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析师范教育急需培养的专业能力

时间:2020-09-29 16:58:24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析师范教育急需培养的专业能力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已不再是“教教材”。在新课改所倡导的“课程即教师”理念的影响下,课程生成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教学能力,而这一能力又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师范急需培养的专业能力。但目前这一能力的培养在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的表现。因此,加强对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 能力培养 师范教育
  
  课程资源是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决定着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效能与水平以及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与水平。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又取决于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种核心的专业能力,这也是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在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过小,实践课程的比例则更小,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尚未得到重视,直接影响了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将师范生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

  一、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的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课程语境中,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师仅仅是课程的传授者,只要能忠于教学大纲,按教材的内容备课,完成知识的传授,就是一个好教师。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过程。师范院校也把钻研教材和分析教材的能力作为师范生的重要专业能力来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即教师”,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整合者。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唤醒、拓展、修正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教师的课程生成能力。课程生成能力的内核则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创设和生成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和课程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在教师的诸多专业能力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一种核心的能力。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理应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近年来,各师范院校根据这一要求不断调整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加强了对师范生进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师范院校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仍有待提高,他们在教育等教学实践中不能有效地创设课程,“用教参,教教材”的现象仍极为普遍。课本和教参基本上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这些课程资源未经过开发和加工就“照本宣科”地直接变成了课程内容。他们仍然将课程资源限制在课本、教参的范围内,不但忽略了教学对象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课程资源的有机构成成分,也忽略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受、价值观等个人知识。他们仍然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因此,师范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前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师范生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这说明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还存在缺陷。虽然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但这些理念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还未内化为师范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自然也就不能转化为他们的教学行为和自觉行动。此外,师范院校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组织能力、教材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对于现代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大多聚焦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上,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得到重视和落实。因此,如何有效师范生将新课改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课程即教师”的理念中,组织创设课程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而这一能力又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此对师范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培养,是我国教师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师范生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主导,要具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树立新的理念。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他们如果只是一般性地了解课程资源知识是不够的,而是必须要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获得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思想动力。一方面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利用开发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学会开发利用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只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它可以给学生提供课本和教辅资料所无法提供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有利于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提倡课程实施的“生成取向”
  教师创生课程实质上就是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也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将课程资源整合、生成为课程内容,并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是课程实施者即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课程实施取向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课程实施取向是一种“忠实取向”,课程实施忠实于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不能进入课程实施的,因此教师不需要具备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实施取向是一种“生成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创造的,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系统的间接知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这种取向呼唤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只有把自己和学生的经验、智慧、理解、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应掌握的学科知识与基本技能融入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生成取向的课程实施。
  以语文教学为例,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大多以主题组织单元,因此以主题为线索和依托,创设和生成课程就成为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主题单元的“主题”并非单元内某一选文的主题,也不是单元内所有选文的共同主题,它是一种立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课程活动主题。应该说,教科书的主题单元只提供了部分课程资源或者说只提供了课程的部分内容,教师如果采用“忠实取向”,只着眼于语文教科书或者教科书中的知识点,那就等于没有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也就无法达成课程目标。而教师如果采用“生成取向”,在备课和教学时就应以“主题”为线索,以主题单元为依托,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以及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和教学。这样才是真正地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在教学实习中,一些实习生只注重单元内选文的教学,而很少关注单元内的其他内容和语文活动,测试内容往往也只限于选文的范围。他们仍被传统的由“课文”和“课后练习”组成的教材结构所束缚着,这与“以主题带活动,以活动促发展”的主题单元的设计思路是相冲突的。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赋予了教师灵活使用教科书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权力,教师应该充分用好这项权力。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甄别教科书优劣的能力以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