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0-08-31 10:47:13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节好课好比一场精彩的交响乐,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一个回味无穷的“尾声”。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结课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结课方法运用得当,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结束的自然表现形式,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硬加上去的。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其结尾大多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眉毛胡子一把抓
 案例1:《认识小数》教学片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谁来说说生活中你还在哪看到过小数?
 生:超市的货架上有小数。视力表上也有小数。股票交易所的屏幕上有小数等等。
 师:小数点左边的数是?右边的数是?
 生:小数点左边的数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
 师:写小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小数点要写成圆点,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能写在数学的中间。
 师:读小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 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生:小数部分有几个零就要读几个零。
 师:说说0.6元表示的意义?
 生:0.6元表示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6份就是十分之六,也就是0.6元
 师:说说0.9米表示的意义?
 生:0.9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9份就是十分之九,也就是0.9米。
 ……
 这位老师滴水不漏地照顾到每一个教学内容,表面上一点时间也没浪费,实际上这种没有重点的归纳,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不得要领。我们老师在结尾设计上,要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不能盲目地求细求全。
 
 2.轻描淡写走过场
 案例2:《量一量》教学片段
 学生经历了“认识各种尺”、“用学生尺量”、“用各种尺量”后
 师:老师有一个建议——下课后我们到篮球场上去量一量,看看篮球场上哪些线段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课堂结尾,教师要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与课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拓展,开辟“第二课堂”,而不是走个过场。“下节课会交流吗?”在公开课上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收尾。学生会不会完成?怎样完成?谁能保证这种探究过程的质量呢?这样的结尾真实吗?我们老师在结尾设计上,所涉及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在课上处理;时间实在不充裕,也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暗示给学生,保证学生课后探究的质量。
 3.机械呆板程序化
 案例3:《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片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还有谁来说说?
 (教室里再无人举手)
 师: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是学习了替换这个解决问题的策略,下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是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否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成为评判一节课优劣的一项标准时,几乎所有的教师,所有的数学课在下课前都要说一句:“你学会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但是起到预期的目的了吗?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总结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或是与重难点无关的话,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或许连“收获”一词都不能准确理解,说的只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话,完全没有达到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目的。
 
 二、策略导引
 恰当地设计课堂结尾,可以统揽课题要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加深学生理解当堂所学的知识,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为后续课题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能否把“口”收好,对一节课的成败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呢?
 1.概括式结课——强化认知
 这是目前数学课最常用的结课方式,它是指用精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理解,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将分散的知识点加以小结归纳,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
 案例4: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了许多收获,例如学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咱们先说说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1:统计可以一眼就让我们看清楚谁多谁少。
 生2:原来统计在生活中这么有用。
 ……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小!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生1:统计时要先把东西分一分
 师:对,也就是了解信息!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还要排一排,排的时候可以从下到上排。
 师:这是整理信息!
 生3:还有数一数的方法。
 生4:还有比一比
 师:对,这是分析信息。
 师:了解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统计的一个过程,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比一比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统计的好方法,它们能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以后我们还要用到。
 以上教学中,老师用“咱们先说说收获了哪些知识?”、“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简明扼要地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新知的掌握;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比起“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呢?”“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这种回答目标并不明确的总结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回答时的漫散、游离、琐碎。这样收尾目标明确、清晰凝练、重点突出。
2.延伸式结尾——拓展深化
 这种结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以致用。
 案例5:《面积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什么叫面积。面积就是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生2:我知道用各种方法进行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主要有重叠法、观察法、简拼法。
    生3:还有数格子的方法。
    师: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男生看的时候,女生不能看;女生看的时候,男生不能看。现在开始,女生先看(出示一个长方形的硬纸板正面),这个图形有多少格?(男生全部闭眼)
    女生齐答:6格。
 同样女生闭眼,男生看(老师出示同一个长方形硬纸板的反面)。
    男生齐答:24格。
    师(把长方形硬纸板正反交替慢慢翻转):请男生和女生同时看,现在请大家想想,谁看到的图形大?
    生齐答:一样大。
    师:那么,为什么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比较大小呢?到底哪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是最科学的呢?我们下次继续学习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虽然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还在沉思,有的小声议论着........)
 在学生可能认为新学的“数格子”方法对比较面积大小很管用时,但是这种“数格子”多少比较的方法还不是最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际游戏让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冲突,即为什么同样面积的纸板却可以用不同的格子数来表示。而老师说“什么是比较面积大小最科学的方法呢,我们下次继续学习”,让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而从激发了学生的寻求、探究“面积单位”的欲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埋下伏笔。
 案例6:《量一量》教学片段
 师: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各种数据用哪种尺量比较好呢?
 生1:米尺。
 生2:可以用卷尺。
 生3:用皮尺也可以啊!
 师:到底用哪一种“尺”量呢?对不起,老师这儿没有答案?怎么办?
 生1:下课后去量一量、试一试就知道了。
 生2:一个人量有困难的,可以小组一起合作。。
 ……
 师:好办法,老师提供几个问题,请你们根据这些问题记录数据,写下你的方法,这就是今天所要完成的作业。(媒体出示)
1、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大约几米?用哪种尺量比较好?
2、假设你有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场吗?写下你的方法
3、你还量出了篮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用什么工具量的?
4、不爬到篮球架的上面,你有方法量出球架的高是多少吗?写下你的方法。
   “对不起,老师这儿没有答案.怎么办呢?”这句话看似是在提问题,其实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暗示给学生,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课后可以用合作测量的方法去探究,这些方法就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有了手段保障;而“根据这些问题记录数据”是教给了学生探究的步骤,最后“这就是今天所要完成的作业”则保证了探究的结果,短短三句话最大限度提升了学生课后探究的质量。显然,这样的收尾,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真实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3.解惑式结课——首尾呼应
 解惑式结课是指结合新课的内容,以解惑的方式创设情境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常见的做法是:课始结合新课的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课尾利用掌握的新知,解决课始问题,并总结和提升所学的知识。
 案例7:《可能性》教学片段
 情境设计如下:
    课始,多媒体播放“阿凡提”动画。巴依老爷说:“很简单,把这一口袋的金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后都是正面朝上,那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阿凡提想了一想,说:“你先把金币给我。”只见阿凡提把袋里的金币倒出来,捣鼓了一会儿,阿凡提向上抛金币了。此时,画面戛然而止。
    师:同学们,这些金币落下来后是否都能正面朝上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揭开这个谜底。
     ……
     结课设计如下:
 师:让我们回到“阿凡提”的故事上来。巴依老爷要求阿凡提把袋中所有的金币往上一抛,落下后必须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阿凡提能解决这个难题吗?
     生:不能。因为这么多金币落下后不可能每一个都是正面朝上。
     师:按这样的想法,阿凡提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那就眼看着巴依老爷拿走金币吗?
     生:不,阿凡提很聪明,他会想到办法的。
     师:那阿凡提会怎么做呢?(生沉默)联系这节课的知识想一想,要使金币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除非这些金币没有什么?
     生(齐声说):没有反面,两面都是正面。
     师:对,阿凡提就是这样做的,他将金币的两个反面互相粘住,往上一抛,落下后一定是个个正面朝上。
 这位教师为了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开始就设计阿凡提抛金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生疑—探索—解惑。最后学生已经知道“金币落下后不可能每一个都是正面朝上”,而聪明的“阿凡提把袋中所有的金币往上一抛,落下后却个个都是正面朝上”,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样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记忆深刻,学习效果也会很好。
4.趣味式结课——妙趣横生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结尾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能让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
 案例8:《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后,同学们都一齐走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事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可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说完自己的学号后离开教室。然后教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有几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接着,老师出示了卡片3和5,学生们同前面一样,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是1,哪些同学可以走出去?
 生:全班同学都可以走。
 (教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这位教师放弃了常用的语言结尾法,通过“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结束教学,把游戏与课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如此结课难道还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吗?
 因为课尾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
5.赏析式结课——美不胜收
 这种结课方式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
案例9:《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师:7是一个很奇特的数,古代很多问题与7有关。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古诗。(播 放《枫桥夜泊》)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有多少字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故事图。)
    师:小朋友继续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故事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生:五七三十五。
     ……
    师:从古到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屏幕上随机采用对话、图文等形式出示一些问题)
    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马?
   (出示课始的情景图:)七个矮人,(伴着音乐唱)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
    这节课的结尾设计从内容上涉及了自然、音乐、社会生活、数学、人文等多个方面,都是来自学生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方方面面,学生对之是愿意亲近的。丰富的内容、涵盖面广的练习题将教材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学生动态的思维内容,让他们在操作、讨论、对话、歌唱中思考,把7句抽象的口诀转化为具体化的生活场景图,把枯燥的口诀记忆变为有趣的认知记忆。
 案例10:《园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了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掷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周围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常见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景德镇圆形瓷器、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生:生活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美丽所在吗?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一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恣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艳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来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痕迹又何尝不是深刻而久远的呢!有人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都和我们所认识的圆有着密切的关联!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这样充满哲理的语言和震撼人心的图画的结尾是多么精彩!它让我们去思考、去遐想,留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回味。教师通过“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由的习惯思维的阴影,变得真正美丽起来。
 
 课堂教学之所以是一种艺术,原因就在于平常之处的不平常!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注重课堂结尾的设计,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结尾方法,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真正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相关文章:

1.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中国现代舞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4.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5.医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6.浅谈趣味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7.浅谈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8.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9.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