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三维角度阐发老子对道的理解理念

时间:2021-04-16 09:54:08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从对立、三维角度阐发老子对道的理解理念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其衍生出相关概念,涉及宇宙、政治人生、文化等问题。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对立范畴:有与无、名与不名、常与不常、自然与社会文化等;本文本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从对立角度探究道的内在属性及作用和相关概念。

  一、可道与非可道

  从历时性角度说,道字的普遍应用流行应在此之前,说明道非道家独有的观念。《说文》中“道,所行道也”;《尔雅》中“一达谓之道”;因此道字基本含义为人在路上或行路;由此引申出道字的相关含义为道路、言说、途径、规律等。

  《老子》书中道字分为常规与非常规意义上的道,《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前两个道为常规意义的道,第三个道才是非常规意义的道,是老子要阐明的道。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道家以为名言不可以表述真知,真知是超乎名言的。”老子在说与不说的张力中阐释作为万物之根的道。在没有预定或现成的语言表述此道,只有“字之曰道”,新的认识形成概念或意识凝聚为观念最为要害的是赋予它新的内涵与指称,然而以就有的语言表达新的指称总是差强人意,在捕捉现成语言表达道时,就会处于有无两难的的境地,所以王弼言中了老子的痛处:“无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这也是老子说的“名可名,非常名”。在理解的过程中,对同一个概念的把握总是与常识世界和个人认知意域纠缠在一起,这就是老子开章明义的担忧,唯恐道沦于常道。

  二、自然及有无

  道从西方哲学的思维角度“具有本体论和本源论的双重品格”但从道家传统看,还具有社会政治、精神境界方面的的诉求。如果以三维坐标x、y、z来表示这三个向度,x代表本体论,y代表社会文化精神方面,代表本源论,由道为原点形成一个三维空间,因此以道为核心,其基本内容和结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先进行梳理 x和z两个向度的内容。

  1.本源论之道

  从本源论角度分析,道与宇宙万物的关系,通过对具体事物经验观察的理性反诘,老子对无可感觉的道的语言描述,基本和万物之宗的道相关,其中很少是对道的本体论属性规律性的揭示,道之描述呈现是一种双向线性结构,在z向度以外在时间性和内在本质两个层次形成道的基本规定。道作为“万物之宗”(四章),是混沌的“一”,玄远而悠邃,是感官不可感觉的`,是“无状之状”的“恍惚”(十四章);但是道却是真实的存在,其中“有象”,“有物”,“有真”,“有信”(二十一章),在万物之先就已存在。可见道的描述说明其至少在逻辑上为先,在描述上以时间为序;总之,道是感性无法把握无形无象的真实存在。在历时角度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此处道的根本规定是“一”,也就是混沌不分,具有两重含义:一指道自身具有使自身统一性或与自身同一;二指万物都有成为统一.同一自身的潜在能力。“一生二”之二即指阴阳,如“万物负阴而抱阳”;“二生三”中三指“冲气以为和”,就是阴阳和合而生的过程及结果。所以,道在z向度表面以时间性为顺序,内在以统一性“一”,混沌不分为主旨,反映了语言表达和内在意蕴之间的错位,对立。

  2.本体论之道

  从本体论角度上分析,主要揭示道的本质规定性和内在规律,在x向度上说明了道的本质规定性为一和自然,(此处无为不作为道的规定性,因为无为具有价值属性和主体性意义,无为作为道之在人类社会和精神向度y的应用)通过有与无的对立对道进一步的阐明,以具体的有来揭示道的规律性。“一”的规定性上述做出了分析,三十九章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说明“一”作为道之根本属性表明道包罗万象的统一性,和与自身的同一性。道的另一个根本属性即“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冯友兰说:“自然为道的形容词,道之本性即自然。”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之义,即没有外在力量干预,依靠自身成为自身所是的东西。

  《老子》开篇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由此可见有与无二者出于道,只是“同出而异名”说明道兼有无,道生有以彰显自身的端倪。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会产生异议,然而在郭店楚简《老子》中此句作“天下之勿(物)生于又(有),生于亡(无)。”证明“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与“有无相生”两个命题是统一的。这即说明道同生有无, 有无共同体现自然而然之“道”;有作为具体的宇宙万物,而无就不可能是道简单的限定修饰语,按照道字的解释,其具有通达、通道之意,因此无应当是有成为有之内在看不见“道”之力或势,放在中国传统气论中看即“无”指气在“有”中看不见的通达之“道”。无赋予有以自性“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道兼有二性,形成万有,又使万有具有客观“力”;无即是万有成就自己保持成为自己的内在自然趋势。在有无的共同作用下道即自然呈现自身。无不仅使万有成为万有同时赋予万有以规律,且无通过万有呈现了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道的根本规律是反、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即循环往复运动,然而道的运动内在原因是对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内在的力量就是阴阳,阴阳相合生成万物;同时,以“万物为狗”毁灭万物,因而老子贵柔,柔具有发展变化潜力。

  三、无为与有为

  春秋战世,老子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大道废”;实现天下太平就应效仿道,以道的本性规律“无为而无不为”或;自然”作为社会的准则,进而提出“小国寡民”的思想,老子并非简单回返原始社会,而是社会生活任自然的必然结果。如上所述,无为即作为道之在人类社会和精神向度z的应用。从自然和人为的对立中, 老子对“有为”的社会文化及政治伦理观做了批判。“无为”与“有为”的对立中老子认为有为是对无为的破坏,从而形成文化社会规则,“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对从正面治理社会做出了批判揭露。老子认为文化的进程是违反道的,为不自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文明的进程使人心不古,紊乱人生理机能。然而在文明的社会效仿道来规范人生、生活,这是老子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在文明中实无为,与文明本身性质和进程相左,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就成为一种精神境界或乌托邦。(作者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