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时间:2018-01-13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数量最多的群体。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兼容性和无序性对大学生观的冲击不可低估。为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势在必行。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

  2l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被视为继报纸、广播、之后的“第四传媒体”国际互联网日益介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字显示:1998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210万人.三年以后的2001年1月为3370万人.到2002年l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已达59l0万人。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数量最多的群体就是高校的大学生。据统计。2002年.我国上网用户中。大中专学生占56%。大学本科占30.4%,再加上没有统计的硕士、博士用户.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总用户的89.8%。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信息传递系统。由于它的全球性、开放性、及时性、综合性等特点。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大大解放了人类。然而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并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的垃圾带人了我们的视野。它的开放性、虚拟性、兼容性和无序性使得网络道德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冲击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发展的中期.而大学期间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都还不够稳定.而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在校期间获取知识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追求的时尚。笔者在近两年授课的二十几个班、1000多名学生中了解到:多生六、日两天都在网吧渡过.问他们在网吧都干些什么.多数学生说在聊天。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用户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全球文化的影响和途径的多样化,对青年学生来说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多的信息令他们不知所措,无从选择。网上各种信息泛滥。良莠不齐.反动、色情、暴力、迷信等丑恶内容广为传播.致使他们个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下降。网上多元文化价值共有.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处于经常性的冲突和碰撞,使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道德观受到冲击。

  二.网络的虚拟性、臆蔽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开放和自由。是网络的魅力所在。它迎合了青年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但网络的高度自由要求道德主体具有相当的道德责任心.否则必然导致道德责任感的淡化。而网络的虚拟性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网民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一旦自己不满意。可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虚拟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在网上。人们可以摆脱传统社会和控制。进入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往往有一种特别“自由”、“解放了”的感觉和想为所欲为的冲动。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冲动可能会更为强烈。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比如说假话、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网上谩骂与人身攻击、闯人别人的系统、偷看别人的邮件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在目前上网的大学生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他们认为现实生活和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两回事,在另一个世界中可以不受任何道德责任的约束据北京五所高校,有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从网上下载文章作为交给导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上购买。长此以往,这些不负责任的网上行为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浅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的论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