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实际,努力提高教研实效性

时间:2020-08-29 19:56:4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立足区域实际,努力提高教研实效性

立足区域实际,努力提高教研实效性 
 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颖石羡  
 传统的区域教研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实施,大多是教研员包办,方式也较为单一,如指定优秀教师上上观摩课,然后教研员评评课等。学校的校本教研意识不强,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不高,教研缺乏实效性。课改以来,我们发现,教研不能停留在精英教研阶段,应立足本区实际情况,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提高教研实效性,提升我区数学教师队伍素质。笔者从一线应聘到进修学校担任教研员几年来,立足本区实际,在努力提高教研实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开展特色研讨活动,促区域教研扎实开展
 一是举办“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课改以来很多学校在尝试的一种教研模式,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本区曾营小学数学教研组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于是,在曾营小学召开一场“如何用好新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活动策划、安排、组织等均给予曾营小学数学教研组较大的自主性,由教导、教研组长牵头推选出展示的年段、教师、课题,策划活动议程安排,凸显教研组的特色。如:曾营小学数学教研组推出两位骨干教师“同课异构”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全区所有三年级教师和各校教研组长参加。活动议程是先上两节展示课(一节是以教材原来的编排来设计教学,一节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尝试),然后由教研组长介绍同课异构的磨课过程(即:如何根据对教材的不同处理、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设计),执教者谈教学反思,采取互动式评课,由听课老师或教研员结合这两节课的具体教学及“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抛出问题,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这样的活动方式具有很高的实效性,有研究专题、有现场课为载体、有教研员、骨干教师和听课者之间积极的互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是“如何磨出一节好课”的研讨活动。“磨课”是课改以来也是很热门的一种研讨方式。而实际情况是,师资队伍素质高、合作意识氛围浓的备课组的确能“磨”出一节好课,而薄弱备课组,只能是停留在表面的“磨课”,缺乏集体智慧的凝聚,纯粹是“为磨课而磨课”。我区灌口小学一年级备课组是这样开展磨课活动的,先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组内活动,围绕该备课组教研专题确定一个课题由备课组长组织,进行主题研讨。讨论出执教方案后,由组内一位教师上课,其他组员都前去听课,课后由授课者先进行反思,所有备课组成员共同研讨,经过修改,完善教案,再由第二位老师接着上,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听课、观察、反馈,对第二次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差距,依次轮流。几人轮流上完之后,备课组的成员们对教材的解读逐渐深入,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修改、推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课的设计融入了所有成员的集体智慧,最后教学设计进行定稿,推出一位教师参加学校的展评课活动。在展评课的研讨环节,组织我区一年级的所有数学教师参与研讨,现场观课、听取磨课过程的介绍、提出疑难问题进行互动研讨。展评之后,教研组再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总结提升,形成文字性资料,即一份最完善的教案,一份磨课心路历程,一份集体评课稿,参加学校优秀主题教研活动的评比。并把整个活动全程拍下录像,作为校本研讨宝贵的资源。
 三是教研员上观摩课,带动薄弱片区的校本教研。某片区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片区,几年来,优秀教师留不住,一些农村完小合并,生源减少,新教师又无法补充进来,教师队伍存在断层现象,师资非常薄弱,整个片区一个年段也就十来位数学教师,暂且不说学校的年段教研很难开展,有时开片区观摩课都找不到人手,片区备课组活动很难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研氛围不浓厚,教师被动参加教研,怕教研员下校听课,“老大难”问题很多。面对现状,校长、教导主任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也急!了解到这样的情况,笔者主动到这个片区上了一节“如何贯彻‘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的理念”计算观摩课,全区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及该片区的数学教师全部参与研讨活动。教研员上讲台,以自己现场展示课例的形式提供研讨的素材,改变老师们认为教研员只会“指手画脚”的偏见,教研员本着和一线老师交流、互动的真诚,以实际行动拉近和一线老师的距离,改变老师们怕教研员听课的心理。教研员融入了一线教师的队伍,成了他们的一员,成了老师们生活上、业务上的好朋友。后来笔者针对这个片区的特点有计划地举行了几场专题研讨,活动的质量一次比一次高,老师们参与教研的主动性也有了明显变化,做到人到心到,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关注“两头”,促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一是关注新教师的成长。06年至今的几年时间,由于我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招聘了相当多的新教师,目前新教师数大约占了全区数学教师数的四分之一,这些新教师的成长关系到全区将来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教研员对新教师的大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一)全面听课,及时帮助新教师走入正轨。第一学期,教研员对所有新教师听一轮的随堂课,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在的毕业生有这么一些特点:学习的理论知识多,课堂实践能力弱;有一部分新教师心态摆不正,中学应聘不上,才到小学应聘的,眼高手低,之前的教学实践都是在中学,一时难以适应小学教学。但是,大部分新教师还是很好学、上进的。全面听课,既能让新教师感到业务部门对他们的的重视,又能尽早发现新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针对性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尽早步入正轨。
 (二)举办“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同上一堂课”研讨活动。新教师和学生一样,遇到好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虽然每个新教师都有带教老师,但是,带教老师的水平是参差不齐、责任心也不一样。所以,新教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带教老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成长速度。为了让老师们学有榜样,有计划地在新教师培养工作中较为出色的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同上一堂课”的研讨活动。通过师徒同上一节课的方式,让老师们直观地感受到师傅怎样手把手带教徒弟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式、采用什么教学手段,而徒弟在磨练过程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三)教研员为新教师上观摩课。在对新教师一轮又一轮的听课中,笔者发现了新教师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弱;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弱;不能较好地预设与生成之间关系的处理;不能及时对学生有效的评价等。于是,组织开展了以“如何备好一节课,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主题研讨,由教研员精心备课,上现场示范课。为了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提前通知研讨的主题和现场课的课题,要求新教师提前熟悉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便于听课进行互动交流、反思。活动结束后,新教师提交一份有质量的听课反思,从新教师的听课反思中,我看到了新教师听课后的满满收获和深入的思考。
 二是关注薄弱教师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薄弱教师”正如班级里的待进生,如何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是每个学校领导关注的问题,而学校又经常把希望寄托在教研员身上。如何提高这些教师的素质,非一朝一夕的事,得落实到很多具体的环节。
 (一)开展教材教法讲习培训。每学期期初教研员对各册教材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学建议,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年段的教师队伍结构特点,邀请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经验介绍,这些方式让一线的老师,特别是薄弱教师很受益。
 (二)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薄弱教师需要的是最贴近他们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的经验、作法。所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主题,以现场课例为载体,以同年段为单位,每学期有目的地分项研讨,如: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教学等。按课型研讨,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再如举行“中小学衔接研讨”“小幼衔接”研讨等。
 (三)加强同年段教师互相听课的力度。有的“薄弱教师”是学校的“老大难”、“钉子户”,校长教导不敢惹他们,只能听之任之,有苦难言。学校也总想借教研员的力来改造这些“落后分子”。分析这些“老大难”,大多是态度问题,个人素质并不低,只是不用心,得过且过。我觉得他们只要肯付出、肯学习,落后的面貌是可以改变的。下校时,笔者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同年段互相听课的习惯,尤其这些“老大难”,他们懒得听别人的课,更怕别人听课,我下校进班级听课时,就请没课的老师,特别是这些薄弱教师一起听课,参与评课,及时抓住每一次可以研讨、交流的机会,结合具体课例进行评课、分析,这种结合实际的现场课分析的方式,对薄弱教师的帮助是最直接、有效的。教研员的真心帮助,终究得到老师的理解,看到不同层次老师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感到由衷的欣慰。

【立足区域实际,努力提高教研实效性】相关文章:

1.如何在广州立足

2.努力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论文

3.注重阅读教学努力提高阅读水平

4.合同实际履行限制

5.聚焦课堂立足实践论文

6.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

7.IPO上市的实际承销费用

8.JavaScript中Cookie操作实际案例

9.CAD偏移实际尺寸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