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交往教学理论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分析

时间:2020-08-31 10:47:09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教学经验]交往教学理论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分析

摘要  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O世纪7O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其立论的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班级授课制中实行交往教学,必须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模式,文章提出了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完成和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关键词  交往教学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动作等媒介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强调教学中的交往,早已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①。课堂教学是学校这一社会群体的一种特殊交往时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说十分强调学生与教师交往对学生发展的决定作用,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当代心理学家则强调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俄罗斯学者季亚琴科更明确指出“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问的交往”②。叶澜教授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③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交往教学思想把教学看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通过课程中介而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思想为基础,强调师生之问、生生之间在课堂中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进而促进教学相长。
 一、交往教学理论中的师生关系
 交往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给我国课堂教学传统中的师生关系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和提倡启发引导和讨论,但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灌输型,把课堂教学看成一种简单的给予与接受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占统治地位,是知识和学术的权威,主宰课堂;学生则被看成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拥有绝对权力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致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无批判思维的全接受过程,学生缺少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学习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着将教学等同于传授知识、将课堂管理视为控制的现象,“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把教学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性,归结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主体一客体”结构模式。而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二者是教学中的两个能动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双向认知、互动的。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具有能动的主体性的反作用。师生关系呈现为“主导性主体一受动性主体”模式。该模式揭示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平等的主体共同作用的相互交往过程,克服了所谓的“教师中心论”或者“学生中心论”片面性的错误。在这种交往结构中的教师和学生,各自都是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交往关系。
 二、交往教学理论下的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地位、作用的平等性与不平等性的统一
 师生之问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而学生要获得发展,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为“人的尊严是超越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它只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的本质”。⑤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对学生一视同仁又区别对待,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而不能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
 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方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事件中居于主要地位,从而使交往表现出事实的不平等性。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交往教学理论提出一种“补充的相互作用形式”。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多尔用“平等者中的首席”界定教师的作用。事实上,教师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责任等,决定了他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等的限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学习的主动性作用。双方以教材为媒介展开交往,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师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存在着差异的状态中追求理想的平等状态。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和不同,使教学交往目的实现更为顺利。
 (二)心理相融是实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在交往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感是制约品德和人格形成的最直接因素,具有对行为的直接导向性。情感来自于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体验,课堂式的教育
 情感可以来自环境的气氛,更主要来自他人的影响。如果没有现实的人际交往以获得体验,学生情感空间必定是狭小的。交往教学中,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角色融人教学活动,以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影响学生,把对学生的热爱、体谅、关怀、同情、帮助等情感体现在对待学生的言行和态度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教师也从学生在这种影响下呈现出来的多样化情感表现中获得理解、体谅,在相互沟通和融合中产生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在交往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学生对知识和课堂信息的认知、质疑、接受和转化,不是一种知识输入的单向流程,而是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双向精神交流,通过理解与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相互验证、修正及强化,这种交流与沟通渗透着人文关怀,真正确立学生在人的价值与尊严方面的人学意义和地位。
 在交往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应当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师生各自的社会角色已经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或特殊性。因而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不同的需要、价值和行为。固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引起多样的矛盾与冲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师生在课堂交往的矛盾所引发的斗争与统一,进而使教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实现课堂的目标。因此,课堂上任何不受控制的冲突都被认为是不对的。交往教学必须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将师生情绪对立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就需要对课堂中的冲突采取适当的控制和包容态度,师生双方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对于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增加理解与谦让。这种包容度越大,课堂中的群体或个人就具有更多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就可以保证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交往教学理论将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采取的态度等纳入课堂学习内容,力图实现“对称的自由”,让师生关系在不断地解决交往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与进步,使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的人格,进行独立思考、判断与活动的现实的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构建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认识观念上的解放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必须实现互动与互惠
 师生课堂中的交往,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服务的。交往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且也是师生之间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学生课堂表现中捕捉灵感,获得启发、激励、人格的完善和学术的提高,相互沟通和融合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功利目的看,交往是教育教学的工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师生进行交流,进而产生情感的互动、思维过程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求知的主渠道,也应是学生情感、意志等个性发展的主渠道。教师所要做的无非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发展又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来实现,教师的包办代替和权威压抑,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把学生视为知识容器,只能阻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而且,假如能提供明确的、使人奋进的态度这样一种心理气氛,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⑥。交往教学在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由教师施舍,而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学习问题而赢得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互动,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教与学双边的共识、共享与共进。这种教学交往不仅促进学生新知识的良好学习和能力发展,而且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中促成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课堂管理控制能力、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等发展。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
 ②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Jll外国教育资料,1993(5):38_45.
 ③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0.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9.
 ⑤(美)埃里希·弗罗姆.自为的人[M].万俊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91.
 ⑥ 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__

【[教学经验]交往教学理论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分析】相关文章:

1.试论现代教学价值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

2.声乐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论文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日语口译教学路径的分析

4.动机理论下的音乐教学论文

5.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理论论文

6.案例教学下的市场营销教学分析

7.教学评估下的教师教学力分析的论文

8.多元智能理论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索论文

9.新型师生关系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