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

时间:2020-10-17 17:47:35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

  [论文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知识结构 建立 调整

浅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

  [论文摘 要] 高校辅导员的合理知识结构应由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外围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组成。然而,"实然"状态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有效调整。

  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不仅明确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而且为建立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提供了依据。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界定与特点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界定

  知识结构这一概念最早由王通讯、雷桢孝在1979年第9期《人民教育》上发表的《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提出,认为“不少人原来的知识结构被破坏了,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根据王通讯1992年的解释:知识结构是外在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的内化状况,是客观知识世界经过求知者的输入、储存、加工,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决定该结构的不同功能,能够完成不同性质的工作。个人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指高校辅导员在学习和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对外在知识体系进行内化而形成地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个知识结构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二是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一个知识体系构成,是一个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综合体;三是这个知识体系是辅导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特点

  导向性。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一经形成,将对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决定高校辅导员完成工作状况。

  整体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不同要素、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即在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中,其整体的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之和。

  层次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的,是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紧密相关的。

  发展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知识本身是具有发展性。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知识不断涌现,旧知识不断淘汰的过程。各层次的知识需要抛旧纳新。三是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不断追求最佳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相关论述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相关论述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

  一是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部分:本体性知识、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2]这种知识结构的建立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了知识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但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一门职业,一项工作的需求。

  二是从思想教育工作者角度,顾刚、任莉认为,首先应具有一个核心知识层次,该核心层次能不断向外拓展并联结外围知识层次而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而包括关于人的本质及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教育原理、教育、学以及哲学为中介的哲学,这些是思想教育学科专业知识的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核心模块。其次就是外围知识层次,它以众多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知识核心的辅且、支撑和互补成分,凭借核心知识层次的辐射效应与其合理的融合组成圆满的知识结构。

  三是陈岩松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多角色、实践性的特征,与其角色定位相适应,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做到宽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共生。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思想政治、学、学相关的知识以及针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观点,虽存在不足之处,但为我们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