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小议

时间:2020-09-27 20:12:04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小议

【摘要】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低下,使学生缺乏社会竞争力,就业率远低于重点本科院校,甚至低于职业技术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其关键是要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据统计,我国有将近40%的高校开设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占所有在校本科生的10%左右,而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数又占整个所有高校会计专业人数的80%左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其就业率不仅远低于重点会计专业院校,甚至还低于职业技术院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毕业生职业能力低下,在社会上缺乏竞争能力。 
   
  一、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与重点院校会计专业相比,无论是学生生源、上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还是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等都有很大的不同。重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学历教育,强调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而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则应侧重于职业技能教育。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错误,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不肯降低身份,盲目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财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既达不到“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达不到企业对会计“熟练工”的要求。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培养模式,使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低下,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 
   
  二、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定位于具有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体系虽尚未完全建立,多数人认为应以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为标准来评价,并具体提出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会计职业能力是指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几项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包括会计职业知识、会计职业技能、会计职业价值观等。初级会计人员应具备学习能力和一般的实际操作能力;中级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高级会计人员还应具备会计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一定的应变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以该种会计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从而使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更加具备职业竞争能力。 
  (二)培养模式应采取“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的培养模式不同于纯粹的学历教育,而是将职业教育融于学历教育中,在注重本科基础教育的同时培养会计师的技能。过去,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学历教育强调的是应试教育,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务发挥能力。“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在思想、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可以先人一步地进行职业经验积累,可以迅速更新专业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要采取“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评价教师的考评体系,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中级会计师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把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纳入学校工作的重点。此举对提高年轻教师的会计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将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培养计划 
  目前,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评价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初、中、高)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并行的“双轨制”,如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纳入高校培养计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可以评判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具体做法是:凡能通过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就赋予一定的学分,参考级别越高,赋予学分越多。例如,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赋1学分,通过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可赋2学分。同时,还可考虑将通过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纳入高校培养计划。另外,笔者建议国家对大学在校学生开放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逐步建立适合全国各类学校的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营造技能型人才施展才华的社会氛围。(四)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将“实训”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环节上体现“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践”的特色。在“课程实训”中,将实训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纳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实训;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纳入出纳岗位实训、存货实训等;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纳入成本核算实训;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纳入全面预算课程实训;在管理课程中纳入平衡积分卡、战略地图等课程实训。专业实训可安排在第六学期,主要体现为对主干学科的分项训练;综合实训可安排在第七学期,主要体现为对专业的综合训练,如ERP训练、沙盘训练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出纳岗位的课程实训。地方高校本科生要想尽快实现就业,必须从出纳做起,熟练掌握出纳岗位业务,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出纳岗位是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管理货币资金、票据、有价证券等的进进出出、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等。作好出纳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出纳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熟练高超的业务技能、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学生在《中级财务会计》货币资金一章的学习中,应把学习重点放在实会计基础工作上,全面、扎实地掌握出纳工作,认真研究出纳工作的特点。 
  (五)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其职业判断能力应高于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赋予学生专业知识及职业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时能够作出明智的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日趋复杂,促使会计教育也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才。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事项时,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经济业务事项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环节上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估计与推断。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观目的性、利益权衡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可使会计信息结果尽可能地接近客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职业判断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胜任工作的基本保证。为此,要大力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拓展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会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除了设置常规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外,还应加大其他课程的开设力度,如:经济、金融、证券、外贸等课程。其目的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应变能力。 
  (六)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强化会计外语教学,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地方特色。近年来,各地经济发展很快,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会计专业学生要提高职业能力,除正常的英语学习外,还应加强小语种的学习。如在沿海地区,地方高校可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开设《会计日韩语》等选修课,引导学生掌握日、韩基本的会计术语,以适应日、韩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在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应适当开设与当地经济特色相关的选修课程,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同时,还要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笔者建议对各种实战训练采用计算机模拟进行。厦门网中网系列会计模拟软件较好,值得推广采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书兰,甘璐.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社会调查[J].财会通讯,2008,(7). 
  [2] 周宏.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3] 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绩、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小议】相关文章:

1.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简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3.本科院校内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工商管理院校本科地方论文

5.探索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6.浅谈普通本科院校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8.探索工科类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9.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