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时间:2020-07-16 08:40:32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互联网+时代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着融合共享的知识本质观,聚合的知识价值观,联动、跨界的知识获得观。这些知识观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的启示:高职院校应构建“互联网+”生态教学环境、“互联网+”生态师生关系以及“互联网+”学生“智能学习环境”。

互联网+时代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观;高职教育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知识的增加呈几何倍数,知识的生产方式和迭代效率发生巨大改变,不断颠覆着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启引着我们对当下教育的思考。基于此,在“互联网+”时代,存在什么样的知识观?这些知识观对当下高职教育的改革有何启示?

  一、知识观的基本要义

  知识观就是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理性主义知识观以唯理论为哲学基础,将知识看作是理性认识的结果。经验主义知识观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强调知识获得的感官重要性。实用主义知识观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知识的获得需依靠行动。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以后现代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知识生成的动态性、境域性和非良构性。“互联网+”时代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这与实用主义知识观中所强调的知识获得的行动性具有相似之处。“互联网+”时代注重知识的人性化,这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中注重知识生成的个体性具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以上所提到的知识观对“互联网+”时代知识观的构建具有参照价值。

  二、“互联网+”时代知识观的基本意蕴

  (一)融合共享的知识本质观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融合即新信息知识与传统行业性知识之间的融合,具体在内生层面属于新信息知识与传统行业性知识之间的双向自融合,在外生层面属于新信息知识与传统行业性知识之间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的多向他融合,其融合速率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知识共享的强弱。“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共享即基于“互联网+”平台,新行业性知识在个人、群体或组织之间通过创新而实现知识的转移、传播或增值,其明显特征是互动的频率增加,变现的速率加快。“互联网+”平台促进了知识间的相互交流,拓展了知识在内容和领域间的共享范围,大幅提升了知识的可利用性。

  (二)聚合、互动的知识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聚合了大量的信息知识,为人或组织创造了更为巨大的知识取用空间,人或组织根据需求有选择性地取用有价值性的知识。“互联网+”时代聚合了学术知识、应用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等其他类别的知识。学术知识是“权威的、客观的、普遍的知识。它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日常体验知识的限制,到达更高理解程度的知识”。应用性知识是将学术知识付诸实践的知识。“互联网+传统学术领域”使得纯粹知识和应用知识之间的人为界限坍塌,使得纯粹知识和应用知识两者彼此相融,促进了知识对个体或组织的服务。人文知识即对个体的存在性有影响的知识。科学知识即对个体的理解性有影响的知识。“互联网+”打破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人为界限,促使个体在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同时,主动建构起对知识的自我体验与理解。

  (三)联动、跨界的知识获得观

  1.联动的知识获得观“互联网+”时代的联动即“互联网+”与诸行业之间的联结互动,具体到知识领域即行业内知识之间、行业性知识之间、行业性知识与互联网知识之间的联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联动呈网状结构,当网络中的所有“节点”联结在一起,并产生互动时,新形式的知识便产生了。“节点”一旦变动,知识就会立刻混乱,就会主动寻求与别的“节点”联结所产生的知识进行互动,如此往复下去,一张全新的知识联动网便出现了。知识域内的知识联动属于知识的自生成,知识域外的知识联动则需要依托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内化、同化和整合对知识的意义性建构来实现。2.跨界的知识获得观知识领域的跨界意指“不同场域中的知识,跨越学科领域、个体与群体、组织与机构、时间与空间及与媒体介质等边界,在交叉融合中以产生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由于“互联网+”时代的目标是实现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因此,在知识领域,“互联网+”时代的跨界可以理解为知识在互联网与各行业界域之间的相互流动与融合。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呈网状结构的信息知识与各行业性知识之间存在整体或局部的关联,跨界本身又可以对界域从整体或局部实现跨越,也就导致了知识跨界的整体性或局部性特征的诞生。因此,在通过跨界来获取互联网知识与各行业性知识融合所产生的新知识时,需要从互联网知识和各行业性知识的“场域内部和场域边界”来考量。

  三、高职教育改革的知识观启示

  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点。“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观对高职教育改革有以下启示。

  (一)高职需构建“互联网+”生态教学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对知识缺乏必要的包容性,更多的是对技术性知识的容纳,而对学术性知识却少有接纳。当下我国高职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上仍是以技术性知识为中心,即使涉及一些学术性知识也很难与技术性知识联系起来一同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这使得高职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完整性,最终导致了学生知识素养不够,也就很难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于高素养职教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学方面,高职需构建“互联网+”生态环境,将更多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教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对接“互联网+”时代对于职教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各类专业与课程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了专业性课程知识内容设置存在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复问题,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而且弱化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开创性潜力的挖掘,更不利于高职人才参与“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因此,在教学方面,高职需构建“互联网+”生态环境,通过搭建可以连接各专业与课程知识的“立交桥”,促成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重构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交叉与重复问题。

  (二)高职需构建“互联网+”生态师生关系

  传统的高职师生生态关系是学生在课堂、教室、学校和企业实习过程中,通过与教师或企业人士之间的知识互动而直接形成的。“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的融合,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师生生态平衡,师生之间的生态性关系开始走向复合和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平等性。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呈网状结构,且没有中心节点,这使得高职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变得更为真实,学生和教师无需通过任何知识“中介”,可以自由取用知识,自由分享知识。2.主体性。在“互联网+”时代,知识间的动态流动与连接促成了新的知识“生态圈”的诞生,教师不再以教者的身份而高居,而是和学生一样以学习者的身份呈现,高职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陪伴者和激励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管理都完全依靠自我,依靠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完成。

  (三)高职需构建

  “互联网+”学生“智能学习环境”随着新的智能化技术和手段的出现和冲击,过去所构建的缺乏联动性的学习环境已然不能适应高职学生对智能化知识学习的新要求,因此构建一个能满足高职学生发展和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智能学习环境”已迫在眉睫。高职构建“互联网+”学生“智能学习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

  1、宏观层面。构建以高职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大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高职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2、微观层面。推进高职智能化校园建设,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虚拟与实体相融合的,辅助教师智能教学、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开发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1]托尼贝茨.数字化时代的教学[M].刘永权,武丽娜,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16.

  [2]刘哲雨,尚俊杰,郝晓鑫.跨界知识驱动创新教育:变革机制与实施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8(3).

  [3]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4(6).

  [4]徐辉.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建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5]刘邦奇.人工智能构筑教育信息化新生态[N].中国教育报,2018-06-02.

【互联网+时代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1.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探讨论文

2.高职物流教育改革创新论文

3.高职数学教育改革路径论文

4.探究互联网时代新闻价值改变对新闻采编的影响论文

5.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策略论文

6.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论文

7.浅谈互联网时代的首富变迁论文

8.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些措施论文

9.高职视角下的会计教育改革探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