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比论文]区域化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0-08-31 10:46:0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评比论文]区域化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区域化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评比论文]区域化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王卫东
单位单位: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全面实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为全面了解杭州市江干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研训工作,通过教学调研的形式对区属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发现了在教师基本功、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师专职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后续工作中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及时跟进,逐步解决。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化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并从教师层、教学层面、学校层、教研层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   专业发展   调研
 
 一、背景综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从2004年3月8日开始,由区教研室组织开展的第五轮教学调研拉开帷幕。调研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这一区域课题展开,信息技术学科调研的内容为教师专业能力(上课、说课、反思)、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常规落实情况,截止到2008年6月6日止,本次调研历时4年零3个月,涉及辖区内学校18所,信息技术教师28人,针对每所学校撰写了调研报告,比较全面地调查了我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整体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并在后续的学科研训工作中采取了相关举措,不断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数据统计
 本轮调研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现状,我们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根据“江干区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评价则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一般要求和本区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1.教学设计。图1所示,A等占21.4%,B和B+占60.7%,B-和C占17.9%,无D等。说明多数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较强,但部分教师相对薄,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重视“教”的设计,忽视“学”的设计,部分教案内容较简单,也有直接使用他人教案的现象。
 2.课堂教学。图2所示,课堂教学等级中,A和A-占28%,B+和B占53.6%, B-和C占21.4%,没有D等。A、B、C呈正态分布。课堂教学等级分布与教学设计基本一致,说明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障,准备越充分,教学效果越好。
 3.教学反思。图3所示,A-占10.7%,B+和B占67.9%,B-和C占21.55%为。说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较弱:偏重说课的多,深入反思的少;罗列现象的多,分析原因的少,提出改进措失的更是微乎其微,教学反思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思考。
  
图1 教学设计调研结果统计图 图2 课堂教学调研结果统计图 图3 教学反思调研结果统计图
 (二)课堂教学情况
 课堂教学是本轮调研的重点内容,根据《江干区有效教学课堂评价表》从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氛围、教学效能五个方面进行分项评价。
  
图4 “教学目标”评价统计图 图5 “教师活动”评价统计图 图6 “学生活动”评价统计图
 1.教学目标。39.3%的老师能够较好地做到“符合课标 切合实际”;有21.4%的教师为C等,说明有欠缺;“三维融合 注重生成”方面A等为10%左右,C等将近30%,并出现了D等,说明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不到位,忽略课堂中即时生成的信息。
 2.教师活动。有超过7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组织合理 节奏恰当“,有75%的教师能够做到“内容适切、方式科学”。可见,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得当,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关注点面 调整灵活”和“评价适度 有利推进”这两项偏弱,A等少,C等较多,出现了D等,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评价的促进作用体现不足。(见图5)
 3.学生活动。从图6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和参与时间这三项的A等率均较高。但“参与深度 讲究质量”这一项则相对较弱。表现在:学生大多情况下是完成任务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身提出问题的情况较少,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创意不够,体验感恪出操作技巧或总结归纳操作方法的更是微乎其微。
 
图7 “教学氛围与效能”评价统计 图8“教学氛围与效能”评价统计图
 4.教学氛围。图7显示,85%的信息技术课堂体现出“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说明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生观发生了转变,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已成习惯。欠缺之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交流较少等。
 5.教学效能。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的'占28.6%,达成度比较好的占46.4%,目标达成不理想的有25%。表现为: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或只达成知识技能目标。   三、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逐步稳定
 教师队伍逐步稳定,向专职化、专业化发展,截止到2008年6月,已有市教坛新秀2人,区教坛新秀4人,占总人数的18.8% ;有小学高级教师3人,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见表一)。
表一   2003年3月~2008年6月我区信息技术教师人数统计表
时间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兼职比例 30.8% 25.0% 27.0% 27.0% 12.5%
 2.多数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通过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项基本功的调研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根据当时调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信息技术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大多数达到了B档,还有一部分教师达到B+或A档,也有小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为C或D等,但基本都是兼职教师。总体来看,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则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基本功。
 3.教学中渗透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
 多数教师能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年龄特点,面向全体,体现了较好的学生观;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调研中的最大亮点,多数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教学氛围和谐,体现了一定的师生互动,新课程理念已经渗透到了课堂教学之中。
 4.校际间教师的教学质量趋向均衡
 通过区域评价了解各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两年举一次“三部抽测”。从抽测数据来看,校际之间虽然仍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来看已趋于均衡,没有差距特别大的学校,部分原来较弱的学校进步明显。(图9、图10,略)
 5.部分教师潜心教学研究成果初现
 我区信息技术学科研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做研究型教师”。立足日常教学、结合学科研训工作开展主题教研,部分教师积极参与实践研究,成果初现,各类教学评比中总计省级奖13人次,市级获奖30人次,区级56人次。
 四、问题与举措
 (一)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在本轮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当时都以调研报告或口头反馈的形式及时向学校做了汇报,同时也从区域化角度进行了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方面
 (1)部分教师教学设计不够规范。调研中发现我区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撰写教案都非常简单,只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三个部分。教学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大都局限于教学生如何操作,即只教技术。教案中的内容一般都将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和课堂中的教学环节简单地写到教案中。没有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缺少对教学评价的设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也很少涉及教学情境、各环节如何衔接、教学组织策略、学生活动设计、学法指导等方面的设计与意图。总之,当时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撰写教案的层面,只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步骤。
 (2)多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偏弱。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这三项基本能力调研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总体较弱。具体表现在:在教学反思时偏重说课的较多,深入反思的较少;提出现象的居多,分析原因的较少,能够提出改进措失的很少,对于在反思时能够结合教育教学理念及新课程理念的则更是微乎其微。虽然从数据上看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都处于B等及以上,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对教学反思的评价标准定得较低,而且一般都是针对调研时的那节课的,在平时的备课笔记中很少见到有教师写教学反思。总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与能力整体较弱。
 (3)部分教师教学语言烦琐随意。调研中发现,多数教师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讲解偏多,通俗化的口头语泛滥,忽视专业术语;有的教师课堂上经常出现习惯性口头禅;一些教师语言贫乏,缺少激励性,语言发散,缺少指向性。结果是:教师费力地引导,学生还是没有到达教师期望的点上;还有很多教师习惯在学生操作时喋喋不休,学生示范时在一旁解说等。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素养不容忽视。信息技术课堂要精讲多练,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并体现出学科特性。
 2.课堂教学方面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不够到位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说明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已经从以往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转变到关注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但对过程方法常被忽视。另外,出现了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目标表述不规范,重点难点定位不确切,对教学目标的落实与达成欠系统设计,缺少方法策略。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技能学习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习惯的培养。在三维目标融合、课堂生成信息以及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技术综运用等方面关注不够。
(2)教学方法上重视“教”法忽视“学”法
 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会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在本轮调研中的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是,多数课堂都是由教师掌控,都是跟着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思考讨论,或者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尝试实践、发现操作规律与技巧,发表个人见解、总结出一般规律等方面涉及较少。
    (3)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流于形式
 通过查阅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现场观察可知,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忽视评价设计,课堂上的反馈与评价环节大多流于形式,如:评价语言简单随意,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内容狭窄,甚至只简单地用“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做为评价……,,不能体现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把评价当做必备的教学环节;二是对教学评价的设计不够重视,没有经过充分准备;三是在电子作品评价中缺少必备的审美素养。
 (4)对学生的关注“点面”结合不够
 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能够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相关的活动与任务,课堂上也能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讨论,请学生示范操作以及展示学生作品等。但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比较容易关注那些举手积极、平时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忽视那一部分不爱表现、沉默寡言和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于长期被忽视,导致这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经常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3.教学研究方面
 (1)部分教师教学研究意识比较淡薄
 与信息技术教师的交流中获知,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按照教材内容上课就算完成任务,对什么是教学研究、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基本上没有去认真思考。比如,很少有信息技术教师主动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即使有相关的评比,参与率也很低,教师整体教学研究意识淡薄,教学研究能力较弱。
 (2)多数教师撰写论文水平相对薄弱
 从表三中可以看到,2003~2007年间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在杭州市信息技术年会论文评比中的参与率和获奖率都比较低。在2003年以前参与率更低。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可知,获奖的论文中基本都是固定的几位教师,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撰写论文的能力薄弱,2005年以后我们在学科研训活动中陆续安排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可以看到教师参与率和获奖情况呈现上升趋势。
 表二  2003~2007年参加杭州市年会论文评比的情况
时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参与率 14.3% 21.6% 24.3% 25.0%
获奖率 3.6% 5.4% 5.4% 12.5%
 (3)教学(课题)研究能力整体不足
 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工作繁杂,事务性工作较多,加上自身的特点,对教学研究一向比较忽视,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仔细思量,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教科研方面更是显得力不从心。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6月,只有2所学校的3位信息技术教师承担过区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研究,占信息技术教师总人数的5.7% 。
 虽然也有一小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潜心于教学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省市区各类评比活动崭露头脚,但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获奖教师相对集中在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另外,从组织区级教学评比活动中也可以看出参与面不广。在平时的学科研训活动中,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活动与研讨、交流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对于布置的网络评课或撰写博客的任务完成情况一般,需要经常催促。
 4.兼职教师差距明显
 本次调研也发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兼职情况。其中,信息技术教师兼其它课的占21.4%,其它学科教师兼信息课(纯兼职)的占14.3%。从表三和表四可见,纯兼职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较弱,有兼课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质量受到影,从两次“三部抽测”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表三   6位有兼课的教师专业能力情况
等级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B+以上 2 3 1
B 4 3 5
 表四  4位纯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情况
等级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B- 1 1 1
C 3 3 3
 5.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亟待规范
 学校没有信息技术教研组,一般设有备课组,但管理不规范,没有教研计划,没有明确主题,活动记录简单空泛,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基本形同虚设。
 (二)后续工作中的相关举措
 本轮调研历时较长,期间对每所学校进行了调研反馈。将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纳入到后续的学科研训工作中,事实证明已收到良好的实效。
 1.开展各类评比,促进教师基本功的提高
 在学科研训工作将三基本功做为重点工作。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通过教学设计评比、说课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增强砺练,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开展风采展示,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每学期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展示,通过“钱塘之春”、“新秀献技”等区域品牌活动,为骨干教师创造机会,展示风采,形成个人特色。此外,骨干教师引领协作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研讨,成为本学科中流砥柱。另外,对骨干教师还提出更高的求,加强了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3.开展携手行动,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三年内新教师进行跟踪指导,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开展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携手行动,定期举行新教师汇报课,使新教师得到展示与锻炼,体验成功,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教学。
 4.开展主题教研,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
 教研活动主题化是教研的新思路。我们根据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师发展需求,立足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研讨活动,上课教师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全体教师参加观摩,通过分组讨论、博客交流等方式进行互动研讨,提高了教学实效,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很多教师根据这些主题撰写了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并在省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期刊上发表,部分教师获课堂教学获市区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表五 2003—2008年我区开展研究主题及研究课例
时间  主题 部分课例
2003-2004 情境教学 《用我的双手还世界一片蓝天》、《我的海底世界》、
2004-2005 生活·体验·发展 《西湖一日游策划书》、《我们来玩五子棋》
2004-2005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 《美丽的西双版纳》、《临安一日游计划》
2006-2008 课堂教学评价 《封面专刊的修改与再设计》、《我为学校种树》、
《网站制作评价课》、《成长记录册封面》、
《制作自已的胸牌》
2005-2008 学科整合
异本同构
优化过程 《我为同学画像》、《成长记录册封面设计》、
《运动的瞬间》、《我每天摄入的能量合理吗?》、
《地震研究》、《为古诗配画》、《运动的人》、
《做拼图》
 5.实施课题引领,带动教师开展实践探索
 2004年新课程培训时,我们提出了“做研究型的教师”的主题,并一直在学科研训工作中予以落实,我们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为切入点,构建了适合我区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素养培养“六步曲”:导、学、行、思、研、结。
 (1)导:疏导指导引导,提高教师研究问题的主动性;
 (2)学:通过专题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研究的敏感性;
 (3)行:通过主题教研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4)思: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
 (5)研:通过交流研讨、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6)结:总结提升,提高教师对问题的研究层次。
 在此基础上,还总结我区研究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规律:在学习中研究  以研究促进学习效果;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进实践应用;在交流中研究,以研究提升交流能力;在反思中研究,以研究支持反思深度;在写作中研究,以研究提高写作水平;
 6.开展信息小能手展示,提高教师的竞赛指导能力
 每年举行一次信息技术“小能手”展示活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创作电脑作品。小能手展示面向全体学生,参与面较广。展示内容立足于课堂教学,多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基本技能,具有普及性;展示形式为电子作品,体现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具有综合性;小能手展示活动与省市组织的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的要求相一致,具有实效性。
 7.开展区域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区信息技术学科两年组织一次区域性评价,以“三部抽测”的形式开展。从信息意识、操作习惯、基本技能以及实践运用等方面了解各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教”与“学”的效果,监测学科教学质量,并从区域角度撰写“三部抽测”反馈报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向学校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反馈,使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校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对区域教师队伍整体和谐发展的思考
 1.教学层面:返璞归真,落实常规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在调研和“三部抽测”中发现,有些教师比较关注技术学习,忽视对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的培养,在今后的教研工作和日常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2)要重视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的操作技巧,并能清晰表述操作要点,要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在教学中渗透信息文化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日常学习生活的联系,遵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版权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信息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信息价值观。
 2.教师层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三年内新教师:注重基础,形成规范。新教师要学习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认真反思,向骨干教师学习,打好教学基本功,初步形成学科教学规范。
 (2)适应期教师:问题研究,寻求突破。适应期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学基本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逐步走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期,要从问题研究入手,在教学研究中提升理论功底,寻求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3)骨干教师:引领示范、追求特色。骨干教师大多是市区教坛新秀。他们在教学、科研、指导学生竞赛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将在学科研训活动让骨干教师担起重任,得到进一步磨炼。另外,骨干教师要进一步形成个人教学特色,对骨干教师加强是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3.学校层面:立足校本,提高实效
 (1)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学科规范。学校与教研部门共同密切配合,制定适合学科特点的常规,在日常管理中予以落实,加强教师的教学规范。
 (2)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师团队合力。建立信息技术学科组,规范日常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确定主题,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在学科组活动中增加教师的团队合力。
 (3)开展校本教研,增强研究实效。以往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均采用“区校联动”形式开展的。今后可尝试开展基于“校际联盟”式的校本教研。也可结合“学科整合”这一题进行校本研究,提高实效性。
 (4)合理安排师资,力求队伍稳定发展。近几年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职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仍存在兼职情况。学校可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4.教研层面:梯队衔接,整体发展
 (1)构建教师梯队,提高综合素质。继续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作为教师培养目标,构建以教坛新秀为骨干群体,三年内教师为新生力量的教师梯队,以“面向全体,立足骨干,跟踪新人”教师培养策略,将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培养捆绑实施,实施牵手行动,携手共进。
 (2)完善教学常规,追求有效教学。学科研训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出发点,注重有效性。从教师基本功入手,完善学科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并渗透在学科研训、教学调研、学科组下校等工作中,并通过开展相关的研讨、评比等活动来促进各项常规的进一步落实。
 (3)统筹研训工作,形成主题系列。学科研训活动围绕“四个一”展开,即一次主题培训、一次专题研讨、一次教学展示(或评比)、一次校本教研,形成系列,统筹安排,注重交流研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4)开展学业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各学校根据《江干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定实施意见》和学校实际自行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同时区教研部门通过“三部抽测”进行学科质量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促进学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5)加强课题引领,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在研训工作中要注重课题的引领,以区域课题为龙头,使教学研究日常化,带动学科教师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
 
 第五轮调研结果显示,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区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管理方面都有了可喜的成绩,总结了很多教研与教学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课程改革为指导,通过学科研训、校本教研等方式,区域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整体和谐发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王吉庆,黄钢.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

【[评比论文]区域化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1.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高校舞蹈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

3.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4.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5.商丘师范学院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6.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7.电视英语新闻传播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8.电子商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9.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