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0-10-07 15:47:44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倡导基于合作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等方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就学习方式的内涵,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学习方式以及怎样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学习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总要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在适当时机加以运用。
  学习方式还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说来,主体在最初学习活动中采取了某种方式之后,习惯于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沿用。开始这种方式往往以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形式出现,但随着学习活动的多次重复,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高,特别是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概括,学习方式就以理性的形式存在,并由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转化,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而为后人所继承。学习方式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但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与历史的不断进步、学习内容的不断增长相比要缓慢得多,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习方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受到学习主体自身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正确、原有知识较多的主体容易形成正确合理的学习方式,反之则容易形成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其次,受到学习主体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形成之后,不只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学习活动,而且对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并使其能够较迅速地转化为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错误的、不合理的、陈旧落后的学习方式往往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简单记忆和浅层次的直观理解上,也不能够或较慢地转化为主体的实际能力。
  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两大类。当前学习方式的进步也就主要表现为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化。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弊端
  
  所谓传统学习方式就是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运用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特点主要是由教师教学的方法决定的,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主要由制度化的教师观所决定。也就是说,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限制和束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多元选择与创造性。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是:
  (一)被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