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小组探究 打破思维定势

时间:2020-08-31 10:52:1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尝试小组探究 打破思维定势

尝试小组探究  打破思维定势  许爱平

 [摘要]九年级科学,往往采用“类型+方法”等传统方法进行复习,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尝试进行小组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讨论、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九年级科学   小组探究   思维定势   复习效率

 一、问题提出
 前不久,我们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信中说:“老师,您辛苦了!您讲课很细致,我们笔记摘得很多,基本上能听懂你教给我们的知识,可不知怎的?我还是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试题,特别是一些新型的联系实际的试题更是无从着手,请问有什么办法吗?……”。
 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类型+方法”的模式进行自然复习,这种模式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找到解决常规问题的“秘方”,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尽管老师讲了100道题目,学生在自己分析第101题时还是出错。这就是能力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驾驭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考中不可缺少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改革九年级科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组探究学习理论阐述
 小组探究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探究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其过程如下:
 教师:提出问题→(参与、指导、评价)→引导归纳、升华知识
 学生:设计过程→准备过程→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知识系统化
 由此可知,它是一个直接经验习得和间接经验学得的完整而有机融合的教学过程,因此我认为小组探究学习是比较适合九年级科学复习课教学的。为此,我在九年级中考复习过程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三、小组探究式复习课教学案例:
 课题《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导体电阻再研究》
——测量方法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心理特征:智力发展阶段属形式运算阶段,已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且已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具有运用心理运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通过主题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通过对问题的最终解决,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积累知识。
 教学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探索有多少种方法测定导体电阻。
 教学方法:主题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设想:(1)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主观意愿,分成“基础组、提高组、发展组、创新组”四大组,各大组又分为三小组,各小组进行相同内容的活动。(2)各组内分工自行安排。(3)教学中的实验均由学生动手,教学中的问题由学生联想后提出。
教学程序:
 知识背景——明确任务——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方法——小组内达成共识后公布结果——全班范围内对各小组结果进行评价——达成全班的共识。
 教学和实验器材:以下器材每组一套:学生电源(1台),电流表(2只),电压表(2只),滑动变阻器(1个),电阻箱(1个),开关(2只),导线若干,待测电阻(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1只),如果学生有要求,可以及时从实验准备室提供,实物投影仪。
 教学地点:物理实验室
 教学过程设计:
 1、知识背景:请“提高组”的一位同学对《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导体电阻》的实验原理作简单的回顾。
 2、明确任务:根据各组学生的程度,安排不同任务
 (1)“基础组”的同学可任意选择桌上的仪器。
 (2)“提高组”的同学不得使用滑动变阻器,其它仪器均可使用。
 (3)“发展组”的同学只能单独使用电流表或电压表,其它仪器均可使用。
 (4)“创新组”的同学只能单独使用1只电流表或1只电压表,其它仪器均可使用。
 (5)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还可以用提供的仪器进行检验,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方法。
 3、小组讨论,研究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时间大约20分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并作适当指导(引导学生从常规实验出发,发现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提高讨论效率。
 4、各小组代表讲解本组的研究结果
 经过学生积极讨论和实验,设计出十几种电路,几种典型的电路如图所示:
  
  
 5、小结
 思考题:虽然电路形式各不相同,但这些电路中有无必然联系?
 归纳出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招展:以上方法能否用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案例评析
 1、小组探究式教学的实用性:
 九年级的复习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维方法,这给小组探究式教学提供极大的空间,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相对而言就比较顺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如电路的三个基本量(电压、电流、电阻)和欧姆定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导体电阻常规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各种测定方法,这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因此说在九年级复习阶段实施小组探究教学有实际应用价值。
 2、小组探究式教学的创新性:
九年级复习过程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由的积极活动,主动掌握知识,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①推动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素质。
 小组探究教学的开展,使教师转变了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了认识,更有于实施创新教育;同时,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学生提出各种有创新意识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钻研业务,多方面的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多渠道地准备教学材料。因此,经过实施小组探究教学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可以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指导水平,推动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如:我校自然教研组的各位教师,经过讨论并用实验检验,测定导体电组的方法约有8种,从而做到心中有底,可以从容不迫地应会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
 ②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组探究活动需要各组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比较圆满的完成,这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而活动结束时的成果交流更可以使大多数学生产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来表现自己的竞争意识。如“发展甲组”同学提出“双安法”来测定电阻时,丙组同学马上联想电压表,提出“双伏法”来测定电组的方法,这样的良性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永不言败、积极进取的精神,营造良好班级学习氛围。同时,在小组探究活动过程,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自然科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如“发展甲组”同学提出“双安法”后,我要求他们详细叙述整个思维过程,并且点评整个思路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如逆推法、比较法、演绎法、实验法等)。
 ③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整个活动过程是以讨论和实验法为主的学生过程,所有的问题均是在探究中自然产生,再由学生思考分析、研究讨论、动手实验后自行解决的,然后通过合作交流,一方面使得大部分学生思维终处于活跃状态(自己设计的方案与别组方案的比较),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感受别组同学成果的同时,意识到思考问题有多个途径和多种方法,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创新甲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利用电流表,用电阻箱
 替代,得出R=R箱的结论 (控制滑动变组器,调节电阻
箱,使得两次的电流值相等);进而又富有创意地提出用
电流表与被测电阻并联的设计方案(如图所示)。我赞扬
了这种设想,但同时又引导他们思索,这种方案有什么
缺陷?经过学生的讨论,修正了方案,极大地激励了学
生的创新意识。                                            (二)
 ④融合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探究活动中,师生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设计方案去解决问题的活动,也有学生即时提出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见解与教师探讨的活动等等;在师生信息交流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有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又可以促进活动继续开展及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小组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和检验本次小组探究式教学的成效,我设计一个学生调查问卷,分别于课前和课后进行全班学生(52)人调查统计(见下表),表明小组探究式教学在复习课中实施的效果是非常明显。
 课前 课后 课前 课后 课前 课后
自然科学 特别喜欢 一般 不喜欢
 11 23 29 26 12 3
知识的理解 透彻 一般 不透彻
 8 19 20 28 24 5
知识的掌握 牢固 一般 不牢固
 7 14 17 26 28 12
 ①优化课堂结构,促进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此项教学活动,37%学生反映更深刻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28%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含义,实际上相当于一节有关欧姆定律各种变成计算的习题课教学,这是对已往知识的联系和提炼过程。同时为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打下了伏笔,这又是一个拓展过程。
 ②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基础丙组”的几位同学,是班级的后进生,对自然科学无兴趣可言,但本次活动中,经过多次连接和摸索,终于完成了“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实验,我有意识地由他们介绍摸索经验,使他们很有成就感,课后要求多上这样的课,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课前无兴趣率23%下降为6%)。而“提高丙组”的几位同学讨论后提出用电压表测量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因其电流I=2A,则R=U/I即可。我没有表态,由班级同学讨论,然后要求他们课后设计实验来检验各自的观点,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本次小组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组内分工不明,过程混乱
 “提高乙组”的同学其实较早设计出方案,但由于同学相互争着连接电路,致使进程缓慢,在同类各组已完成实验时仍未完成电路连接,此时埋怨、打击组员的说话屡见不鲜。因此活动前必须有周密的安排。
 ②对后进生考虑不周
 “基础组”的成员几乎为班级下游水平的同学,他们的成绩和动手实验能力比较差(但探究兴趣较浓)。只有丙组同学较好地完成“伏安法”测电阻实验,而甲乙两组在老师指导下,经过多次连接,才基本完成。可见在安排分组时,不能一味任学生自主,应当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此必要的穿插,以利于带动后进生的学习。
 ③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估计不够全面,探究意识不够强。
 我原以为“创新组”同学的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好,应该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只有“创新甲组”完成,而乙组则在甲组影响下才完成,同时“发展乙组”较早地完成,但没有提醒他们继续探究。因此平时教学中宜加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实践证明,在初三复习阶段实施小组探究教学模式是比较可取,它是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得多,讲得枯燥,学生学得吃力的现象,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思索、分析和创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当然它也不是“灵丹妙药”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有选择地综合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蔚青.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J].中国教育学刊,2004(2):55-59
 [2]韶关市教研室.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其纠正策略[J].学科教育,2004(2):24-27
 [3]张宁.物理学科活动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http://www.21cae.net

【尝试小组探究 打破思维定势】相关文章:

1.考研数学:思维定势

2.2017考研数学的思维定势

3.有关考研数学解题思维定势

4.考研数学的解题思维定势

5.考研数学解题需要怎样的思维定势

6.考研数学的21个思维定势汇总

7.浅谈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关系

8.21个思维定势助你考好考研数学

9.有关考研数学中必知21个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