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设计

时间:2020-08-29 19:39:20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设计

浅谈“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设计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任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任务”设计非常重要,下面我简要谈谈设计任务时所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一. 任务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信息技术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设计“任务”时,首先要考虑认知目标,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把总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对于相应的知识点,学生掌握的程度是了解,掌握,还是应用,操作方面是初步学会,学会,还是熟练,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都要详细的考虑到。信息技术,它既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在教学目标上有丰富的情感目标。设计的任务除了能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任务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出谋划策共同完成,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学生碰到困难时,鼓励学生自行解决组内共同协作解决。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用于探索的精神。
 信息技术的教育,既要体现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又要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抽象思维,强化思维,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重视和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 任务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
 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一些相应的任务,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张表格,也可以是一个数据库,一个网站等。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行性、合理性。
 1. 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应该是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例如设计任务:输入一首四言诗,要求每句诗设置不同字体,不同颜色。用来考察学生文字的输入,字符的设置。其实这是生造的,任何书都不会有这种排版,这样的例子就不能称为任务。
 2. 任务的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对于有些操作,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挺简单,但在自己实际操作时却觉得非常笨拙,这时才感觉到原来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因此,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有效得多。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通过上机操作能完成的“任务”。
 3. 任务的合理性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任务的合理性,要及时分散难点和重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任务的大小,任务完成的时间,任务的难易程度等。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如果知识点过多,太难,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不容易完成。因此,每个“任务“最好不要超过两个以上的重点,任务规模以小为易,以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为主。
 4. 任务的前后性
 “任务”的设计要前后呼应,循序渐进。前后任务之间要有相应的联系。一般先布置“任务”,给出样例,再引入相关的概念,展开教学,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利用word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首先引出本堂课的任务,利用word制作一张课程表,通过样例的欣赏,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课程表所用到知识,(1)先建立一张空表格(2)对表格进行编辑,调整行列,合并单元格,加斜线(3)表格修饰,字体设置,边框底纹。(4)完成作品,对作品进行交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再来分析任务,最后作出适当的总结。从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理性到感性的过渡。
 三.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任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探究心理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任务的设计可以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布置任务让每个同学在母亲节给自己的妈妈发一封感谢信。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每个同学设计一份关于“我的母校”的小报。圣诞节了,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份精美的贺卡等。这些任务的提出,正切合了学生心里需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设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给学生发展空间
 “十个指头有长有短”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在学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水平、心理素质各方面都参差不齐,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合现代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开展了分层教学。(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A层(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好)、B层(学习兴趣高,但学习不得法)、C层(基础不扎实)三个层次,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实际水平,自愿选择合适的任务。分层没有绝对界限,可以随着教学内容或学生的自我感觉进行改变。(2)教学目标分层。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挑战目标。基础目标是最基本的一些任务,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学生一般按照老师的要求,参考样例就能做出来。提高目标是让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的。挑战目标是为那些学友余力的同学达到较高层次,发挥潜能准备的。各目标之间紧密联系,形成阶梯型,以有利于低层向高层过渡。对学生的差异赋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4.任务的设计给学生留一点空白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更新非常快,经常听到有人说:“学生最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为什么呢?因为和电脑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教材上有关电脑应用的内容已经老掉牙了,却还要学习,考试。这时候,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灵活一点,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的留点空间,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余地。现在的计算机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一些软件的“帮助”功能,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并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独立的获取知识,因此,任务设计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自我探索的空间。例如,让学生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主题自定,这就鼓励学生多渠道的收集资料,图书馆,网络等等,然后用不同的软件,比如word ,wps ,frontpage,flash等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总之,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典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浅谈“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设计】相关文章:

1.浅谈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中的运用

3.浅谈任务驱动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4.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互助协作

5.浅谈关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6.市场营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运用论文

7.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论文

8.任务驱动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探索

9.任务驱动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