本学科有关的事情。现如今则不然,培养目标多元化后,任何一位教师的课堂都不会再有所有学生围着老师指挥棒转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新形势下“主导”的作用。首先,须明确的是主体中有多少人需要自己所要传授的学科知识,了解主体的实际情况后,准确定位学科知识的重、难点,力争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对非需要主体的要求,既然课堂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整齐划一,教者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避免师生之间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3.3调试教学方法

  我们曾经历过教学方法探索阶段和探索后百花齐放的展演阶段,但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避免一言堂。教者力争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征服学生,使之好学并乐学。融进“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不仅仅完成纸面上的教学任务,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以身示范,授之以渔。

  当然,实现完善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条件还有很多,笔者只是以点带面简单地提及。

  总之,在师范教育竞争如此激烈,初等教育所处的境遇又如此尴尬的情况下,我们在大教育观的罅隙中,求得立足之地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观念,作好“培养目标多元化”这篇大文章,只有这样,初等教育专业才可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关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考与尝试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尝试与思考论文

2.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思考论文

3.关于物业公司盈利多元化实现途径的思考论文

4.高中生物双微整合教学的尝试与思考论文

5.让快乐学习与学生同行初等教育论文

6.浅谈自建小型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尝试与思考的论文

7.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思考论文

8.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分析的论文

9.校企共建通信技术专业实践与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