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7-12-23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有丰富的内涵,语言与丈化的关系密切。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培养,又要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首先介绍文化和文化意识的定义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然后着重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等。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意识  方法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观念或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双方文化上的差异,人们在使用不同语言进行交际时,自然而然地会以母语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自己的言语交际行为,结果导致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误。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实现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涉及文化内容,包括词汇的文化标记、语用习惯、语篇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等。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仅应该学习英语语言本身,而且应该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与跨文化意识

  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学者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广义的文化被称为“大写C文化”(Cul—turewithabigC),指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等,具体指工具、服饰、生活制度、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等;狭义的文化被称为“小写c文化”(Culturewithasmallc),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Kroeber&Kluckhohn)对文化的定义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戴维斯(Davis)认为,文化就像冰山一样,只有一小部分,即所谓的客观文化(ObjectiveCulture)是我们能看得见的,如历史、文学和风俗习惯等;绝大部分,即所谓的主观文化(SubjectiveCulture)是不易观察的,如情感、态度等。她还认为,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文化的定义是具有认同性的一个人类群体内部世代共享、学习和相传的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行为方式、惯例以及交际模式的总和。

  跨文化意识就是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时根据目标语(TargetLanguage)(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外语过程中应注意以某种外语为母语的人如何使用该语言,如他们谈论什么、怎样谈、他们使用什么样的交际手段、他们使用的语言形式和交际方式包含什么样的信息等。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系统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文化不等于语言,文化大于语言。然而,文化大系统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语言系统之外,语言系统本身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而且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媒介的语言所具有的双重性,确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传播媒介或者交际工具,作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承载各种信息;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体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广泛。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AssociativeMeaning),如“红色(red)”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喜庆、欢快、热闹;而在英语国家则是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兽或神异动物,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华的象征;但是,在英语国家中,“龙”却被看做是能喷火的可怕的怪物,代表邪恶的力量或势力。

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的论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