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0-10-06 14:09:3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大学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应该说,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在英语教学中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从熏陶、文化教学、语言实践、角色模拟等各方面入手来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国家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跨文化意识”是这样解释的: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东西方文明,由于其发展不同,环境各异,因而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语言和文化。尽管现代化的、通讯缩短了各国间的距离,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都依然存在。只有了解这些差异,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我们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效地进行交际。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语言、文化、教学的关系出发,阐述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并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建议。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声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

    (一)自然环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A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和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 as strongas a horse,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称谓及称呼: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敬语谦词: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不会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师傅”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四》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人、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而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当然,现在在一些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

    (五)宗教信仰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阴阳”、“菩萨”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年传人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人英语行列。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人英语的词,如angel(天使),monk(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如religion(宗教),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六)历史典故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水滴石穿”、“铁柞磨成针”西方人则会讲That allC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He'。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娱乐项目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炙、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体育项目棒球、橄揽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