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会文导行策略

时间:2021-03-21 10:02:03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会文导行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学生在对文本语言文字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想像、理解之后得到的情感上的积极体验,思想上的高度提升,这就是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本人尝试从会文阅读中的方法导行、会文感悟中的思维导行、会文交流中的表达导行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字:  潜心会文   阅读方法  感悟思维  交流表达
正文: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继而领悟到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应当是学生在对文本语言文字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想像、理解之后得到的情感上的积极体验,思想上的高度提升。这种感悟是一个意会的过程,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通过潜心读书,融入到文本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仔细咀嚼思考语言文字的深刻意味,触摸到文语言文字的背后的情感温度后才能实现。这就是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本人尝试从会文阅读中的方法导行、会文感悟中的思维导行、会文交流中的表达导行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在会文阅读中的方法导行
 “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以充分地“读”为前提的。让学生仔细地反复地朗读文本,涵泳于文本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在每一节阅读课上,我们都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朗读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一)想像情境读,感受文字中丰富的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文本时,学生只有进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触摸到作者跳动于文字之间激情的脉搏,感知到作者舞动于字里行间的不朽灵魂。因此在朗读时,教师就要结合文本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茅盾语),理解其义,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的、独特的体验。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中“他常常紧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着水底游动的鱼儿。”这一处时,我引导学生们想像当别的孩子嬉戏玩耍时……当骄阳似火时……当师傅依然觉得他眼睛没有神儿时……梅兰芳的表现。借助这些创设的情景,学生们在联系生活的想像中体会到了梅兰芳为了练好眼神所付出的超越常人的勤奋和努力,感知到了作者文字中对梅兰芳的钦佩和赞美。随后我让学生带着对这些情景想像的感觉来朗读这一处的文字,学生自然就读出了其中的味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二)配乐配画读,领略文字独有的美妙神韵。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圣洁的情感、纯美的意境、隽永的词汇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仅这些文字本身已经足以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倘若再配上适当的音乐、生动的画面,让悠扬的乐声、唯美的画面与文字相辅相成,既能激起学生的想像,又能让学生的情感随丰富的想像在优美的文字间穿行,尽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神韵。《荷花》一课的文字鲜活灵动,极具美感。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特意在学生朗读时配上了舒缓的丝竹音乐和曲苑风荷的画面,以便学生在能更好地品味出这些唯美的文字所营造出的高雅清幽的意境之美和文字舒缓有致的音韵之美。在柔美的音乐、诗意的画面中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轻声读文,音画相辅激起了学生心中对美的联想,在诗般的意境中,那隽永美妙的文字便化作一个个神奇的音符流淌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三)角色表演读,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经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船长》一课中船长和大副的简短对话。学生自行选择了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投入而认真地揣摩着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朗读中他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用情感诠释着自己对人物的深刻理解。虽然这处对话文字不多,分角色朗读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危难关头哈尔威船长的果敢和冷静,以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高贵品质,同时也揣摩出了行文中省略提示语的表达效果。
二、在会文感悟中的思维导行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在学中思索,在思中学习。”(赞科夫)感悟语言不仅要注重读,更要注重思,因此古人主张“熟读精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深入思考中感悟文本语言文字。
1、激励启发,让学生乐于质疑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去阅读思考,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各种能力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自身的经验积累、情感智慧去同文本语言进行情与智的碰撞,使得语言文字化静为动,和学生的思想情感相互融会贯通。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时,在朗读课文题目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相向课文问些什么问题。有了提问的机会,很多孩子开始大胆说出了心中的疑惑:树为什么会走路?会走路的树到底是谁?它怎么会被称为会走路的树?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一连串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了他们对文本语言文字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兴趣。紧扣这些问题,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们立足文本语言进行了深入地研读,逐步了解了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发生在这棵“会走路的树”身上的美丽的故事,感受到了它和小鸟之间那份纯真的友情。
2、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质疑
 好的提问在教学中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促使学习者深入思考揣摩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情感。而一些琐碎的、偏离主题的、没有思维张力的问题则不能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去思考去感受的。因此,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文本时需要学习的。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如何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眼睛”——课题质疑,就文本的关键词句质疑,就自己读不明白的词句或难以理解的情节质疑,就同一现象换一个角度来质疑等等。在学生质疑的同时,提醒他们多问问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否对自己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涵有帮助,告诉他们只有需要借助文本进行一番思考研究的问题才是好问题。通过长此以往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就逐步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善于提出具有较高含金量的问题。
3、思考探究,让学生主动解疑
 一个好的问题,引发的是学生积极的思考,激起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自己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用心揣摩品味文本语言文字的过程。教师要做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探究。词句的意思,表达的效果,作品的思想感情都不是独立于文字存在的,只有读透,读懂课文才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结合文化背景、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反复比较、对比、思考、理解。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先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了文中鲁迅先生说这话时的心情,再将先生口中“碰壁”与学生生活中的碰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就读懂了“碰壁”不是真的“碰壁”,而是指在先生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所受到的各种阻挠和压迫,体会到了先生此刻不能明说也不便明说的复杂情感。
三、在会文交流中的表达导行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视野的融合”(伽达默尔),没有读者自身经验的调动、投入与融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与交流发生。因此,把阅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使之与文本发生有效的互动与融合,才能有效的感受作者的情感,抵达作者的心灵。
1、平等对话,让学生发表独特感受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并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以学定教,让这些个性化的感受在课堂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在教学《这条小鱼在乎》这篇文章时,我原本的课堂设计是通过引导学生研读为什么小男孩在乎这些小鱼来体会男孩对弱小者的同情和爱心。在学习过程中,却有同学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可以理解为小鱼很在乎小男孩的帮助,每一个像小鱼那样的弱小者其实都很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的理解虽和我原先的设计略有不同,但却从另一个思考角度将文本解读得更为立体,丰满。对于课堂上学生类似的独特感受都是我们要格外珍惜和引导的。
2、圈划批注,让学生独立感悟文本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品读文本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先独立阅读文本,圈出关键词、重点词、好词,划出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或者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关键句、重点句,并且在行与行的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充分独立感悟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中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相关小节时,先让学生通过视频欣赏兵马俑坑,然后引导学生读文,“圈出觉得用得好的词,并在书的空白出写写好在哪里”,以此来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秦兵马俑数量众多,气势恢弘,工艺高超。这巨大的兵马俑军阵简直就是简直就是一支所向披靡的庞大军队!”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真正感受到了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此时圈划批注让他们及时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给了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机会,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学感悟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联系生活,让学生表达心中感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对于文本的感悟自然也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照文本反观自身生活实际讲收获、说理解、写感触,就使得文本得以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拓展和延伸。这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缩小了文字和生活之间的差距,又避免了对文本理解的雷同和单一,使得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也更具个性化,更有独创性。在教学《真情的回报》一课时,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的理解。”每个学生所说的都是自己的真情故事,据此所写的学习感言也都贴合自身生活,情感真挚,文本丰厚的思想情感也就借此真正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田。
 潜心会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涵泳,在感悟中思考、在交流中表达,学生必将从语言文字中获得更多更深的感悟,品味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会文导行策略】相关文章:

浅谈远程教育中基于自主学习的导学策略11-12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策略10-30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11-1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0-3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10-21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反思与策略论文12-09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11-23

浅谈文道统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08-18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提高策略论文07-2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策略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