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教育的论文

时间:2020-10-07 13:13:52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当代大学教育的论文

  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当代大学教育的论文,欢迎查看!

当代大学教育的论文

  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缺失分析

  [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代大学教育显在的危机,除了工具理性的强化以及消费意识的风行使得个人的感性空间和信仰区域呈现为一种真空状态之外,大学教育的“务实”定位,使得教育沦为灌输、复制,缺少对话、交流。在当下建构和谐社会的目标召唤下,理应通过以下途径重建大学精神:筑牢筑实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素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危机;大学教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讨论常常因为大而空容易流于虚妄,追问本身“务虚”的表象也常常招致务实论者的鄙夷和不屑,因此,即便它常常成为一个点击率非常高的学术关键词,但却因为疏离了与现实的关涉性而被无限期地边缘化。其实,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显在的危机,工具理性的强化以及消费意识的风行使得个人的感性空间和信仰区域呈现为一种真空状态。深入认识大学教育的本质,梳理人文精神的内涵,从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使人文精神贯彻到大学教育的正确途径,也是当下高校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必然抉择。

  一、大学教育理念探源

  大学教育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普遍认为最早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牛津学者纽曼。在纽曼看来,大学是知识、科学、事实、原理、探索、发现、实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大学教育必须完成提高社会理智格调、培养大众的心智、净化民族的情趣的使命。故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纽曼的大学教育观里,大学所应该提供的,是普遍性和完整性兼具的知识教育,而不应该是狭隘的专门化教育。大学教育理念的另一个源头———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则着眼于科学,并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逐步确立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与“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理念。作为后起之秀的美国大学教育则充分借鉴了欧洲两大教育理论家的理念,同时又为大学教育理念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美国高等教育崇尚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学生需要广泛涉猎和学习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内的课程。在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后,学生再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埃德加富尔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1]

  由此看来,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汇聚优异的年轻群体,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氛围和完整性的知识教育,让他们的创造力在共融中相互激发,从而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才的摇篮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大学这个特定的空间也应该是相对独立的精神群体。我们也不难看出,西方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就是因为在大学发展历程中,从未放弃过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二、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嬗变

  从中国早期的几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联大)办学理念来看,从制度层面来看是对西方的一种仿效和移植,但就核心教育理念来看,却根植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实际。因此,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确立是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实际创立的,是自身纵向的文化积淀与西方进行横向对话的结果。中国大学精神的确立不能脱离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所积累的智慧,“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依然闪耀着跨时代的思想智慧的光芒,而充分认识大学教育中人文的向度对于知识创新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大学主要担当的功能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知识的积淀与传递,其二是为社会变革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创造性的资源。

  也就是说,大学不是一个僵化的知识库,而是一个思想库。大学教育既是一种专业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一个成功的大学教育应该肩负起双重的诉求。但是就现状而言,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功利性是明显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应用型”口号足以让人感知实用人才培养几乎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诉求。虽然它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学也似乎逐渐成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成为一种机械化的生产线。

  三、人文精神危机与大学精神的重建

  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不是一种空泛的精神性建构,而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在积极而有效的对话中对主体意识的确立,对自我、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个体的一种认知意识和批判意识。考察当下大学教育中人文危机的成因,知识架构的短板、批判视野的缺失和人文诉求的失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筑牢筑实知识架构。从现有的大学课程设置来看,专业的细化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遭遇专业的限制,史学意识的淡薄及哲学诉求的疏离使得学生的评价体系导向非理性的向度。由于大学承载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使命,这样就使得大学的专业设置要紧随时代人才需求的脚步。专业设置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忽略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互补。尤其是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课程设置来看,缺少交叉和互渗。

  历史知识的空白或者是有意的疏离与淡化是导致当下大学生缺少人文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文精神是一种习得,而不是抽象的符号所构建的死的知识,人文知识可以传授,但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和获得需要教育过程中的彼此交流和对话,而这种交流和对话的前提同样需要一定的知识架构,而这些架构中首先需要的就是史学的支撑。受到西方思潮以及现代化建构模式的模仿习惯的影响,当下的大学生越来越疏远和漠视历史,甚至有意地遗忘自身的文化身份,常常是毫无根据地对历史进行否定。

  当下的人文精神需要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支撑,而历史与传统的缺失使得我们难以确立自身的文化立足点和生长点。第二,问题意识和批判素养是重建大学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的教育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时刻反思和批判知识的缺失,在丰厚的学养的支撑下建构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意识。人文教育不只是进行纯粹的人文知识的教育,而是在对话过程中实现对真理的认识、理解、领悟和转化,进而形成个人行为层面的一种实践,是判断和批判意识的复苏和觉醒,也是个体独立性的获得与确证。因此,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应是人文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不应是现行的、结论性的设定,不应是主观、武断地先行确定正确、不正确的标准,并以此标准去考核和教育学生,教师应将作为一种参照。其实,人文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想象力和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交流。教师要有丰厚的人文底蕴,要善于在课堂上表述个人的见解和主张,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树立批判的信心和勇气。中美高等教育的理念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继承和对学术权威的尊重;相比之下,美国教育则更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创新能力”[2]。

  第三,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重建大学精神的核心诉求。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和坚持教育服务于社会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从社会发展潜在的动力来看,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是通过配有社会所需要的人实现的。因此,强化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观,使得教育真正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育的人文向度已经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绝不仅仅依托于科技进步支撑的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国民信仰更应该植根于文化深层的基因,国民自信也必须植根于文化自信,因此,高等教育的精神向度追求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96.

  [2]郝云龙.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较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6).

  [3]赵明节.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大学人文读本》座谈会发言纪要[J].南方文坛,2003(1).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教育改革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学是学生自由发展的阶段,学生该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实现自我创新跟学校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下,随着众多大学学校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这过程中却还面临几点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大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对于素质教育环境下大学教育该如何进行改革作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教育;素质教育;改革路径

  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养学生的重要手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也在于整体的素养,包括知识、涵养、素质、还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力,社会要发展就必须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大学作为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重要学习的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也是可提高自身素养之处。在现代社会下,大学的教育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学生已经适应只学习不创新,其教师也没有现代化创新的理念。所以说,大学教育改革的任务已经十分紧迫。

  1大学教育的现状

  1.1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大学的很多课堂中,很大部分还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低,就算有要求实行新课改很多教师也不重视,一方面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甚至不愿意去课堂学习。

  1.2大学设立的兴趣部门不够丰富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都知道大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想加入自己感兴趣的部门去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然而,目前很多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也会使学生们无路可寻,找不到发挥自己价值的平台。

  1.3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自由的,不应再每天学习。因此大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迟到、早退无故请假的现象,上课睡觉玩手机的情况也频频出现,自我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团队精神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也会给自己身边的朋友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4学校的设备不够完善

  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素质教育在于学校为学生创造的练习平台,就目前的大部分学校来说,学校的设备还不够完善,像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实训室等地方还没有健全起来,还有操场的绿化和卫生也缺乏管理,因此,会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和参与乐趣。

  2大学应对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建议

  2.1提高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引导者,在整个教育改革中起着相当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不但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高,还要求教师对于教学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主导课堂,对于教师提出的合理问题自发的组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并在课堂上组织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娱乐节目,一方面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大学本身学习项目就比较多,例如体育中的各种要学习的运动,比如排球、足球、还有多种多样的做操训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一味的训练,会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枯燥。体育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让班级成员进行合理的分组训练比赛,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2.2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为一改学生的学习思想,让学生重视其学习的专业知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可在上午上课前对宿舍进行封锁,在教学楼安排学生会成员进行监督,让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点名,甚至辅导员也要随机抽查班级的上课人数,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时上课。另外要完善奖励制度,对于上课认真,活动态度认真的同学颁发其相应的奖励证明,对于冥顽不灵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当的警告和惩罚,强调和宣传大学生活的重要性,以纠正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便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培养。

  2.3完善学校的学习设施以及兴趣部门

  为使学生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在注重学生学习的同时注重改善以及发展学校的学习设施,例如将图书馆制度及环境进行改革,保证充足的图书储存量,更要保证图书的质量,然后要使每位学生都能读到书。另外对于学校的实验室以及实训室也要加以完善,配以专业人员对药物类或其他危险品进行储存和管理;还要对学校的环境进行监督,时刻保证学生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仅能使学生有更好学习环境,对学校来说也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最后要完善兴趣部门的建设,对学生提的建议也要经过深刻的考虑才能给予允许的权利,保证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升自我的整体素质。

  3结语

  大学教育的改革是跟多方面因素有关的,要考虑到学生、教师、学校各方面的因素,同时学校也应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组织活动,将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大学只有将教育改革实施好,才会迎来学校更快更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82-84.

  [2]张琳琳.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和路径选择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4):121-124.

  [3]戎静,姚国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其路径探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3):105-108.

【当代大学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之我见的论文

2.研究分析当代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走向的论文

3.视觉图像文化与当代艺术教育论文

4.中医传承模式下的当代中医教育论文

5.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论文

6.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论文

7.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文化研究论文

8.大学田径教育教学论文

9. 探讨大学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