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档案袋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时间:2020-08-31 10:46:30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学术论文]档案袋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档案袋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福建泉州永春三中  吕伟敬

[学术论文]档案袋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目前尚处于争论与探索过程中。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非预期性”等特点,运用档案袋评价可能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

    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关注焦点。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在新课程计划中增加一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同年9月,研究性学习课程连同整个新课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实验。与此同时,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省市的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1]。并且,在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高中生在三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15学分,而语文、数学、英语各科只占10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2]。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价值观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然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目前尚处于争论与探索过程中。本文将探讨运用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档案袋评价的设计方案、档案袋评价的实施以及档案袋评价的功能等方面,并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旨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种较合理、独特的评价方式,
 一、运用档案袋评价的目的
 对研究性学习产品进行评价,不太适合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paper-pencil test)方式,更不适合采用“标准化成就测验”的方式,这是由研究性学习自身所固有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或者“以项目为基础”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起初只有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通过学习最终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比如,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什么),教育者很难在学习之前就加以具体规定或精确预测,因此,这种学习具有“生成性”“非预期性”特点。再者,研究性学习特别看重个体从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独特“学习经验”或“体验”的成长价值,“学习经验”或“体验”显然不同于教材或书本上的“客观知识信息”,后者是可以通过纸笔测验或标准化成就测验加以检测的,而前者则行不通。对研究性学习,我们只能通过收集、记录学生在从事问题探究的实践行动中的具体表现来给予评定,这种评定就是“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
 所谓“表现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可直接观察的实际行为表现来考查一个人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或具备某种态度的程度[3]。这种评价重在考查一个人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或者使用有关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重在考查一个人对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占有程度。要实施表现性评价,则必须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加以观察,并将观察的内容收集、记载下来,这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前提条件。收集、记载学生实际表现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档案袋”(portfolios)。档案袋是展示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的窗口。在国外,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年级的学生都使用学习档案袋,某些重要学科也使用学习档案袋[4]。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实质上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是通过系统收集反映学生行为表现的典型工作样品(这些样品是有意识挑选取出来的,既包括“终端产品”又包括“过程产品”,且不限于书面作品),展示学生在某一时期内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种具体努力,以及通过这些努力取得的进步与成就[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袋评价在西方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推广,档案袋评价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评价上的反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是真实生活的应用,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多方位的人际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这样评价技术旨在提供有关学生的实际水平,重视发展的过程,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判断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可能性。
 二、档案袋评价的设计方案
档案袋评价的方案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评价的目的和目标、对象、内容和范围、方法、工具、评价者、时间和场所、评价(价值判断)的标准等。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档案袋的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程研究方案、调查方案、实验方案等资料;二是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周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三是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表及各种形式的报告正文等;四是指导教师指导记录;五是评价方面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成果评审、成果答辩等资料。
收集以上一至四方面档案内容的工具再加上自评表可称之为《形成性手册》,它是重要的评价工具,它所收集的资料是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性手册一般由以下表格组成:课题研究意向表、课题认定表、课题研究方案表、调查研究方案设计表、实验方案设计表、课题研究活动进程表、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中期汇报表、课题研究过程与结题中搜集的资料列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课题研究学生自评表。除《形成性手册》外。其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评价表、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表、课题研究成果答辩评审表。各评价工具的构成举例如下:
(1)课题研究意向表:由班级、拟研究的课题领域、拟聘请哪个教研组教师指导、课题组组长(姓名、联系方式)、课题组成员、教研组配备的指导教师(姓名、联系方式)。
(2)课题研究方案表:由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课题确立的依据与现状分析及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该课题的创新之处等)、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成果形式和课题指导教师意见等到六部分构成。
(3)课题研究活动周记:由时间、工作主题、周记内容构成。要求每周填写一次,内容详实,可包括:课题研究活动是如何展开的,研究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与困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困惑,在解决这些问题或困惑时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4)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表:由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评价标准与要求、评价等级、评语构成。其中对论文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科学性、社会性、创造性、学术性。课题研究成果指的是最后的研究报告,可以是论文、多媒体课件、小制作等各种形式。
(5)课题研究成果答辩评审表:由课题名称、学科领域、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评审内容及标准、综合评价、评审组专家签名构成。其中评价内容与标准分别有:书面论文等级、论文表述(从清楚和完整两方面各分三个维度,如清楚、较清楚、不清楚)、成果的科学性(高、较高、一般)、成果的可信度(高、较高、一般)、回答问题(从正确、清楚、完整三方面各分三个维度)、时间的运用(合理、一般、较差)、协作能力(出色、较出色、一般)、仪态(好、较好、一般)。
三、研究性学习中档案袋评价的实施
高一入校时,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形成性手册》,供三年使用。目前档案袋评价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档案资料与评价之间脱节,造成档案是档案,评价是评价。因此,必须采取档案与评价相结合办法来保证档案袋评价的实施。
第一,组织大班交流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使指导、评价与学习过程三者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了档案资料的评价作用,这一点正是档案袋评价的关键,使档案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成为评价的过程。
小组之间的交流由每个班设置的班级课题研究辅导员组织开展(答辩前的交流指导老师一般不参与),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担任,经由学校培训。每次交流前辅导员要求小组事先做好准备,如记好周记,根据周记的内容把要交流的'内容整理成发言稿或课件,检查学生手册并做好记录,打合格与不合格。交流时每个小组带好《形成性手册》,辅导员带好检查记录,每个小组讲讲课题进展情况,包括收获与疑惑,其他小组同学听后谈谈自己的所受的启发并提出意见与建议。辅导员根据检查情况进行宏观的辅导与评价,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叮嘱小组及时找指导老师以得到专业指导。每个课题组与组之间一般交流四次,每次交流都围绕一个主题,四个主题分别是课题认定、方案设计、中期报告和成果结题。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参加交流。交流的主要目的是组与组之间的成果分享及小组之间的互相借鉴,参加交流的组自主做交流记录与否不做硬性规定。
最后一次交流是结题答辩,分人文和自然科学两个小组。答辩程序为小组汇报---评委提问及答辩---评定等级。汇报的内容为五部分: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特色、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开展研究的收获与体会。答辩最好在班里进行,以让更多学生受益。评委由课题研究工作小组成员、班级课题辅导员、学生组成。
第二,把档案袋资料作为最后评定成绩的依据。终期汇报每个小组交一份《形成性手册》,两份结题材报告(一份打印稿和一份电子稿)。二者加上结题材答辩成为确定小组成绩的最后依据,对小组成绩评定等级。
小组最后的成绩评定主要是看研究成果,即结题报告和答辩。结题报告由课题研究工作小组(主要由各教研组组长组成)进行评定,结题答辩成绩由评委评定。成绩均分A、B、C、D 四等,A等占课题的1/3,B等占1/3。
个人成绩主要看小组成绩和指导教师的评价,指导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在过程中的态度,以《形成性手册》和组间交流时的表现为评价依据。凡小组成绩合格,学习态度好则给予小组内每个人相同的学分。
四、档案袋评价的功能
教学中的档案袋评价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
1.对《形成性手册》的价值,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留下学生整个研究过程的足迹,特别是周记、资料收集表、自评表等,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等到有重大的作用。
2.学生的研究过程留下了一个系统的记录,有助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校制定和改进教育和评价计划,帮助指导教师识别学生亟待改善与提高的学习领域,为其日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参照。
3.为后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实施因材施教提供参考。为后面写结题报告及日后的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鲜活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4.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指导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现场指导与评价是课题研究开展的重要动力。
5.展示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原初经验及进步历程,待学生毕业时作为珍贵礼物赠给学生纪念。
6.作为家校合作与联系的纽带,为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而提供相应的支持或配合服务。
 7.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提供参考。
 五、档案袋评价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档案袋评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大,内容多,标准化程度低度,主观性强等方面。在操作中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档案袋中究竟要涵盖哪些内容并没有硬性规定,关键在于明确建立档案袋的目的是什么,对象是谁,如何使用,对学生有什么帮助。
 2.各种作品或样本要达到一定数量,这样才有说服力。
 3.档案袋的保管和放置要因人而异。年龄小的学生应由教师保管,年龄大的学生由他们自己保管。档案袋应放在最方便的地方,以便随时查阅。
 4.学生有选择确定和评定作品的主动权。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学生协商收档案袋的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目的是把学生由原来依赖别人评价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发展。学生可以自主选出满意的作品,根据个体的情况自我评定所选的某些作品,自我评定的结果可能因人而异,但有利于促进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通过上面对档案袋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档案袋评价符合国内外教育评价改革发展中以人为本、追求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应积极地引入和推广。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与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档案袋评价也不是一剂“万能良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局限性,再加上它还是一个“新生儿”,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出版社,2002.1—2。
[2]朱慕菊,钟启朱,崔允淳,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93—94。
[3][5]周卫勇,曾继云.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4—68。
[4]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95—196。                      

【[学术论文]档案袋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1.谈档案袋评价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在技校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4.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5.研究性学习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6.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7.研究性学习法在基因工程课程中的应用

8.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9.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