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分析

时间:2018-01-11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高校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德育工作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高校网络德育载体的特性和高校网络德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的基本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 德育管理模式

  经济全球化及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l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校的德育工作,更是上升到突出的位置。传统的德育工作面对网络的冲击显得十分软弱无力。应对挑战,就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课程以及网络活动等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德育功能,改进德育工作,全面占领高校德育工作阵地。因此,高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要充分挖掘网络功能,努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是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新的着力点。

  一、高校网络德育载体的特性

  1.丰富快捷的承载性。互联网不受版面和播出时段的限制,其信息容量是无限的,网络信息滚动播出,源源不断,并且还会随着交流而呈现出内容的倍增。网络不仅容纳巨大,所的信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而且可以越过千山万水同时覆盖遍布全球的用户。这就给高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扩大高校德育的覆盖面。

  2.对象的选择和可控性。网络作为载体是开放的,所承载的信息纷繁多样,既有大量健康的、进步的、有益的信息,同时也有黄色的、反动的、迷信的内容。网络为高校德育提供了现代化平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观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受到影响和诱惑,在接受网络载体影响上,极具个人趣向的选择。因此,高校德育为实现其目标必须实施主动控制。高校德育载体运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以的思想境界,从网络载体中获取、处理、分辨、选择和开发利用信息。

  3.隐秘渗透性。网络作为现代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的公众信息平台,为每个使用者所利用和再创造,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毫无顾忌地开展信息的交换和利用,打破国家地域、时间空间、宗教、意识形态、体系等一切旧时代的阻隔屏障,各种思想文化、学说理论通过网络载体得以无限地延伸渗透。西方国家也把利用网络载体作为其和平演变的重大战略,借助网络载体信息的丰富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和渗透。

  4.互动共享性。网络载体是多维交互的,所承载的信息不能像物质形态物品被个人占有而排他,而是为人们无限制地“重复取用”,具有万能的共享特性。因此,在网络载体上可以使用互动式的教育网络设计,使整个教育过程都能让参与者之间以一种交互方式呈现教育信息,即在网络载体上既可以接受也能够表达。

  5.虚拟协同性。通过网络载体交流渠道的高度畅通,并与参与网络学习的群体相结合,可以营造各种虚拟的学习场景集合。因此,在网络下,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载体实现协同工作,能使学习信息全面交融和呈现。受教育者既可以通过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

  6.个性化的开放性。网络优越的表现形式,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便利和舞台,越来越成为他们表现个性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可以使用网络载体,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开发式、探索性的学习,最终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实现了因材施教。利用网络载体实现网上教学,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各种各样方便快捷的学习资源。

  二、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高校德育工作是面向人的工作,高校学生成千上万,每个学生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构建网络德育工作体系时,就要针对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对象,选择不同教育方法,尽量使网络德育管理工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实现方法和对象的高度匹配,使教育达到实际的效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2.实效性原则。一个方法体系的建立都必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形势千变万化,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网络德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是一个实效性的体系,使德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胆创新,不断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深入认识和把握高校网络德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使高校网络德育管理工作收到实效。

关于高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分析相关推荐
  •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的论文
最新推荐
  •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的论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