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合-超越课本的精彩

时间:2020-08-29 19:42:10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珠联璧合-超越课本的精彩

珠联璧合---超越课本的精彩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在不断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小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为数学教学注入活力,让数学教学精彩无限。本文从电脑画图与数学联姻;电脑游戏改变数学教学方式;动画演示给数学教学减负等几方面阐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画图    游戏    动画       小课题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在不断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小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为数学教学注入活力,让数学教学精彩无限。
一、珠联璧合——让电脑画图与数学联姻
 教学中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的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将相关的教学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技术;同时也可使教学拓宽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课堂点击:教学《面积的意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电脑画图,愿意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在电脑中打开画图,在里面画一个长方形。
 (学生操作)师:请大家在你画的图形的表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操作,教师作品展示)师:这位同学涂的是长方形的面吗?为什么会是这样?
 生:不是!因为他把整个画面都涂上了。
 生:他这个“长方形”没有封闭好,这样鼠标一点都把整个面都给涂上了。
 生:长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而不是开口的。
 (教师展示作品2、3)师:这两幅作品符合要求吗?
 生:符合。
 师:这两位同学都涂的是长方形的表面,那个长方形的表面大些呢?
 生:第2个。
 师:像这样,长方形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板书:图形的表面     大小   面积)
 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间的整合,不仅是内容的整合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整合。对学生来说,只停留在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绘图等这是美中不足的,把它与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其真正的功效才能显露出来。
 二、身临其境——让教学素材帮数学飞出课本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随处可“见”。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 教学实践表明,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真实的问题。然而信息技术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我们实现学习对象的情境化、活动化创造了条件。
 课堂点击:教学《认识分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广告,这段广告对于我们南京的同学来说并不陌生。冬冬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4块,可他转身一看,哎呀!不好!来8个人,他会怎么办呢?聪明的冬冬想从中间横切一刀正当他想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一拍桌子)不好!又来了一个。它又该怎么办?边看边思考: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课件播放广告,最后把四个画面定格)
 生:我联想到。
 师:大家猜猜看,他是从哪个画面联想到了?
 生:第1幅。
 师:没错!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
 生:我还能联想到。
 师:它又是从哪个画面联想到了?
 生:2。
 师: 提一个更高的要求,你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
 师:是从哪个画面联想到?(第4幅)是整个蛋糕的?
 生:是小男孩这块蛋糕的。
 生:我还能联想到。
 师:真的是拿到这块蛋糕的吗?
 生:不是!是整个蛋糕的的。
 生:我还能联想到。
 师:也就是整个蛋糕的`的,这个到五年级我们在学。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处理,具有典型性和理想化的题目模式,而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纷繁复杂的现象,两者截然不同,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正式要求我们从呆板的教科书中走出。上述这一片断借助广告,创设现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体验,再问题情境中进行联想。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创新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妙不可言——让电脑游戏改变数学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体是使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随着数学教学中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价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如电脑数学游戏生动有趣,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有助于小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堂点击1:教学《生活中的“余数”》。
 师创设计算机学习环境,让学生进行余数用途的探索。教师电脑出示画面,随即引入:开学了要重新安排座位,小朋友先按学好排队,然后每4人一组按顺序坐在电脑的周围,你知道自己坐在那一组吗?哪一个座位上?
 学生上台用电脑找座位。(4号、7号、18号……)
 借助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设疑:为什么学号小的一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学好大的同学有的找得慢,有的找不到呢?请你们想想,有什么方法能使大家都很快找到座位呢?
 学生讨论、汇报、举例:30÷4=7(组)……2(人) 30表示自己的学号,4表示每组有的人数,7表示7组已经满了,2表示余2人,也就是坐在第二个座位上。
 学生交流、合作后在电脑上找出自己的座位。教师通过这一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且让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中,从事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与问题解决等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课堂点击2:教学《平移》。
 师:你们会玩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吗?
 生:(齐)会!
 师:谁愿意上台在电脑上试一下?
 生:(学生兴趣高涨)我!我!……
 教师请一位学生操作,其余学生情绪也非常高昂,一边“指挥”:“这边——那边”“那边——那边”“转”“变形”,一边挥舞双手。
 师:游戏中方块向下、向左、向右的运动方式叫什么呢?
 教师随即引出课题,并继续以电脑游戏的形式探索新知……
 可以说《平移》这一课,教师从引入到结尾,教师自始至终以电脑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一开始学生就被游戏深深给吸引住了,从游戏中发现了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构筑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四、锦上添花——让动画演示给数学教学减负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观其境、问其声、触景生情,而课堂教学内容以这种形式表示出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去主动学习、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课堂点击: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课件设计了长方体实物库,要求学生在图形库中拖拽出长方体,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因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感官认识的基础上,课件动画演示由若干张长方形的纸摞成一个长方体完成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思维转变。这样由课件这一演示抓住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的转折,以平面图形为基点,恰到好处揭示立体图形。
 五、自由施展——让网络信息帮数学小课题的探究增光添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改变学习方式要致力于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猜测、质疑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和判断性,并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去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运行体系。长期以来,小学生学习数学似乎是与进行研究无关,搞课题似乎是大人的事。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以可以通过作业布置得形式,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如果这项长作业与信息技术相整合,那么效果必然会更加,下面就用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课堂点击:《统计与概率总复习》。
在六年级教学了统计图后,教师布置一具有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裁不限。可提公布后,学生忙碌起来,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成小组,由于没有指定内容,学生的统计题材就较为广泛,他们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网上调查,查找有关资料。学生统计的面广,内容丰富多彩,他们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是事先所没有想到的,仔细思考之后发现,这里面所体现的恰恰正是探究性学习的内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所利用的数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尤其最后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统计图表,亦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技术运用于数学学科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内容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数学教学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孙企平   胡松林 P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20
 《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孙企平P124-126

【珠联璧合-超越课本的精彩】相关文章:

1.论不断超越的哲学功能

2.超越自己的高考祝福语

3.魏晋时期生命悲剧超越的论文

4.浅析虚拟世界中人的超越性

5.个人简历封面:超越

6.浅谈学好政治应从课本开始

7.网络文学的挑战及超越论文

8.关于虚拟的异化性和超越性

9.高中历史课本的史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