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0-08-31 10:47:11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论文摘要】
 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主体性问题研讨的主要论题之一。“双主体”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教育观,其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要做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密切合作,协调互动,就能建构起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的育人效果。
【论文提纲】
 一、前言及说明
 二、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简述
 三、“双主体”的作用与体现
 (一)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四、“双主体”课堂教学阶段分析与教学实践
 (一)情感唤起阶段
 (二)选择记忆阶段
 (三)迁移运用阶段
 五、结论
 
【关键词】
 音乐教学模式        “双主体”音乐教学模式
  
“双主体”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一、前言及说明
 音乐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是一种较为稳定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
 “双主体”音乐教学模式是建立在音乐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是指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程序,个体都得到相对发展的方法论体系。
 二、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简述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一般为五个基本实施程序。即:1、激发学习动机;2、复习旧课;3、讲授新知识;4、巩固运用;5、检查评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在音乐课上用,而且在其它课目中也大量应用。它的优点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教师活动量大,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缺点是:它仅是一种单向性的信息交流方式,在现实中教师直接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支配整个教学进度,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长期以来,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很少重视学生自身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墨守成规,学生们不善于思考,害怕标新立异,更不敢向教师甚至专家挑战。
 三、“双主体”的作用与体现
 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具主体性的人,因此,以师生互动为持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
 (一)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的结束,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影响和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必须把具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3)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讲授、示范、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困惑和质疑,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把教材、教法、教育环境、教育因素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又要把具主体性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状况、主体性的发展程度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既要在教育内容的传授中凸现自己的主体性,又要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开发与培养中凸现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充分表现出教师这一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待征。
 (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三方面:(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学生可以对不认同的教师的讲授选择排斥的状态,采取自己不听讲、自己看其他读物、搞恶作剧、趴在桌上打瞌睡等方式排斥教师教育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凸现自己的主体性选择。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据自己是否感兴趣、听得懂、根据自己简单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进行内容性的选择,如教师讲得生动有趣、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则选择积极主动的状态听讲,时而全神贯注,时而聚精会神。一旦教师的讲解不够生动、形象,无法唤起学生的兴奋和集中注意状态,则学生会选择消极、被动的听课状态,教师的讲授有时则会变成学生自主想象、自主活动的伴奏曲。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某门课对自己的升学、提高、发展不重要,或认为某门课的某个部分、章节的内容并不重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某门科目、某个教师、某个时期的讲授予以价值性的排斥和选择,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主体性。(2)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向系统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信息,并且要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结构对教育指令相信息中那些并不熟悉和相容的知识予以破译,以达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状态,并充分调动自己的`主体性因素将这些信息和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打通和融泄,以内化为自己的新的信息和知识能量;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可能的.(3)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仅仅是被动的主体性反映,而是具有其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指令,主体性发挥得好的学生会由此产生一定的联想和创造,会从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信息和方式中获取操作悟性,进而对教师的信息与指令产生批判性的、创造性的、发展性的以至超越性的能动反映方式,通过自己对某个知识疑问的产生,对某个问题新的想法的形成,对某个作业新的思路的出现表现出来.因此,教育活动中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学生质疑,学生的创造与发明,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与发展的明证。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并不仅仅限于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信息指令的内容范围,包括教师神情、姿势、语言的速度、板书、与学生交往互动的模式在内的教师主体性作用的方式、形态等外在表现形式常常也是学生借鉴、创造与超越的对象.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内外表现内容与方式的借鉴、创造与超越的过程,正是学生自身主体性得到开发、得到唤醒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不断呈现、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虽然教师与学生分别具有各自的个体主体性特征,但二者又都是教育活动系统意义上的活动主体.因此,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这两种个体主体性在教育活动的时空状态下不再仅仅具有个体主体性的色彩,而且更多的体现出一个教育活动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动主体性,而这种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动主体性则集中表现在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这两种个体主体性的协同、融合、统一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主体性的引导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发展又可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活动统一体中。因此,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所揭示的“教学相长”的原理在教育的双主体性相互作用规律中可以得到诠释和印证.
 四、“双主体”课堂教学阶段分析与教学实践
 (一)情感唤起阶段:从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这时学生为活生生的个体,在学习中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他们并不一定指向教师教的内容。这时期,对于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艺术还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所以,教师的观念应变传统的“教学匠”为设计师、合作的伙伴;变单向传授为互相探讨,变说教型为情感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一种情感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运动觉,甚至直觉等心灵参与体会到的。学生不需要老师挂在嘴上的艺术,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身体、动脑袋、动表情创造出来的艺术。上海一师附小“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教学宗旨正是趣和乐,这正是来自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这一阶段,可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或创设特定的情景,或定向讲解示范等。例如,教师上课时不仅刻意去策划客观环境的清洁与优美,并注重体现音乐性,更主要的是注重自己的感情是否也和学生融合在一起,是否和他们一起随着音乐作品欢笑与悲伤,努力探索教师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
 『教例』 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静静的夜》一课时,我剪了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星星贴于墙壁、黑板上,学生听着静谧的乐曲进教室,深深被这种氛围同化了,很快融入角色中。把座位分散成星星点点状,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合作伙伴坐在一起,顿时兴趣高涨,积极性十足。
 (二)选择运用阶段: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音乐作品,他们的审美能力不能提高,活动也越趋向于自由自觉, 这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渗透。当学生个体参与意识增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力量,不断地高速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例如,凌晨打击乐器木鱼和碰铃的演奏方法和节奏训练时,不仅是让他们互相练习,而且也让同学同时用两种乐器演奏若干小节,让老师听写下来。这样同学们热情高涨,教师也随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由此让学生会独立操作、独立思考,不迷信专家、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每位同学在自己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思维的发教性,开放性,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效果。
 『教例』 一次音乐课,我向学生介绍吹管乐器中的笛子。正当我向大家介绍笛子的发音原理时,几位同学窃窃私语:“我班的李凯明同学就在江南丝竹班学笛子。”我转念一想:何不请他向大家介绍一下呢?于是,我就这样做了。想不到李凯明竟从容沉着、有条不紊地说了起来。从笛子的音色特点到表现风格,从演奏指法乃至自身的切身感受,流利通畅,头头是道,分明就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小老师”。接着,我连忙请他到器乐室里把笛子拿来,并为大家当场演奏了一曲《康定情歌》。我和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都觉得从李凯明同学那里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迁移运用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可通过多种手段,如创造问题情景,加大练习活动量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要领后,使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知识学习或创造性的活动中。当然,在一个班上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但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解释,有自己的想法及要求,都应给予鼓励。我们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力。教师应允许学生运用知识时发生错误;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论问题;允许学生不同意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在老师讲授时随时质疑。教师的主体意识及主导作用应体现在音乐教学的组织、设计、指导、促进、反馈、评价上,应是学生步入音乐殿堂之前的启蒙者。
 『教例』 在介绍“越剧”有关知识时,学生对之较陌生,也不感兴趣。我就预先布置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搜集资料。没料到一星期后的音乐课上,学生带来了五花八门的资料:从图书室抄摘的文字资料,向长辈借来的音响资料(磁带、VCD),网上下载的图片资料……同学们自豪地展示合作找到的材料,也在无形中介绍了许多有关越剧的知识。许多关于越剧的知识,我都无从知晓。
 五、结论
 建立“双主体”育人模式,应该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代意义的教育境界中,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兼容、并包,并把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下、指导下的,教师主体主导之中的双主体的协调——统一性。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怀作用,两者密切结合,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秀清等著:《双主体合作德育论》  开明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2、曹理、何工著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4月
 3、郭声健等:《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4、张天宝著 :《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育研究》  2000年8期
【后记】
 论文终于写完了,首先,我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薛忠祥老师。
 第一次写论文,感觉无从下手,也不知从何写起,经过我的多次询问与修改,终于在薛老师的细心指导之下完成了论文。这次写论文,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当然论文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一定会不断的学习,努力做到最好。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初探】相关文章:

1.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路径初探论文

2.工程力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4.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5.初探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6.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初探的论文

7.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8.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的论文

9.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初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