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8-02-01 10:56:52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建设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 要:师德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素质,然而有关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不容乐观。应从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加强师德、探索制度创新、关注现实需要、培育教师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上指出:“师德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 [1]高校规模的快速增长,青年教师的大量引进,使得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在各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大幅提升,因此,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成为打造优势师资、提高育人水平,保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为了掌握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笔者在西安高校进行了包括青年教师和学生两个被试群体在内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其中青年教师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1份,有效率80.2%;学生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7份,有效率92.7 %。同时,还分层选取有代表性的被试个体进行了走访与座谈。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师德状况总体是值得肯定的,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笃学创新、甘于奉献。但是,仍有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信念不坚定,缺乏“育人”的使命感。有些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岗位是迫于找工作的压力,并不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缺乏使命感与神圣感。青年教师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2.1%的青年教师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才选择教师职业的。在价值多元化的中,一些青年教师也出现了价值选择的迷失,他们并不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报效祖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事业,而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甚至是别无选择的权宜之计,因此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教育的使命感。还有些青年教师,对自身和学生的思想建设都很不重视,认为上完课就完成任务了,只教书不“育人”。学生问卷调查显示,27.1%的青年教师完全做不到“育人”,仅有53.4%的学生对师德状况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
  2.职业意识不健全,缺乏现代的教育理念。一些青年教师由于从事教育的时间较短,又是来自非师范专业,因此对教师职业身份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青年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职业意识淡漠,与学生缺少交流。教师问卷调查显示,55.7%的青年教师课后并不愿主动与他们保持联系;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平等、自由、和谐的现代教育观,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问卷调查显示,50.2%的青年教师曾出现过挖苦讽刺或者恶意惩罚学生的现象。
  3.职业态度不端正,缺乏严谨的笃学精神。有些青年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不积极探索教学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甚至上课前做不到认真备课,教学、答疑过程得过且过、应付了之。问卷调查显示,仅有66.3%的青年教师能认真或较认真备课,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对学生的学风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有些青年教师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心态浮躁,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甚至背弃了起码的学术道德和学者尊严。
  4.职业行为不规范,缺乏为人师表的自律意识。有些青年教师没有起到“行为师范”的表率作用,诸如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随意调课、缺课,课堂上接打手机,不注重仪表,随意、信口开河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甚至有10.4%的青年教师常带着个人消极情绪非客观性地评价社会现象。这些教师的行为明显缺乏职业自律,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5.职业目标不明确,缺乏“修己”的文化认同。有些青年教师利用专业优势从事第二职业,甚至不乏个别教师以单纯挣钱为目的,从事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无关的工作,造成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科研水平下降。再者,调查显示,在理工院校很多青年教师只注重专业的发展,而很少涉猎人文养成类经典书籍,这对于其丰富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个体因素。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的“70后”、“80后”,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和中的交流碰撞,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这一群体普遍主体意识增强、成就动机强烈,然而受思想修养、自身阅历、个性等因素影响,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人生价值的选择仍存在困惑和不确定性。一些青年教师即使在迎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同时,仍表现出强烈的自我需要与个体价值本位,因此,难免会造成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上的偏颇,甚至会受到社会错误价值观和消极思潮的误导,漠视必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2.环境因素。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高校青年教师生活、成长的环境与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是共生的,因此,社会上多元的利益实现模式带来的急于自我确证的心理压力,繁重的教学、科研和深造带来的工作压力,收入、住房、家庭等现实问题带来的生活压力,使得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这也就难免有些青年教师会出现漠视责任、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违德违规行为,甚至浮躁之风和功利心态已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普遍的道德危机。尤其是之前高校扩招背景下大量青年教师的引入,客观上也造成了部分思想道德素质不过硬的高学历者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整体形象。
  3.文化因素。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招生规模的大幅增长,与鳞次栉比的“大楼”①、气势恢宏的校舍这些硬实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学精神的缺失与大学文化重构的滞后,使高等教育功利主义思潮愈演愈烈,很多教师整日忙于拉关系、跑课题,谈何教书育人、精耕细作?大学文化本应以一种无形的但极富渗透力的力量对每个群体成员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于一些高校缺乏对大学文化建设尤其是对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视,没有形成对青年教师具有感召力的价值导向,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高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