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的教法心得 黄佑清

时间:2020-08-29 19:56:31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政治的教法心得 黄佑清

初中政治的教法心得 黄佑清 
 摘要: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是一个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教师需要因时制宜变化教学,为21世纪培养创新的合格人才。因此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探索新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   政治课   教学方法  指引性自主探索
 谈起政治课,人们的第一感觉普遍都是“枯燥”、“假大空”、“背书”、“考前突击”等等词汇。所以学生不喜欢,家长不重视,主科教师更是“瞧不起”,我们政治任教老师教学更是提不起劲,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衰退”成“百无一用”的边缘教师。
 其实政治学科的这一地位现状和政治教师的生存现状是不符合政治学科自身特点和政治学科带给教师应有的生存状态。之所以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当前教育专家指出当前青少年存在“情感沙漠化”的现象并不少见。所谓“情感沙漠化”指的是一个人漠视他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只见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很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情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的教育。有一个学生以西北地区中学生化学大赛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进入北大。到了北大以后感到压力很大,没有什么朋友,非常不适应。。他觉得同宿舍的一个男生不错,就想和他做朋友,总是形影不离。当时却引起了别人的误会。所以他的同学不让他老跟着,于是这位同学就生气投毒,造成他的同学住院治疗一年,自己被判刑11年。这就是典型的“情感沙漠化”。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疏远了丰富的生活,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儿童教育最基本的是生活教育。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必然包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体验。但是现在中国儿童正在失去这种体验。生活的教育从实践中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66.8%的城市中小学生首选的校外活动是郊游,然而国民素质教育变成了现在的选拔教育,合格教育变成了淘汰教育,大众教育变成精英教育。这种带有极强目的性的教育是的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贫乏。
 然而,政治学科却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说是生活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是一门生活化的有用的学科,是一门伴随学生一生的学科。政治教师应当能够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应当能够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共鸣。然而现实是我们正把我们学科“生活化”的优势淡去,只留下一些没有内涵的空壳。政治课堂正成为一种说教式的课堂,讲大话,说空话,成为他的代名词。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对青少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所以如果只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教授,授课目的是为了考试合格,势必违背课程设置的初衷,也必然导致政治学科和政治教师“边缘化”,因为从分数对于学生升学来看,政治学科丝毫不具有优势。依靠分数来吸引学生对政治学科的重视,不仅丝毫占不到任何便宜,也是一种非“王道”的做法和非“人道”的做法。所以作为政治老师还是应当脚踏实地,从课堂找原因,以教学促成学生主动学习
 政治课的魅力源自于课堂,但造成政治学科这种边缘化状态的根源也来自于课堂,所以改变这种边缘化的状态的根本也在于课堂。那么怎样才能把课教好,用课堂魅力牵引学生学好政治课呢?
 一、成全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
 师生之间的互信是成全一堂好课的决定性因素。政治课堂之所以让人乏味、假大空,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不信老师说的这一套。那么如何做到使学生“信”呢?
 1、信教师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大人的世界,孩子身上的毛病是大人身上的毛病。所以要求孩子之前应当先苛求自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十分重要。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要遵循以下这些法则:尊重处境、主动欣赏、懂得塑造、善于反思、注重学习、科学育人。
 2、信教材
 政治课所传授的内容,往往和现实中以学生目前的理解能力所看到有反差,这增加了提高课堂说服力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否认当前现实存在的不理想状态,蹲下来进行教学,从孩子的世界引导孩子探索世界。
 二、成就一堂好课的方法
 所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得好,学生学,教不好,学生就不学。
 1、单元备课法
 为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明确教什么才能完成教学和教学任务。之所以这么区分,是因为教学要注重有效性,教学任务是侧重有用性。有效性是针对学生有效,能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有用性是针对考试,能够使学生受到教育获得启发之余,能考好试。这也可以称之为“学生路线”吧,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课堂所授知识应当是学生关心的、困惑的、对学生成长有启发的、要考的。因此面对中考政治作为考察科的现状和“学生路线”的思路,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改造,甚至要改变框题知识之间的逻辑。在此我建议老师们用单元教学法,要站在一本书、一单元的高度来备好每一节课。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其实就讲解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与他人关系;二是如何进行交往。第一个问题是第一至第三单元所讲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第四单元所讲知识。教室应当在教授这本书之时就应当建立这样一个宏观概念,而不能把整体肢解成破碎。
 2、生活体验法
 政治课之所以难以做到让孩子“入心”,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社会经验匮乏,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许多道理都是等到我们长大后才明白。原因不在于长大,而在于我们有了人生体验。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无法让学生获得体验,他们一样无法获得理解。因此就要求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模拟或者复制一个让学生获得体验的情境,强调授课内容的生活化,引导他们关心社会、热爱生活。
 3、自主探索式教学法
 “指引性自主探索式”教学法要求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为理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批判、质疑、超越、发现和重组,形成对知识的创新性认识并上升为意识行为。
 〈—〉以指引性自主探索的课前预习准备为突破核心。
 “指引性自主探索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动力是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的自主探索行为是来自于他们想要了解事物的强烈愿望,而这一事物又必然是在他们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自主发现或认识的,它不是教育者强加给学生的。通过自主探索的课前预习准备,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批判思维产生了疑问,从而激发了急于搞清问题的强烈动机,促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索思考,也带动了课后延续的自主延伸,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索行为的延续性构成从分析智慧到实用智慧及创造智慧的层层质变。
 具体的操作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预习组织。在班级按照前后桌随机关系组织成立四人学习小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能力互补,从“面”上发动学生形成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每个小组配备一本学习记录本,用以记载四人小组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学习困惑,促进师生的双向沟通。
 ⒉预习准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从多渠道收集了解有关案例,对课文知识展开多方位的思考。例如针对某课内容教师可先告诉学生在哪些地方可查找到相关资料,如某个网站、某本杂志、某个法制电视栏目、某个部门、某期报刊等,引导学生快速迅捷地了解有关信息,对课文知识进行思索。
 ⒊预习讨论。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讨论。学生首先各自提出对课文知识结构的认识,自主形成共识。其次将各自的疑点提出讨论,一部分疑点通过共同探讨、能力互补自主予以解决,而另一部分无法自行消化的将留待课堂上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实践表明这一部分疑点往往是课文理论与现实生活在现象上存在一定反差的问题。例如:法律规定公民有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许多“见义不为”的现象,这是否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以见义不为?这是学生的矛盾点和关注的热点,也恰恰是教师通过法律课的教学要帮助学生认清的问题。在以往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提出、学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的课前预习就变成是“学生思考、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解决”,从而促使学生课堂自主探索行为的发生。)
 ⒋预习记录。由四人学习小组每人轮值做预习记录。分为三个方面:课文主要阐述哪些问题;学习小组成员是如何认识理解这些问题;仍存在哪些疑点。预习记录本每周周末上交,由教师批阅点评,以利于学生日后不断提高预习的质量。因此,预习记录一方面是学生预习成果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进行宏观调控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另外须强调的是:教师必须提高备课质量,研究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点问题,仔细安排准备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注意收集相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使将来的课堂教学科学紧凑。
 〈二〉以指引性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活动为效率环节。
 指引性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对知识批判、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发现、超越、重组的阶段。要求在内容上延续学生的预习成果,形式上坚持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思考的自主性、积极性,初步完成对知识的创新性认识,同时指导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后延续行为。因此,指引性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指引性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效率环节,也是师生双沟通的主环节,它关系到“指引性自主探索式”教学法实施的效率。
 具体的操作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预习成果汇报。由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学习小组或学生自主举手对课文知识结构及认识的做简要阐述,其余的小组可以做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出评价和小结,归纳整理出课文结构。对于课文中学生已能通过自主探索自行解决的问题将不再重复或仅简单带过。这样的处理一者是给予学生表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分析智慧,同时在班级形成自主探索学习的氛围;二者也是能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监督。
 ⒉学生质疑。学生针对预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学生的疑点大体有两类。一类是较为简单的,可以由其它学习小组或同学来回答。另一类是具有一定深度的,例如前者提到的课文理论与现实生活在现象上存在一定反差的具有一定可探讨性的问题。这些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矛盾点,也是教师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清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这些问题整理归类,提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⒊师生讲议。针对学生提出的具有一定探讨性的问题,教师选用适当的案例材料例如一些录像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提出引导性问题指引学生已有经验的迁移;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改造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涵,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完成对知识的发现、超越、重组。整个过程教师的指引行为要贯穿始终但又应当将教师的指引行为隐藏起来,突出所探讨的问题乃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讨的结论乃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始终突出学生自探索的地位。
 〈三〉以指引性自主探索的课后延续为巩固手段。
 课后延续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观点形成对社会生活正确看法的阶段,也是深入培养学生成功智慧的阶段。在以往我们往往会感到思政课的教学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引教导作用不十分明显,常常是课堂上学的归课堂上学的而在日常该怎么认为还是怎么认为;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究其原因除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脱节以外,主要就是课堂外的课后延续仅仅是学生回家念书、背书的代名词,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而在“指引性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后延续是该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促进学生在初步完成对知识批判、质疑、超越、重组的基础上进行再批判、再质疑、再超越、再发现、再重组,形成自主意识行为,同时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行为进一步延伸发展,刺激学生新的自主探索行为的发生,从而为下一轮次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所以课后延续中学生指引性的自主探索行为就显得很重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达到目的。例如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定时收看法制节目、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撰写心得体会,也可以以活动课的形式来进行。以下举几例说明:
 ⒈演讲比赛。例如针对浙江金华高二学生徐力杀母一案在先组织安排学生观看有关背景录像后引导发动学生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自我保护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演讲比赛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课形式进行课后延续,提高了学生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
 ⒉学法辩论赛。由学生拟出一些与法制有关的辩论题,教师进行筛选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活动事宜,教师予以指导。
 ⒊学法板报专刊。由每位同学轮值每周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法制专栏,内容有“学法感受”、“法律知识”“案例分析”等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班学生各自选题出版汇报专刊,达到以学生教育学生的效果。
 ⒋社会调查实践。例如组织学生调查书店游戏厅等文化场所,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再如引导学生调查生活学习用品是否合格,违反哪些法律规定,提高了学生识别能力。
 ⒌小论文写作等
 总之,课后延续应当把握“学以致用”的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探索生活现象。使课堂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服务,达到“知、信、行”三者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指引性自主探索式”教学法进行一个归纳。如下图: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潜力很大,而且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其次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一切都不能空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索,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追求的新境界。
 三、成就学生好成绩的方法
 第一、知识上架
 有一点生活经验的同学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自己居住的房间是自己收拾的,那么一旦你要找到一样东西,你就会很快的找到它的方位。相反,如果你的房间是别人替你收拾的,当你要对某一个物品进行“定位”时,经常就会“一头雾水”了。具体一点来说我们学到的知识就好比你房间中散落一地的书本,你要学会自己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上到你的“书架”上,这样我们就会对它进行准确地定位了。
 这一步工作是同学们考好政治的基本功,如果没有“知识上架”的能力为基础,再想考好,也是枉然。一般来说,我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进行“知识上架”。
 接下来以“在广州街头许多外来人员暗中操纵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在街头扒窃行人的财物。而许多路人看到此情形却无动于衷。”这一材料为例,来谈谈接下来的两个步骤。
 第二、审题
 1、看懂材料,筛选有效信息
 所谓看懂材料就是大家要从材料给定的内容中捕捉到其中的“有效信息”,并依此判断该材料有哪些结合角度。从这一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小偷、暗中操纵的家长、路人无动于衷……”等信息。也就是说试题必然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来进行设问,所以接下来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知识定位了。
 2、看懂题目,进行知识定位(分3步走)
 针对上述材料题目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目的,你看到这样一些未成年人受唆使、胁迫而上街扒窃的情形,你决定向有关部门提出呼吁。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将如何说服有关部门采纳你的观点?
 (1)抓住关键词,了解题目要考察的课本角度。本题的关键词是“出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至于说“你决定向有关部门提出呼吁”的提法,主要是为了增加题目的隐蔽性。
 (2)根据关键词,进行知识定位,扣住教材内容。根据“出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这一关键词,我们要准确的将知识定位在初一第八课。
  (3)找到知识切入点。所谓知识的切入点,就是看请问题考察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的问题。本题中有两问,一问是“你的观点是什么?”显然这是“是什么”的问题;二问是“你将如何说服有关部门采纳你的观点?”要想让他人接受你的观点,显然要陈述原因、意义等内容,所以这是“为什么”的问题。对照自己的“知识架”,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有了答案。
 第三、解题
 1、选择题解题三步走
 (1)排除错误选项;
 (2)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如果是因果题,可以在题干上加上“因为”,在题肢上加上“所以”,看看是否成理。
 2、问答题答题三要素
 (1)课本原理
 (2)紧扣材料
 (3)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所谓“应试技巧”,主要是巧在巧妙地将知识整理上到自己的“知识架”上;巧在培养“公式化”的审题能力,不要看题目自己会,就不按步骤审题,要通过“公式化”的训练,培养自己“条件反射”式的审题能力。
  
 举例:环境保护
 【是什么】
 1、什么是环境问题?主要是要理解“污染”和“破坏”。
 2、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懂得联系实例如何区分不同的原则。
 3、一些环境法规?
 【为什么】
 1、环境问题的危害?
 2、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
 3、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怎么做】
 1、依法追究违反环境法者的法律责任。
 2、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3点)
 3、坚持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课程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找到、总结出更多有效、实用、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达到使学生更好的“求知,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1]曾庆裕.创新教学尝试——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索[J].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S1).[2]毛文荣.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3]曹利彬.论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J]. 科学大众,2007(9).

【初中政治的教法心得 黄佑清】相关文章:

1.新课程下高中的政治教法探析论文

2.初中化学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

3.浅谈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和教材教法的论文

4.初中政治的研修日志范文

5.初中政治小论文的格式

6.初中的政治教学论文

7.初中政治的教学模式论文

8.初中的政治心理教育论文

9.初中政治教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