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时间:2023-02-24 16:20:17 方宇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但就现阶段的教学行为来说,有些学生从来不想提问题,缺乏问题意识,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如何培养?课堂效率要如何提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

  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

  1.改变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再创造,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

  2.重塑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教材过多的是学生与文本(教材)之间的封闭的,一一对应地对话。在此应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式的交往和对话,拓宽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甚至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问题意识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主要通过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想问的欲望。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

  2.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自我认知意在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水平,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内在需要中诞生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1.在新旧知识的联接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有价值的探索材料中,肯定孕伏了学习新知所必须的旧知识。因此,一般情况下,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想一想: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等,最后说说。使学生在做、想、说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哪些方面已经做到,哪些方面还不够好,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2.在探索规律时,引导学生不断反思

  探索规律阶段是新知的集中体现。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想问。

  小学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而我们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这样问题意识的种子才有成长的可能。

  比如教师在课上要用温和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先小组内讨论,总结问题有哪些,再组织汇报问题,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进行思维的碰撞,就更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教会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交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

  1.针对课题质疑。比如,看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问。

  2. 抓关键词质疑。在课文中抓住几个关键词,就能将课文思路及重难点解决。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问道“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恰好是解决课文的关键。

  3.在新旧联系中寻疑。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旧和新之间寻找结合点,以旧促新。

  4.抓关键词质疑。比如,在《去年的树》中,学生发现文中的“看”有两处,就问道“这两个看的意思一样么?”

  5.抓矛盾冲突提问。“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我们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抓住矛盾,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母鸡》这篇课文中,我将总结的母鸡的特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快抓住矛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正好,我就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介绍给学生。

  三、给予学生评价,使学生会问。

  要使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适时总结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请同学回答,有难度的问题可师生共同探讨。其次,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让人信服,切不可说一些套话。

  这样,不断地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有效地凸显出来。同时,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从心理学上讲,是指在人的认知中,通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是问题,进而在心底产生疑问,并且加以探求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语文教学中,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静待老师提问,才解决问题。学生自己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

  长期以来,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而言,我们国家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我国著名的主持人杨澜曾经说过,她在国外求学的时候,每科成绩的测验分数都是优秀,但最后学期末的时候,教授给的成绩却不高,她去询问原因,教授告诉她,虽然她的书面成绩优秀,但是因为她上课从来不提问题,因此才会拉低整体分数。这件事确实能够反映我们国家目前学生的课堂状况。也因此说明,我国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意识缺乏状况。

  1.难以主动发现问题

  目前,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的学习观念比较滞后,对于课堂学习中的知识点,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反正老师在上课时都会讲解到,因此没必要提前寻找问题。再加上一些学生对自己本身存在的学习习惯认识不清,对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也不敏感,在这种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就很难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不懂得变通地探讨问题

  俗话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但目前来说,我们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真正的变通。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本身就是广泛的。语文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复杂难学的。因为内容太过庞杂,不像数、理、化等学科,有其固定的'公式定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很难变通地去提出问题,甚至探讨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3.懒于深入分析问题

  一些学生对各种司空见惯的问题,往往只停留于表层议论,忽视深入分析,抓不住要害,致使一些问题仍不断发生,矛盾难以根治,成果难以持久、巩固和提升,学习上难以实现大的跨越。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方面,而难以真正地完全认识与理解。比如,在对古诗的学习方面,很多时候,诗词的寓意都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诗人的整体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懒于深入地分析问题,以致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1.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小蝌蚪找妈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相关的视频或是音频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动物世界温情的一面,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之间可贵的亲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疑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部分。有的老师每每在上课的时候就无比严肃,自己因自身问题或是学生问题等在课堂上冷脸面对学生,使得课堂气氛非常严肃,以致学生不能甚至不敢当堂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轻松地、愉悦地为学生讲授知识。

  3.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提问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当今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辩论方式、小组竞赛的方式、一对一的互助学习模式等等,活跃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吸收知识点,并能够加以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有的老师在上课中,不经常让学生提问,反而在学生提问之前就宣布答案,这样,学生甚至都没有提问的必要,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会逐渐淡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反问法、类比法及联想法等方法提出问题。

  本文就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创设情境,有效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等四个方面给予了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好奇,才有可能有问问题的意识和冲动。所以掌握过硬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学得轻松、有趣,对没懂的、好奇的、有兴趣的东西有问的冲动,有问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训练,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下掉下一大馅饼”,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害怕提问题,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悦,再加上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地位,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师则乐于以“教”为中心,以中考为最终目标,完全忽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致使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学习。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让它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至为重要。

  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三、要给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平时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乐园,而不是老师代替包办。例如: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证明定理、定义、推论等。在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会碰到各种困难、发现很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有问问题的冲动、需要,长期如此,就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故意留点疑问,露点破绽,在讲解过程中设置点误区,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思考,利用认知冲突引起讨论,甚至争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也需有“度”。当学生已“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让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问题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情境。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如进行“太阳光和影子”教学前,让学生观察自己一天的影子变化,第二天上课时让几位学生讲述自已观察的结果,学生对这几位同学观察的`结果很是怀疑,问了很多关于太阳光与影子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人在太阳光下影子是不是如此……”的情境中进行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产生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增强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会问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其得法善问,必须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例如,可从创设问题情景上质疑,从问题证明推理上质疑,从知识应用上质疑,还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对比处质疑……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筛选,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还会让会提问题的孩子讲讲他是如何设计提问的,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其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就一定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质疑问难不仅仅是在学习新课前,也可以出现在对课文深入理解进行反思后。例如:在学习了几何“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同学们通过猜测可能的答案,在猜想、说理中就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是肤浅的,有的是有质量的,有学生就问到原对角线位置对新四边形的结论有何影响?这就是一很好的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只有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发现问题。

  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评价,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后进生,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如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发光点。教师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变式”以及问题的前后联系来消除学生思维中的定向思维。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我们就会常常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5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要抓住如下几个步骤: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问“为什么”、“怎么办”等认知需要时,并具有进行探索这个“为什么”疑难问题的愿望和心理时,他就会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的.思维活跃地发动起来。因而,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仔细寻疑,敢于问疑。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略加思索便举手提问:“亲人是指哪些人?”“为什么说再见了亲人?”等。这样,学生就明确思维目标,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二、在新旧联系中寻疑。

  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指导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找相似点,举一反三,知微见著,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库存和知识积累。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既能以旧促新,又能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学有联系,学有所得,会让学生感到旧知识有所用,新知识有所托,求知欲会更强。

  三、在表象与本质中探疑。

  作为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力浅,理解问题简单。所以,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表象与本质中探疑,通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增进知识的深度、广度。

  四、引导学生解疑,最终释疑。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6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学校多媒体以动画效果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训练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新。

  四、解决问题

  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思想束缚,能从事物的反面、联系、发展变化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从这些方面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1.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它是从相反的角度,立场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使思维顺序倒逆;分析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它是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该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解题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僵化,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若按传统的思维方法,一步一步的推导,将费时费力。但若采用列表的方式逆推,就可以很容易的求出各桶原有的油。逆向思维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思维方法,经常进行此种思维方法的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纵横联系法。

  纵横联系法就是指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事物、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受到启示,找到规律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思维方法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启发或提示。这种思维方法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十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突出的一点是,它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在探求共性的思维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3.多维发散法。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是创造的核心。它是指在研究问题时,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构思,提出解题思路,这为学生大胆推广旧知、引申旧知,进而发现新规律,得出新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维发散训练,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7

  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答疑解惑是不可缺少的教授环节,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所在也是学会掌握课程知识的关键。特别对于现在来说,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也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只有正确的教导方式才会促进人才的铸就。

  一、问题意识的解读与分析

  问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人人几乎都存在问题意识,也都具备创造力的潜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问题意识才会对于问题的解决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问题被给予何种阐释,从文学语言分析的角度来说,问题是需要讨论研究并得到解释的难题。综合本人的实践教学经历,个人认为问题不同于难题,问题即是对新事物的不理解,或不能转化为直观性的一种反应。

  对于问题的解读可以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界定,西方学者把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诸如:创新型问题、呈现型问题以及发现型问题。在教学领域,以探究发现型问题为主,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频繁成都,做出分析判断,挖掘学生理解问题的潜力问题虽然分为多样,但一般都会由三个基础部分组成:给定、目标、障碍。这三部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并需要与相应的步骤进行组合。

  二、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敢于提问意识。结合有关调查发现,在许多中学教学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扮演的是听课的角色,老师负责教授课程知识,学生则负责走马观花,很少有针对课程提出相关性的意见。学生缺乏问问题的意识于老师来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的老师过于强势或过于严谨,从而使得学生惧怕老师,导致学生将问题埋藏于心中,不善于表达。对于老师而言,有的老师不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担心提问影响较小进度,反而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第二,担心学生的问题超过自己的备课熟知范围,自尊心过于严重;第三,如果主张思考性的提问,由于时间过长,老师怕课上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出于这些原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不言而喻了。

  (二)缺乏提问的主动性。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改革的趋势,特别是中学生,只有课程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才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历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一些课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课程理论知识表现出懈怠,尤其是从年级的递进过程中,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愿意参与问题的回答,由于学生的热情度不高,课程的理解程度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缺乏提问的方法。中学生对于看待问题的角度有着不同理解力,一些优秀的学生愿意利用问题来增强自己的逻辑能力,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它们有的也想提问,但是又不敢提问,有的学生虽然提问,但是把握不住问题的重心。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还不够深刻。老师一般在教授过程中容易循规蹈矩,不能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通常会偏离主题,导致学生缺乏思维的表达能力。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改善课堂氛围。课程的教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也要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者教授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教师需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诉求,掌握新型的教学理念,克服学生的恐惧感,并且摆脱自己的严肃的态度,以朋友的态度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勇于发言。只有良师益友才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到提问开放自由。一般,学生会选择追随着老师的讲课步伐,这里面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的积极性表现的并不高,不愿意提出相关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尽量给同学多一点的交流时间,用自由师生交流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问题塑造,多一些交流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指导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向。中学生阶段,学生一般对于长辈或家庭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对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一些同学在问题形成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性的指导,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想。所以,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结合家长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在问题回答上善于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并进一步就知识给同学以完整全面的讲述。有效的教导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语:中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塑造人才的基本阶段,由于自身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问题意识还存在欠缺,所以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到指导性并且辅助性的作用。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这种能力有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创造出了不朽的社会价值。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8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下面结合对课程标准的验证和人教版教材的使用,谈一谈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解与实践。

  一、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解。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尤其是不能与“考题”相提并论。我们说的问题,常常是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由学生自己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智力提出挑战,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且解决它通常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标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落实,其教育价值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比如学习了表内乘法,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提出简单的乘法问题,并能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人教版实验教材在2-6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的练习;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9

  一、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课堂教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思维步步深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加思维深度。

  例如:我们在研究电磁感应时,首先可以通过演示导体在磁场切割磁感线运动灯泡变亮的现象,提出问题“没有电源灯泡为什么会亮?”引导学生讨论灯泡变亮的原因,“这个电路中电源在哪里?”“那么哪一端相当于电源的正极呢?”然生进一步提问“是否一定要让导体切割磁感线才会产生电流呢?”继续引导学习生讨论,在感生电动势中电流的方向如何判断呢?随着问题的不断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深度也不断深刻。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指用背逆常规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会使问题得到很大的简化,及产生良好的效果。

  例如,运动员在投篮球时恰好垂直篮板投进篮框中,问当运动员向篮框靠近时投球时的速度和投球的角度应如何调整?很显然此题逆向思维的方式将投篮看成由篮板处开始的一个平抛运动问题就简单很多了。再如,物理学史上很多物理规律的发现也是根据逆向思维而来的确,如法拉第根据“电生磁”而提出了“磁生电”的猜想并通过实验得到证明,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即从某一中心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知识,运用不同的方法而获得不同的收获。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某一个点出发,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寻找尽可能多的与该点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与发散性。

  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记》里讲“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学生被老师牵鼻子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由老师单向的向学生提出问题,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提出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本人在研究过程中归纳为以下几种提出问题的常规方法。

  1、因果法

  指根据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而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例如,在学习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时,先展示电动机通电时能够转动这一生活实例,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类比法

  对于不同的物理规律,存在一些相似性;或新旧事物之间进行类比;以及某一时间前后进行类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习发现问题。

  例如:学习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时,将电路和竖直方向的水路进行类比,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电源的作用。

  3、转化法

  对于一些变化极小的难以观察的物理现象,通过转化成较为明显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观察硬度较大的物体的形变时,由于物体的形变量较小很难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比如观察桌面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无法直接观察,因此通过在桌面上放一面小镜子,通过观察镜子的反射光线的变化就比较明显了。

  4、比较法

  当物理问题在其中某一条件发生微小变化时,产生极然相反的结论。对于这样两种情境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问题分析的方法,寻求结论发生变化的本质,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一蚂蚁沿一半球面外表面从底部沿球面向上爬,问蚂蚁所受到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如何变化?若将问题改为一蚂蚁沿一半球面内表面从底部沿球面向上爬问蚂蚁所受到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如何变化?两问题一字之差,支持力和摩擦力变化恰好相反。

  5、极限法

  对于判断一些物理问题和物理规律在通常情况下难以对其正确判断,可将问题成立的条件无限扩大时是否会出现一荒谬的现象或结论。

  例如:判断有一蚂蚁沿一半球面外表面从底部沿球面向上爬问蚂蚁所受到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如何变化?可以假设蚂蚁在最底点时摩擦力和重力构成平衡力,支持力接受零,而假设物体在最高点时支持力和重力构成平衡力此时摩擦力为零,通过两个极限位置对比很容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被动接受性学习,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上课听例题,下课练习题是他们唯一的学习模式。“问题意识”自然就无法产生。因此呼吁“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一直处被动的接知识的地位”的状态,做到知识接受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共存的教学局面。 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学师的教学方式,关键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正确的教育观的引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而会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转变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学生原本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也只有在一个适宜其存在和发展的气氛和环境中,才能够得到发展和进步。所以,教师必须改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利于课堂教学过程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教学习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地提问和讨论。

  总之,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本质;发现问题的方法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保证。高中物理教学从这两方面出发,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09-10

谈如何培养学生绘画中的构图意识10-07

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绘画中的构图意识10-07

历史教学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07-24

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09-27

音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意识论文06-25

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06-20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论文07-16

高校思政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