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课程网络学堂建设的分析

时间:2020-10-13 18:00:12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课程网络学堂建设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 网络学堂 课程建设

  论文摘要:近年来,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与之对应的课程,然而由于该课程为新开设的前沿课程,很多教学内容值得探讨。针对该课程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建设网络学堂,从课程建设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过程和具体内容、课程特色创新及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给出了大量实际案例分析,为培养更多高尖端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专业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前沿课程。其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网络学堂为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平台。本文就该课程网络学堂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一、制定网络课程建设计划
  网络课程建设内容主要有:明确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和要求,按照 “了解”、“掌握”、“重点”三个层次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授课前广泛收集资料,仔细备课,充分组织教案,以保证信息量,教案内容丰富生动,给出动画说明、视频、音频等信息,例如对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情况,以手拉手环网结构为例给出动画说明,在SCADA、GIS等内容介绍上给出视音频等信息,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给出丰富的相关资源,如图书期刊、学科网站等。由于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很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及时将技术的新进展引入课堂,[1]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有:做一次问卷;布置3次网上作业、发布4次在线测试,建立完善试题库工作;积极开展答疑讨论,发起多于2次网上专题讨论,专题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工程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本课程相关前沿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主动回复他人的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教学博客,根据情况开展“主题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二、课程建设过程和内容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先修课程主要为系统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并修课程主要为供配电、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等。
  2.支持教学的资源
  (1)网上提供了全部的教学课件。
  (2)课程面向大四学生,结合毕生生就业的特点,网上为大家提供了与课程有关的公司、科研结构的网站信息等。
  (3)课程实践性很强,网上提供了相关的一些实例照片。
  (4)课程讲授中提供了动画演示。例如介绍馈线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及馈线自动化故障处理的过程等等。
  (5)课程讲授中提供了视频、音频信息。例如在介绍GIS系统时,负荷密度分析、设备、用户报装参考等等均提供了视音频信息,利于学生理解。
  (6)购买了国家电网公司电化中心制作的农电大课堂光盘。例如在介绍断路器的知识时,为使学生更直观了解其原理、结构等内容,广泛搜集信息,购买了介绍真空断路器、断路器操动机构的光盘。
  3.学习动机激励
  (1)参与学生人数。课程内“学生数量”大于等于实际授课的学生数量,学生进入课程的数量大于等于实际授课学生数量的5倍。每一位学生都多次参与到了网络学堂的建设中,特别包括一些留降级、跟班试读的学生都补办了相关手续,参与进来,并积极发言,另外,从课程日访问排行记录看,也常常居于学校前三的位置。
  (2)学生经常在讨论区发言,能主动回复其他人提出的疑问。
  例1:学生主动提问,并且同学能积极回复。例如高峰同学发表的《一道面试题,关于开闭所》,将课程内容与毕业面试内容结合起来,同学能积极回复探讨,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再如孙宇同学发表的《提问!一个身边的实例》,还配有图片,张博超、孙宇、程旭、朱月征等积极回复,大家一起探讨。
  例2: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将课程的相关知识上传,实现大家共享。例如魏尧同学上传的《配电网知识共享》、杨宇同学上传的《配电网综合自动化及其发展》等等。
  4.教学评价
  (1)问卷调查:在课程结束时,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是希望同学提出他们的一些想法、建议。实际发放33份,实际收回33份,均为有效问卷。
  (2)网上作业:除作业本作业外,网上还布置了3次作业,3次作业上交人数分别是77、56、76,3次作业均全部批改。
  (3)在线测试:共发布了4次在线测试。4次学生提交人数分别为75、75、76、76,4次在线测试均全部批改且公布成绩。
  5.教学交互
  (1)教师会经常在答疑讨论区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例如笔者发表的《PQ进一步》等,很多同学跟贴;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提供了及时、具体、有启发意义的反馈。
  (2)专题讨论:笔者发起了2次大型的专题讨论,2次专题讨论学生参与的人数均远超过了1/2,学生自主也发起了几次讨论。
  三、课程的主要特色和创新
  1.支持教学的资源丰富
  课件、网站、照片、动画、视音频、教学光盘。例如不同配网结构形式FA的故障定位、隔离、恢复供电过程的动画演示等;GIS的视音频信息;断路器教学光盘的应用等等。
  2.学习动机激励
  学生能够经常在讨论区发言。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能结合讨论专题、结合课程内容、结合实际、结合就业面试等主动提问,同学们积极回复探讨;二是能主动上传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共享使用。
  四、自我评价及后续建设
  1.自我评价
  在这次“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课程的网络学堂建设中,笔者按照《网络学堂课程建设验收指标》一项一项具体实施,对于指标要求的基本项均达到要求,同时,对于指标要求的4个达优选项,也完成了其中的两个,即指标“支持教学的资源”和指标“学生经常在讨论区发言,能主动回复其他人提出的疑问”。
  2.学生评价
  摘自《学生调查问卷》:配电网这门课与我们的专业结合很紧密,对我们在知识储备上和找工作时都有很大的帮助,老师也体谅了我们的难处,充分的利用了网络学堂这个平台,帮助同学答疑解惑,给我们提供了便利。
  摘自《学生调查问卷》:尤其是课上的PPT做的非常不错,动态效果及其视图效果都非常好,让人很直观的可以理解到在配电网上的知识。而且有很多知识在供配电中出现,比如开始断路器的一个幻灯片模型,直接可以看到内部的结构,可以很好的理解配电网的这方面知识,而且也是进一步的复习理解了供配电知识。
  3.后续建设
  (1)教材建设:由于课程内容很新,目前上没有一本较好的经典配套教材,针对此问题,笔者已经于2008年主编教材《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并由出版社出版。
  (2)实验室建设:[2]课程工程实践性很强,很有必要对学生开设实验,2007年成功申报了北京市的实验专项资金90万并获得批准,已经开设出配套实验三个:网络结构变化电网监控设计实验、网络结构变化电网监控设计实验、配电自动化四遥实验。
  (3)实践建设:本课程应用性很强,安排一些实地参观,校企联合,建设基地。
  五、结束语
  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扩大供电能力、降低线路损耗和减轻劳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3]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该门课程网络学堂建设中的诸多关键问题,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范明天,张祖平.中国配电网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王瑛.开放实验室高效运行方法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7):128-131.
  [3]龚静.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浅析“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课程网络学堂建设的分析】相关文章:

1.EPON下的电力配电网络通信技术的分析论文

2.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建设论文

3.配电网中网络技术论文

4.工程建设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论文

5.配电网自动化故障处理模式分析论文

6.配电网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论文

7.网络安全技术浅析

8.有关配电网自动化故障处理模式分析论文

9.浅析矿井综合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