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无处不在

时间:2022-05-19 05:32:5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无处不在

  论文导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较重的目标,对教学过程与方法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的关注程度大大加深,并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这些新内涵和要求正在使课堂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教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就会促成有效的数学教学。所谓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决定于对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对于以接收信息和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为主要行为的学生主体来说,其参与教学的有效行为,可以集中概括为三点:渴求、质疑和活动。只有充分地把教学融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第一心理:渴求。

数学无处不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一、走进生活,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面对小学生,老师提出的问题是: “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你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设计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做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做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有时候,学生难以理解。如,应用题教学。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其原因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书本的教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节时,笔者曾带领学生去参观小镇银行,去记录银行公布的利率表。活动课上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通过开展相应的数学活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始明白:1、利率是什么?2、怎样计算利率?3、如果每月存100元,连续存款到期取款时该取多少?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带着问题走进书本,走进教学,进一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

  二、走进生活,解决问题,培养应用

  “数学很有用”,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如,苏教版第六册有这样一道题:3个大筐可以装90千克苹果,2个小筐可以装50千克苹果。果园里采了400千克苹果,用哪一种筐装比较合适?为什么?部分学生是这样解答的:先分别算出每个大筐、小筐各装多少千克。大筐90÷3=30(千克);小筐50÷2=25(千克)。再经过试验发现;400÷25=16(个),用16个小筐正好装完。因此,用小筐装比较合适。然而,有同学表示异议:觉得大筐装也合适。400÷30=13(个)……10(千克).这样只要14个大筐,用的筐数比小筐少。几个学生附和,几位学生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用大筐装,有一个大筐装不满”“对,如果从正好装满的角度考虑,用小筐比较合适,如果从筐少的角度考虑,用大筐比较合适。”我话音刚落又有同学站起来说:“也可以用13个大筐和一个小筐”。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出的此种组合方案有新意,同时又提示:“问题是怎么问的——用那一种筐装比较合适。”同学们认为只能用选用一种筐装。突然,又有同学倏地站起来:“问题换作,‘怎样装比较合适’会更好。”教材的问题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大胆地向教材质疑,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新课标的教学境界吗?

  笔者曾给学生一个例子:张某、王某、李某三位家庭主妇去菜场买鱼。张某准备买1千克鱼头,王某准备买1千克鱼身,李某准备买1千克鱼尾。于是他们向摊主询问价格,摊主说:“鱼头每千克8元,鱼身每千克6元,鱼尾每千克4元,整条鱼每千克5元。”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种最能省钱的方案,并计算出各自应付多少钱?(恰好有一条鱼的鱼头、鱼身、鱼尾都时一千克)。

  分析:一种情况是每人单独买,各付各的钱,另一种情况是三人合买,各人分摊钱。单个买鱼的平均价为(8+6+4)÷(1+1+1)=6元,整条鱼的平均价值为每千克5元,因为6>5,所以买整条合算。整条鱼的价格为5×(1+1+1)=15(元),那么如何付钱呢?是不是每人付5元呢?当然不是,否则买鱼尾的李某不是比单独买花4元贵吗?由于各人所买鱼的重量相同,仅单价不同,单价比就等于总价比,所以我们只要找到单价比就能合理分摊15元钱了。

  鱼头:鱼身:鱼尾8:6:4=4:3:2

  4

  张某应付:15×4+3+2 =6.7(元)

  3

  王某应付:15×4+3+2 =5(元)

  2

  李某应付:15×4+3+2≈3.3(元)

  由此可见,通过科学的计算,三位家庭主妇应选择联合购鱼的方式,才最省钱。也许省点钱只是小事,而最重要的是运用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