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时间:2017-12-26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数字校园 网络 挑战 措施

  论文摘要:数字校园在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带来新的空间和活力的同时,也使大学生陷入了认知与信仰的不稳定、个人与交际的狭隘、网络迷恋与自控能力下降、诚信与责任意识缺乏等方面的困境。汁此,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宣传、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建立网络与监控体系等措施来优化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并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

  随着我国高校相继进入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校园的数字化体现着素质教育与教育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当前,数字校园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现对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手段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校园网络。网络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正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其数字化、全球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等特征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在开阔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领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负面影响也很突出,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带来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难度。

  一、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道德是“网络中的社会公德,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数字校园中网络道德的主体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的一系列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当前,个体道德在从现实向虚拟网络世界拓展、交融与碰撞之中,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出自主、开放、多元的特点,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

  1。认知与信仰的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带来了网络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网络信息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大肆宣扬的、自由等价值观,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国体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使得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面临着网络的挑战,大学生尤其是西方国家渗透的重点。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对与资本主义的认识混淆,因网络的西化而受到冲击,造成自身认知的不稳定性;同时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迷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

  2。个人心理与人际交往的狭隘性。

  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寻求归属和尊重的需要的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才能实现”,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的虚拟性,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相反人与计算机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真正同他人面对面交流被削弱以致断绝,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疏远、淡漠,造成个性的孤僻、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等心理疾病。可见,网络在使人的主休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自由平等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人的劣根性、无约束性也随之增强,自由使人无拘无束以致无法无天,个性的无限张扬以致个人主义,这都导致了人格虚伪与欺骗、个人心理的孤独、人际交往的狭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挑战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逃避,以致现实中人际交往狭隘与心理沟通能力的下降。

  3。网络迷恋与自控的弱化性。

  当前,大学生上网成瘾已是高校十分突出的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上网成瘾的根源来讲,这是现实和虚拟的行为冲突,人的现实存在使其生理、心理的需求更大程度上需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虚拟和现实未能充分磨合与协调时,就必然产生其间的分离和抵触,从而使网络迷恋症发病成为可能。因此,辨别能力不强与认知水平不高的大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面驱动下,往往沉溺于网络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迷恋网络时弱化了自身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与网络中黄色信息、黑色信息、的,对大学生的危害更严重,促使大学生对网络的自控由弱化转化为失控,以致犯罪。

试论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的论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