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潘银飞

时间:2020-08-29 19:57:34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潘银飞

谈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潘银飞

谈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潘银飞

摘  要  科学探究强调的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探究的思想、学习探究的方法。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探索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如何“引导”也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着重对初中科学探究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乐趣、探究能力,以及在“引导”中要注意的问题阐述了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 初中   科学探究教学   引导    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不仅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且应该作为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科学探究强调的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探究的思想、学习探究的方法。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探索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引导?引导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引导是一种自在、自为、自觉的师生行为关系。就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来说,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引导”,其“引”有吸引(引发)和引伸两层含义:就是教师要想法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之能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很好发挥;其次要能通过引伸变换,拓宽扩展,以培养学生能力,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其“导”则有诱导、启导,指导三方面内容:当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际素材,各种途径去诱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到困难,思维受到抑制时,教师要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有意识的及时启导,当学生的方法不当,发生偏差,效果不好时要及时地给以指导,纠正或改进不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引导”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之“乐究”;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使之“好究”。本文以下就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如何“引导”,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能力、注意问题三个方面谈点想法。
 一、充分利用“引导”,提高学生探究的乐趣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主要方法。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探究的乐趣。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用电器短路时,准备演示实验1:按图1连接电路,合上开关,灯亮.演示
 
 实验2:按图2连接电路,合上开关,灯就不会亮(.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图1中合上开关灯亮,而图2中合上开关灯就不亮呢?从而学生就进入了课题,让学生自主地找出短路的特点.
    再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节时,当教师问学生“哪些材料放在水中上浮?哪些材料放在水中下沉?”时,学生都能答出“木头上浮,铜、铁、等金属下沉”的结论。但当教师把牙膏壳(铝制)捏成一团放入水中,牙膏壳下沉了,而把牙膏壳做成船状后,放在水中却能浮在水面上时,这种现象与学生认为“铜、铁、铝等金属在水中要下沉”的认识矛盾。于是,产生了问题情境。所以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2、精选素材,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每一个人对于未知事物都有好奇心,都有要探个究竟的想法。科学学科的特点为我们怎样“引”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安排把握,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探究课题的选择上:
(1)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符合与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探究对他们来说太难的,不可能完成的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制作液体温度计、简易望远镜等,虽然其科技含量和水平不高,只是探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却是大有益处的。通过自
己动手也会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很真切的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2)选择与本学科联系的生活中常见的、身边的实际问题。
(3)形式上尽可能突破常规,有创意,解决的方法、途径多样化,这样更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意。
3、评价反馈,激发成就感
 及时评价反馈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手段。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从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种激励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也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特别注意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进展状况,即使给予适度的指导和建议,并及时反馈评价,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搞好科学探究的方法,尽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增强科学探究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心理需要,使其产生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肯定。例如 “你的方法真有创见!” 、“××同学解决方法真不错!”等。
二、“合理运用引导”,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引”“导”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而良好的观察品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科学探究离不开观察,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观察”不能简单的认为就是“观看”,学生能“观看”,却很少真正理解观察、学会观察。对初中学生而言,受他们的认识水平的制约,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广度上的片面性和深度上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停留在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局部现象上,常常发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一只篮球就说“它是圆的”,缺乏观察时的目的性、选择性、整体性、层次性。作为教师就要设法引导学生纠正这些缺陷,逐步掌握提高观察能力。
   (1)诱导启发,增强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针对初中学生观察活动中所出现的只注意事物现象的表面、局部细节,缺乏对现象之间联系的、整体的认识,所造成的观察的片面性,只知其一,不思其二;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诱导、启发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观察现象的全面性,认识事物的整体性。如探究“力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时,大多学生的观察会停留在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不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启发,适当的动作诱导学生,进一步注意观察三块板上有什么不同,小车原来在斜面上的高度是否一样等等,然后将所观察到各个现象与原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整体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实验有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的认识。
 (2)有序而“导”,促使学生观察的逐步深化、
 思维活动循序渐进的特点,要求学生观察活动也要有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观察时一次性地提出很多的问题,与目标不明确一样会造成学生观察的盲目性,无序性,从而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教师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构造时,先提出问题:要改变电阻大小,采用那一种方法最简单?学生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中选出改变长度最为简单。于是让学生用小灯炮、铅笔芯、电流表、开关、干电池与导线这些仪器来设计电路使得小灯泡的亮度逐渐改变?然后学生通过实践,体会探究的过程。总结得出如下的电路图。
 
 进而提问:“这个电路有什么缺陷?”学生会较容易的回答:“铅笔芯容易断、操作不方便等”等缺陷,从而导入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与原理的教学。这样按照学生的思维活动循序渐进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使得观察的逐步深化。
 2、捕捉“引导”的高效时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知识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得靠自己的思考,只有通过积极思维,才能对知识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有精确牢固的记忆,进而才有纯熟巧妙的运用。教学过程中强化“引导”就是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营造氛围,排除障碍,提高学生思维的积级性
第一,初中学生好奇心盛,求知欲强。教师要很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奇”“趣”“疑”来做好引导文章,也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运用各种手法精心设计出富有奇趣性、启发性的引导方案,尽可能使每个演示,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兴趣、诱发学生深思。
    第二,初中学生特点使得他们面对现实中的'各种事物,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常常会提出许多教师难以预想的问题,也会用教师想不到的思路进行思考,有时也会出现老师难以意料的错误想法。对于这些,老师都应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千万不要抑制和埋没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第三,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出现困难,思维受到抑制时,教师要针对问题的结症所在.有的放矢的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因为“成功的需要”对初中学生而言与“发现的欲望”一样是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内驱力的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来攻克难关.比之由老师直接解答,学生听“会”,虽然同是解决一个疑难,但其效果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促进了思维的活跃。
    (2)精心组织素材,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它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高低和学习成绩的优劣。自然科学中的很多的概念,定律都是在直观形象事物、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观察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常常需要进行抽象、概括。
    例如: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探究:通过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前进的距离不同,抽象出“表面越光滑,车就走得越远,它的运动就越接近匀速运动”,进而再抽象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里可操作如下:
    表面: 粗糙          较光滑       光滑
   
    阻力: 较大         较  小        零
     
    小车:减速运动    接近匀速运动   匀速运动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类似的引导,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引伸变换,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学会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在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新课程的重中之重。
 例: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后,设问:有人说:“给我一根杠杆我能将地球撬起。” 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看法?
 B、探究“声音的发生”,遇到了有些发声的物体看不出振动,声音不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发生的?有什么办法解决?
 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有组织,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全面的思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许多特殊的认识中找到共同本质,加深对一般规律的认识,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判断中拓宽思路,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对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三、在“引导”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乎学生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实际。
    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引向过难、过深的知识问题上。脱离学生实际来“拔苗助长”。必然造成学生思维紊乱,导致不良后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追求“难”,“深”所能达到的。
    2、注意层次感
    循序渐进是人们认知的一般规律,因而引导时要注意层次感,渐进性,跳跃性跨度不能太大,这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紧扣“关键”所在
    “引而不发、导而勿牵”是引导的关键。重视引导,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力求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故切不可把引导变成泛泛而谈,最终变成教师自己的满堂“引”。
四、总结
 总之,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能动的过程。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引导”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之“乐究”;通过启发、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通过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使之“好究”。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去体验探究的乐趣,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精髓,从而提高探究的方法和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浙江教育出版社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  《生物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04年第10期第15页  李民
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 道 春

【谈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潘银飞】相关文章:

1.科学探究实践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2.谈教师的引导在英语早读课中的作用论文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论文

4.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5.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力

6.历史新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论文

7.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论文

8.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9.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