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及有效策略

时间:2020-09-18 11:13:23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中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及有效策略

  摘要:目前在各类型的中高职院校中,音乐欣赏早已成了实施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中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中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及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 问题 策略 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首先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作为中高职院校的一门必、选修课,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对学生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塑造,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大环境的不太重视、音乐教师对欣赏教学的片面理解,对新《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不够准确,导致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失去了音乐欣赏应有的审美教育功能。笔者就近年的音乐欣赏教学实施与经验思路梳理,现做如下分析:

  一、中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一)纯粹的知识灌输型

  依据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精神,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忽略了聆听的重要性,普遍存在着有悖于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教学现象。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一些教师习惯于运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断进行解说。不否认这类型的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综合音乐素质,不错的文学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授课时,把音乐欣赏课变成了音乐理论、文学、美术、历史等知识的综合。讲解极大地占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的是不同于音乐的文字记忆。人们常说“语言之末,音乐之始”,就是说的音乐的非语义性,因为音乐不是用确定性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达的。诚然,这种授课模式已偏离了音乐欣赏的要求,局限了学生的音乐想象思维,背离了以音乐为审美的核心,欣赏课俨然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的状态。

  (二)单一的音乐听赏型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而单一的听赏型,主要是指教师对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依据教材进行简单的介绍,随后播放让学生来听,既不讲解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师生之间又无丝毫互动,几乎整堂课都在聆听中度过。作为中高职的学生,这个年龄段自我认知在不断提高,有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能力和欲望。教师如果不能适时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学生自然无法从音乐当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结果音乐欣赏课上得毫无趣味,死气沉沉,失去了让学生亲自参与音乐的基础,就失去了感性体验,也就失去了让学生进入音乐审美的最佳途径。

  (三)硬件投入的资金不足

  音乐课在欧美等国家和其他课程一样是平等的,一样得到重视。但在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属于边缘化的学科,处于边缘地位。如今,这一现象虽然在逐步改观,但还没有引起全面的重视。就如许多中高职学院虽然开设了这门课,资金投入却很少,在硬件的配置上不够完善。像基本的设施配备,比如多媒体幻灯、高档的音响设施都没有,导致教师想使用的辅助教学手段无法得以实施,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面对音乐几乎零基础的学生,要想上好音乐欣赏课,对手无寸铁的音乐教师也具有不小的难度。

  二、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是一门参与性很强的综合艺术活动。像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印度歌舞等等,即兴性是它们得以生辉的奥妙所在。这些民族都会自如、自然地像运用语言一样运用音乐,在舞动中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著名三大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它强调“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与“为全体学生所用”。这完全与音乐的审美形式不谋而合。当教师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音乐审美的主体时,学生的感受能力便会在音乐中得到沐浴和勃发。唯有此,才能真正起到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群体音乐素质的作用。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音乐欣赏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欣赏的有效途径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聆听加吟唱型。通过聆听来欣赏一些经典的中外名曲。这类型的音乐主题,其旋律一般都很动听且容易上口,易于学生们掌握,并且能够激发起学生欣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中国民族管弦乐《花好月圆》时,可要求学生在聆听之后哼唱出音乐的主题。带着要求进行欣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刚刚聆听完整个作品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哼唱出几小节的旋律,教师再加以引导,在反复的吟唱中加深对这首民乐作品的印象,学生则通过吟唱,感受到了作品欢快的情绪体验,自然而然的记住这个作品,有些学生甚至能一生不忘。

  2、聆听加律动型。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过:如果说音乐有个起源,那就起源于节奏的敲击。音乐作品的欣赏,不光是要用耳朵听、嘴巴唱,更要让身体动起来。学生们不单单要会演唱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还可以通过节奏律动来表现音乐所释放的情感,比如:拍手、跺脚、拍腿、或者击打自己身体的部位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表现欲望,创造欲望。还活跃了课堂氛围。比如,在欣赏西班牙舞曲《弗拉门戈》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聆听来掌握探戈舞曲的典型节奏型,并运用典型的节奏型为这首舞曲进行击掌伴奏。还可以把教学要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学习探戈的基本舞步,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很快地投入到热情洋溢的舞曲氛围之中。

  (三)教师应注重多元音乐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长期以来,音乐的欧洲中心主义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各个国家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事实上,各个不同国家、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都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它同欧洲音乐文化一道,创造了整个世界的音乐文明。因此,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欣赏的同时,应该注重把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纳入到欣赏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来自全世界的优秀音乐文化;但是更应该保留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使之与世界多远音乐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各种文化中音乐听觉的耳朵。这是21世纪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教师要合理借助多媒体教学丰富音乐欣赏内容

  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能突破传统教学法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对再现当时形象生动的音乐情境、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获得最充分的感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虽然是听觉的艺术,但是借助于影视、影像等综合艺术的表现,易于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比如通过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促使学生对舞剧音乐的了解;比如对于欣赏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只用语言来解说,那是远远不够的。但教师把所需的资料制成课件,学生在了解这个民族的特点的同时,更加深了对其音乐作品的深刻感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方面、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学校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育理念,这才是音乐欣赏课得以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成了音乐欣赏的主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激发,教学效果显著。

  在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21世纪,各级院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音乐教师及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和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悉心去聆听;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倾心去感受;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专心去体验;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用心去实践。让我们一起走入音乐的殿堂,开创音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立梅,李妲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中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及有效策略】相关文章:

1.怎样的谈判策略才是有效的

2.浅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泛读教学误区论文

3.如何应对面试中的误区

4.女性职场中的沟通礼仪误区

5.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新教学模式的调研工作报告

6.商务谈判的技巧及策略

7.销售谈判技巧中的上级策略

8.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问题及对策论文

9.面试中薪资谈判的7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