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主体及其创新

时间:2017-12-21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 学生 主体 创新

  【论文摘 要】 文章概述了学生管理主体的内涵、地位,探讨学生管理主体的构成,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主体管理行为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从传统的集体中心主义向注重个体价值的转变;从“人本管理”深化成为“能本管理”。
  
  学生管理在高等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学校的质量和生存之本,还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随着的飞速发展和的全面进步,学生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不仅是管理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管理最为重要的因素,其意义重大。
  一、学生管理主体的内涵及地位
  主体首先是一个概念。马克思反复强调“人始终是主体”[1],主体是“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2],他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理论的基础上,真正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构建了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人”为核心的科学的主体理论。学生管理是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客体进行的实践管理活动,学生管理主体就是从事对象性的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是整个学生管理活动的发动者和承担者,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管理的对象是学生,这与其他的管理实践活动截然不同,与其他主要以人为对象的管理也存在着差异。“学生是在依法成立获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3],他们大多数处于青年时期,在和生理上都有别于成年人,他们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有组织、高密度、大强度地对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学习。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仅是个体全部实践活动的过渡阶段和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才能够完全融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这也使得学生具有了与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同的特征。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是管理的基础,在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劳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生产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4]。他用乐队指挥和乐队小提琴手等乐手之间的关系比喻说明了社会活动需要指挥者,协调个体活动,以实现总体目标。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就扮演着乐队指挥的角色,它通过其专门的学生管理经验和知识,运用特定的管理手段,推动整个管理过程的实现。在学生管理主体运用思想、纪律、等手段作用于学生的过程中,管理主体始终是管理的主导因素。
  二、学生管理主体的构成
  我们在考察管理主体时,一般均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管理主体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尽一致。
  1、学生管理主体
  目前各高校普遍沿袭着层级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区分为校极管理主体、院(系)级管理主体和班级管理主体。校级管理主体包括党委、行政及团委,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党委系统的学生工作部和行政系统的学生工作处合二为一,学生工作部(处)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校级团委受校党委的直接领导,扮演着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角色。和校级管理主体相适应,院(系)级学生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工作办公室和院(系)团委,院(系)级学生管理主体既受同级党委领导,同时又受相应上级组织领导。班级学生管理主体是学生管理的基层主体,主要是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他们直接面对管理客体,接受上级主体领导,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管理。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负有相应的职责,它们之间既相区分,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上级与下级、同级之间的职责是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关系。
  校级管理主体即是学校学生管理整体实践过程的管理者,也是学校学生工作的总领导和负责人,其既有管理者的性质,更有领导者的责任。领导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领导者对组织内的个体和群体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则是通过协调他人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侧重于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管理侧重于对方针政策的执行和对决策的落实。领导也是一种管理,是高层次的管理。[5]从一定意义上看,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者也负担着领导的职能,但是他们侧重于对决策的落实,致力于协调院(系)内部学生工作各个环节,组织协调能力对中层主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处理好中层与高层、中层之间、中层与基层、基层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中层领导者最应解决的问题。
  2、可以把学生管理主体区分为学生自主管理主体和学校行政管理主体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有纪律、有,拥有高级科学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学生自治组织也是学生维护群体秩序,保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手段。以学生会、班委会、社团等为代表的学生自治组织是高校学生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他们的参与,学校学生管理的方针、决策无法通畅的传递到每个学生。学生会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但一般在设置上与高、中、基层管理者的层次管理一致,也分为校级、院(系)级和班级,班级学生会也就是班委会。学生社团是以兴趣爱好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团体,以性质不同对社团成员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学校管理主体和学生自主管理主体之间的衔接由各级共青团委员会完成。团委是沟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团委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进行监督和,但它们分属两个管理系统,因此没有组织上的领导关系。
  3、学生管理体系现状
  在学生管理主体系统内部,除了横向的层级管理外,也应该包括纵向的具有不同职能的子系统。学生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子系统的构成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控系统及咨询系统等,也应该建立重大事件预警系统、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系统、心理健康辅导系统、纪律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社会实践指导系统、教学咨询系统、活动经费监督管理系统等子系统。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分工合作,共同构成及彼此分工,又彼此联系的管理整体。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系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各种欠缺,没有实现学生管理主体的立体化,在面对新形势学生管理的新特点时疲于奔命,充当着救火队的角色。从管理的角度讲,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体制的缺憾,这也是我生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各个子系统的建立不是重新铺新摊子,而是在对原来个体管理者的调整和整合的基础上完善管理主体构成结构。各高校都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学生工作队伍,应该在专业和学历层次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浅谈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主体及其创新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的论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