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时间:2020-09-28 11:14:17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作为“微时代”最积极的体验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转变。本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就必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创新的重点就在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调整。

“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关键词 微时代 创新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手机上网人群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 8%,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已达到34.8%,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以手机、平板电脑等“微介质”为载体,微博、微信等等一系列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作为“微时代”最积极的体验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顺应这种转变,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微时代及其基本特征

  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因其即时互动、内容简洁、信息共享、彰显个性等优点,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发表个人见解、沟通思想、分享情感体验的主要平台,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无微不至”的时代氛围与环境特色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思维方式。“微时代”在当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用语,而是一个蕴涵着生活方式、文化传播、社会心理、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即时互动性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将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发布出去,就会与其他网民即时共享这些信息,还能收到反馈,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在微时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微博、微信、博客等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传受一体、去中心化、双向互动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实现了单个用户信息传播能力的最大化,普通人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主体。

  (2)个性化

  微时代的个性化主要体现为传播过程的草根化、碎片化、感性化等特征,这与传统媒体的精英化、格式化和理性化的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门槛较高,如其创作对文字表达能力就有较高的要求,还要有较为清晰的思路和较强的逻辑性,其创作过程也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微时代,随着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自己个性化的信息,实现了媒体与人的高度结合。任何人都可以说是一个媒体,都可以自由地彰显自己的革新,可以在不违规的情况下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3)关系化

  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中,个体所具备的交往需求会被进一步强化。人们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上发表的言论,不仅仅是人生观、价值观或者生活态度的自我表露,更多的时候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回应,特别是对某一问题持相同态度的人们尤为期待。持相同观念的人们会结成不同的群体、圈子,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尽情交流。正如唐・泰普斯特在其著作中所说“虚拟社群又称虚拟社区,是互联网衍生出的社会群聚现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们,以高涨的热情进行某种公开的讨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通常,这种的交流关系很可能由网上发展到网下。“微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更渴望得到认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私人化与感情化。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微时代”的冲击给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1)“微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

  心理健康教师应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针对问题对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时往往缺少辨别力,容易轻信网络谣言,致使许多虚假信息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垃圾信息、网络谣言的加工厂,而这些都是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无屏障性”的'特点造成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微时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时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变化特点,找出引发心理问题的症结。这无疑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许多教师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有些束手无策,甚至出现畏难情绪。

  (2)“微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新挑战

  教育内容的新颖性、针对性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是因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课堂教育、感染教育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丧失了教育内容的权威性,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同学们可能早已知晓,甚至知晓的更多。而同学们日常挂在嘴边、经常关注的话题却是许多教育者所不知道。课堂上所灌输的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中的信息不对称、相对立的现象经常出现,使得同学们不知所措,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局限于一种或几种符号,它不仅整合了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优势,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甚至还能综合计算机、电视机、电子通讯等各种传播技术的优点。在“微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通多媒体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既可以是纯文本的,也可以是图片、音频的,能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强烈刺激。因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也逐渐形成了接受这种多媒体信息的偏好,而对于课堂上有些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3)“微时代”给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新挑战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受,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没有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较差。教育方式的单一、枯燥,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经常是“你讲你的,我玩我的”,存在应付甚至抵触心理。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对于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的“90后”大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注重探讨式、互动式的教育形式,更喜欢个性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内容设定、主题选择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快、资源共享等优势,创新教学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

  面对迅猛到来的“微时代”,既应当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应当看到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良好发展机遇,采取创新性的应对措施,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1)以“微时代”的兴起为契机,革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个性化、去中心化的“微时代”不断冲击着教育者的信息主导权与话语权。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即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微时代”的意识。首先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随意性,人们言语方式也由独语转变为共享,网络媒体上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消极、反动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当代的大学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能及时发现大学生“微生活”中存在的负面信息,并能及时应对,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微时代”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怀与疏导。“微时代”是一个彰显个性、集体狂欢的时代,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大声疾呼,尽情抒发自己的情绪,充分与“微大众”沟通交流。然而,网络毕竟不同于真实的世界,线上虚拟的情感沟通填补不了线下真实世界的寂寞、空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即时体察个体的心理需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虚拟的世界,融入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