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要面向需求进行改革

时间:2017-12-27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高等  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改革思路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脱节、人才培养链不够合理等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我国高等教育框架结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新建了许多大学城,新办了许多高校,新建了许多全新的、现代化的、美丽的、宏大的新园区,全国高校硬件条件和跨上新台阶,将造福于中华民族子孙万代。全国高校培养学生的容量大大扩大,现每年培养本科生约550万,硕士生约40万,博士生约5万,其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总体规模世界第一。我国高校科研成果丰硕,近几年全国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高校占60%以上。我国发表科技论文数近几年也飞速增长,2007年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其中SCI收录的论文有94800篇,世界第三;EI收录的782.0()篇,世界第一;ISTP收录的45331篇,世界第二。高校无疑是发表科技论文的主力。

    以上列举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硬件条件、学生规模、科研学术成果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已居世界前列。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对国家和社会及产业的贡献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投人了产出不相称。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中国的科技研究人员的总数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世界30位左右,TT竞争力排全球第49位。早在上世纪末,国家在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不少专家就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大。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10,而我国每年3万多项国家科技成果,只有15一20%转化并批量生产,只有5%形成产业。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长期困扰我们,至今也没有很好解决。2008年9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发表了“中国创新政策评价”报告,指出:“从研发经费和研发资源看,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竞争者,但科研产出水平仍低于具有相似科研投人水平的DECD国家……(中国)科研投人明显增加,但创新表现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中国缺乏创新不同阶段所需的专业化人才(本文作者注:人才链不配套),限制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呈突出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高职生就业好于普通高校大学生;需求错位日显突出,并已蔓延到硕士、博士毕业生。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脱节,不能适应经济与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偏“型”,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链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落后,有知识缺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框架结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急需改革。

    以下是我的几点初步思考,调查还不充分,想法不成熟,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和教授的根本任务与目标是培养人才

    高等学校肩负着教育与科研两大任务。如何摆正二者关系,是办好高校的重要前提。我认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科研也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这是不同于专业的、企业的科研机构根本所在,也是教授与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的本质区别。当前,我国一些高校,过分突出科研,导向把科研放到了首位,科研成果、学术课题,组织队伍做课题,应付各种评估、验收,科研既是教师提升职称的关键要素,也是工资外收人的主要来源(甚至远高于工资),而教学常陷于“对付”状态。

    高等学校的教学应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并重,突出启发式教育,突出能力培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动手做。这种模式比上课灌知识难得多,对教师要求高,需要教师有很大的投人。而现状是高校的许多教学延续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以课堂灌输知识为主,学生以应对考试拿学分为主,作业少,特别是大作业少,大实验少,自主创新性的大设计少,教师批改少,个别少,因材施教很弱。许多中生到美国留学,第一感受就是美国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比中国教师负责得多。我国高校的教师职称系列,建国初学习苏联模式,设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应是上小下宽的梯队,师生比是很高的。如今我国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师生比仍很高,但教授、副教授已逐渐成为主体,讲师不多,助教快没有了。谁来关心学生,具体深人指导学生的学习?英国高校设“高级讲师”,一个老师一辈子当讲师,致力于教学生,其工资、地位不比教授低。但中国的教师,即使是基础课、公共课的教师,也要去争取课题、搞研究、发表文章、申请奖,否则升不了职称、当不了教授,名和利都大为受损。

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要面向需求进行改革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的论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