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时间:2017-12-23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学习中语用能力远落后于能力的状况,文章分析了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功能,阐述了运用问接言语行为理论大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语用能力;英语教学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是所有英语学习者的愿望和目标,也是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和教材中的语言点,忽视了对学生交际、理解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致使目前大学生的语用能力远不如他们的语言能力,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交际,他们往往出现各种语用失误,导致在与外国人的实际交谈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如果能将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将问接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必将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它是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间接地实现,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要说明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尽管我们希望交际双方能开诚布公,直抒己见,以实现有效交际,但是在一些交际场合,直抒己见会显得不合时宜,因此,说话者应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让听话人去意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家奥斯汀(J.L.Austin)。1955年,为纪念语用学先驱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奥斯汀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了一系列讲座,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dothingswithwords),言语行为理论就源于这一系列的讲座。奥斯汀讲座的内容贯穿这样一种思想,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而是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种行为。奥斯汀针对当时陈述句具有真假值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从陈述句中区分出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即言有所为和言有所述。此后,奥斯汀把他的言语行为理论由二分法转向了三分法。他认为人们在说话时,同时实施了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旋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许多事情,达到各种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每个人说话都同时要实施三种行为。

  如果说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那么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可以说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集大成者。塞尔修正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使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严密化,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首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的概念,即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接表达其意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分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绀I生间接言语行为两种。前者是指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照语言使用者长期使用语言的习惯可就“字面意义”推断出问接的“言外之意”。例如:
  Could you bea littlemorequiet?

  这句话的“字面用意”是询问,但人们按照习惯可立即推断出其“言外之意”是请求。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则主要依靠交际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特定语境来推断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例如:
  X:Let’Sgo to themovietonight.
  Y:Ihaveto study fortheexam.

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