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建设上的问题与建议

时间:2021-03-20 15:55:23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建设上的问题与建议

强化关联性与成长性,构建非线性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建设上的问题与建议
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程正兴 2010.11
 
 【摘要】本文主要剖析了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1)现行信息技术教材的部分内容相对封闭,缺少知识的关联性与成长性,不利于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延续;(2)现行信息技术教材的编排几乎全是线性结构,不利于信息组织与运用能力的提高。文章还提出了三点建议:(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要与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2)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3)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宜采取任务驱动的编排方式。总之,本文对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建设如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颖的观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建设,问题,建议
 
 【正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时代,相对于信息的获取与传输,如何处理和应用信息更为重要。但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大多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信息、新技术来编排,首先在内容建设方面就没有着眼于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内容本身就与培养目标相矛盾。本文主要剖析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一、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现行信息技术教材的部分内容相对封闭,缺少知识的关联性与成长性,不利于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延续。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基本上都安排有Word等办公软件的使用,这本是一个训练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极好平台,遗憾的是教材没有在这方面作更多的努力。大部分教材似乎更倾向于把Word等作为一种技术,介绍完了其使用,课程也就结束了。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的价值在于可以把各种信息粘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信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Word与语文关联、与数学关联,会形成什么?语文书上有《桂林山水》,为什么不在相应的信息教材中演示一份《桂林山水》的宣传彩页?有最终效果的演示,有制作过程的演示,再提供一部分素材,再要求学生准备一部分素材,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与小组的合作下,由学生自己完成一份有个性的《桂林山水》,这是怎样的训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学习了信息的组织与运用?提请注意的是,上述的假设应当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作业中的几行字。
 如果不能在空间上与其他知识关联,信息技术就毫无作用。而如果信息技术在时间上没有成长性,同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Logo语言是备受推崇的。按照教材的说法,它是儿童十分喜欢的一种程序语言,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才能很有帮助。这也就交代了选择Logo语言作为教材内容的理由。但这理由值得深究。就因为Logo对实现思维训练有帮助,且小学生易于接受,所以选择Logo?要知道,Logo几乎没有成长性:谈绘图,普遍使用的是AutoCAD;谈编程, VB、VC、JAVA等才是市场主流。学习的时候是一回事,应用的时候又是另一回事,这本身就违背了信息接受与处理的有效原则。或许有人会说,开讲Logo语言本来就不是为了使学生将来还能用于工作,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才能;这样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按这种逻辑,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因为乒乓球运动员需要提升体能,又因为举重有助于提升体能且容易操作,所以我们应当让乒乓球运动员以练举重为主?很显然,有些教学内容并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手段,想实现的是一个间接的目的。这是应当改进的。我们应当思考: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事实上,长跑同样有助于提升体能,而对乒乓球运动员来讲,显然比练举重更好。就训练思维来说,以前学校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的,认为手工计算有利于训练思维,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已经不再强求手工计算。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组织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做到:(1)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关联,并根据成长性及时更新;(2)通过强化知识间的关联性,提升知识的成长性——即对未来学习的有效性。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谓成长性,不仅要考虑是否会淘汰,还要考虑其应用的概率。比如Word“表格属性”中的“单元格边距”就属于低成长性内容,在教学时甚至都不需要提及,留待未来由学生自我探究,效果更佳。
 2、现行信息技术教材的编排几乎全是线性结构,不利于信息组织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的非线性组织方式,这是一种相互连接、无中心、无边缘、立体化的'网状结构。但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特征。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编排的,是一种线性结构。以画图教学为例,教材一般是按照画直线、画矩形和椭圆、填颜色、加文字、移动与复制、翻转和旋转等顺序编排的,而且基本上一项内容就占一课。这样编排的策略是“先通盘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再组织运用”。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基本功训练比较扎实,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基本功训练期较长,显得枯燥而缺少吸引力,很少有学生能专注到最后;二是综合应用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基础知识会干扰学生的正确选择。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上述策略的两个缺点会更加明显。
 信息时代要求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好的信息组织能力,适宜采用“根据需要组织学习内容,然后加以运用”的学习策略。还以画图为例,在新策略中每一课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都需要综合运用在线性结构中不同层面的知识。比如说要完成第一课的任务,既要求会画直线,又要求会选择移动,将同时运用绘制与编辑两个方面的知识。这两种策略的效果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帮助理解。在第一种策略的指导下,信息的组织形式就像Word的帮助文件。打开Word的帮助文件就可以看到,从字符到段落、到表格、到图片,几乎所有的可能操作,文件中都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但是,这样的帮助文件对你的帮助很小。假设你能够进行文字的输入,但从来没有用过Word,你现在想使用Word编辑一个有文字、有表格、有图片的相对美观的文章,怎么办?通读帮助文件吗?你或许要看两个甚至四个小时,最终还不一定能够完成。但如果运用第二种策略就很简单了,只要有一个会的人在旁边指导,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在这里,第二种策略打破了知识间的线性结构,采取的是一种网状的、非线性结构。效果显示,这种策略能够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既加深了对新信息的理解,又有助于提升自主探索的能力。
 有必要说明,由线性的信息处理方式转向非线性的处理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主要是人们观念的更新较难。仅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例,这本教材讲Word,那本教材讲Photoshop,我们认为很正常;但如果有一本教材,以任务驱动学习,用到Word时讲Word,用到Photoshop时又接下去讲Photoshop,你会怎么看?我在学习网页制作的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一会儿学Flash,一会儿看Fireworks,一会儿做Dreamweaver,还要翻翻Photoshop,研究研究ASP。我感到,如果有一个合理的难度组织,这是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是教师都应当有体会: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往往并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教学体系。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普遍高分低能,是不是正与教材这种“慢慢道来”的知识体系有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云计算”,或许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应当进步为“云学习”?我认为信息技术教材可以在这方面先作出一些尝试。
 二、对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建设方面的建议。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要与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更大程度上还只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门相对独立的技术,事实上信息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效用,离开了其他信息,该技术只是一把闲置的铲子,只能默默地锈去。信息技术内容要与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只有用于处理其他信息,信息技术才有价值;只有出于其他信息的处理需要,信息技术才能找到发展的方向。由于整个课程设计的限制,学生几乎没有在信息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教材应当提供这种机会。讲解信息技术,可以由解决其他学科的需要入手并始终为其服务,诸如编排报纸、统计成绩、制作电子相册、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等都可以按学科需要纳入其中。这方面建设成功的标志是: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对其他学科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2、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建设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为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准备相应的知识。比如电脑绘画、电脑编辑乐曲、机器人程序设计等。不过,这方面不宜深入,只能起个引导作用。
 3、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宜采取任务驱动的编排方式。
 可以先尝试打破同一软件的知识完整性,按任务决定讲解内容;然后逐步过度到打破不同软件间的界限,按任务实施跨软件教学。在任务与任务之间,要设计好难度阶梯,建议以螺旋式发展为基本思路。

【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建设上的问题与建议】相关文章:

中国考生在SAT写作内容上的问题11-11

企业高效团队的建设与建议08-31

日常网站推广内容建设与维护08-21

社区建设内容与基本特征08-20

英文简历内容与问题分析11-04

如何让表单中的内容在屏幕上显示JavaScript11-12

人防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完善分析论文04-14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与教材建设的思考论文08-21

怎样在钢琴上训练音程与和弦09-16

SEOer在部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