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及实践模式探索

时间:2020-10-06 14:14:01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及实践模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等 就业理论 实践模式

  论文摘要:我国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人才需求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已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为缓解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已在积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其成效却良莠不齐。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通过鉴别吸收国外的就业指导经验,探索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
  
  近年来,为缓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问题,各高校依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纷纷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虽然也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但由于各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制度体制、师资队伍、实践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并未形成完善、实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一)制度体制的变革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98年,国家全面实行“并轨”招生,即自费上学,自主择业。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当年招生人数增加了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此后,2000年的扩招增幅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万。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4年为280万,到2007年为495万,2010年激增到630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提供的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文件,但对于从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人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参考标准,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非常缺乏专业指导和服务素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他们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本满足不了当前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从更深层角度来讲,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的水平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
  (三)就业指导内容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内容较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但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很多都还只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导、大范围的信息指导或者非常笼统的就业技巧指导。这样的指导其实只是宽泛的战术指导,还是非常缺乏深层的战略指导。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专职部门更是主要从事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而对于就业政策的`解读答疑方面还做得非常不到位,很多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还非常小,这应该也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总是感觉就业难,面对就业束手无策,对就业政策非常模糊的原因。
  (四)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剥离了学生的专业背景。目前许多高校虽然提出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目标,但是,在指导方式上基本都是采用集中毕业生或者集中各年级学生的形式进行笼统指导。这种就业指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提供信息和帮助,但由于忽略了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和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缺乏对不同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无法满足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就业指导理论的鉴别性吸收
  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期。在当时举国办实业、振兴业的社会背景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工商业人才匮乏。教育家黄炎培倡导引进西方就业指导理论,并于1917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协会,开始相关咨询工作。在此之后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新中国成立之后至1985年,由于受国家就业政策的影响,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一度废止。1986年后至21世纪,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尤在了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此时,也更需要借鉴发展较长国家的就业指导理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
  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就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故相关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它是世界上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在多种理论派系中最为基础、应用最广的也是美国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提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特点(特性)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题,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特性—因素匹配理论为后期的发展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目前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特性--因素论、人格类型论、心理动力论、需要论、职业选择发展论、行为论等。这些理论派别,尽管模式不同,见解各异,但各理论派别之间互为补充。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各国的就业指导各有特色。
  (一)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大一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在大二通过人才测评等手段来认识自我,从而能选好专业;等到了大三,再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比较深入的,为将来做充分的准备;大四则会对学生进行专题的求职训练,组织各种各样辅导学生就业的活动,并不定期通过E-mail告知一些与求职有关的活动。最后是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学校会专门为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在分析测评结果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应的职业种类,然后通过多次面谈帮学生确立就业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