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生物新课改的认识误区

时间:2020-09-15 16:51:22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走出生物新课改的认识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物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偏失,使生物课堂教学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走出生物新课改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角色定位模糊不清

  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部分教师对此产生误解,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重要了,课堂上宁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也不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结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其主导地位大大削弱。主要表现:一少讲,一位教师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课时,讲课仅用7分钟,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读理解。结果该讲的不讲,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收效甚微。二讲不透,一位教师在讲“视觉的形成过程”时,对晶状体的变化这一关键提得很少,致使部分学生对近视的成因模糊不清。结果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三多练,有些教师认为多练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匆匆讲完就抛出大量练习题。结果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题做不对,或不会做,事倍功半。

  其实,新课改课堂教学并不淡化教师的讲,恰恰重视教师的讲,关键是讲什麽,怎麽讲。我们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决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要讲深讲透,又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启发引导,讲学生所需,讲练结合,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应当强化。

  误区二:重探究形式轻知识能力

  课程改革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不少教师对此产生误解,大有每课必探之势,结果却事与愿违。主要表现:一探究活动形式化。一位教师在“探究肥料对藻类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己探究,然后由对照组提出问题,实验组作出假设,教师举例,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答得非常热烈。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是避重就轻,未解决实质问题,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二探究学习的内容不合适。如在对“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等抽象概念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费时费力, 收效不大,教师还得从头讲起。这种无基础知识的探究,纯属浪费时间,并且还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教师讲解时更加费力。三认为课堂上先提出问题自学就是探究学习。如“血液”一节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1)根据实验,血液有几部分组成?各有什麽功能?(2)比较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异常症。(3) 血液有什麽功能?然后据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为解决问题,忙于到课本中找答案,然后教师据学生探究进行讲解,结果把探究学习演变为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探究”。其实,探究是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它与解答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高学生能力上讲,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四是采取了“放羊式”探究,或能“放”不会“收”。有些教师对探究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省力的好方法,于是在教学中把很多内容放给学生去探究,认为这既可减轻教师讲的负担,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还有的教师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很好,但对探究结果总结不够,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使探究学习功亏一篑。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要求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失去控制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下的探究。也就是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和意义有所削弱,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了。

  误区之三教法追“新潮”,课堂教学活而不实"

  从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看,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教法追“新潮”,课堂教学活而不实的倾向,主要表现:一提问变为“满堂问”。如(1)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2)认为多提问就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几十次。 (3)提问时两眼只盯着学习优秀生……总之,这样的提问,不仅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钝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更低。二搞“小组讨论”秀。有的教师认为多让学生分组讨论,就是体现课标要求,不管有无必要都让学生讨论一番,以显示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性。结果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耽误了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教学。三各种教法汇集一堂。这是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流行病,想在一堂课上就把新课程精神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如“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中,其重点内容是“尿的形成过程”。但有的教师随意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安排:①分组讨论:泌尿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尿液是怎样形成的?等;②练习填写:肾单位的结构图尿的形成过程图;③主动探究:大胆猜想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④多媒体课件投影:肾脏的动态图,尿的形成动态图……这堂课的活动确实很全面,但仔细分析安排的讨论,有的不需要,有的跨度太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难度较大,学生事倍功半,还冲淡了课堂主要内容的教学;结果不但教学任务完不成,而且知识与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的不是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关键看是不是重实效,真正有实效性。

  误区之四、滥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近两年一些优质课、公开课评选,几乎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确实能够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增大信息量, 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但若使用不当,则适得其反。如:一课件主宰课堂。一堂课从头到尾,几乎没有板书,板书的内容几乎都搬上了屏幕。教师只按课件顺序播放,一堂课下来,学生犹如看了一场“电影”。这样,课件由辅助变为主宰,喧宾夺主。二用课件取代了生物实验。有些教师把一些实验操作也搬上屏幕,如 “显微镜的使用,玻片标本的制作”……实验的确“完成”得很好,操作正确,条理清晰,省时省力。但学生只看不接触实物,没通过实际操作和感知,实验能力提高不大。三课件代替了师生活动。有些教师用课件代替了讲解,没有提问和讨论,很少启发和引导,习题答案写得明明白白,无需反馈交流,教和学基本上由课件来 “完成”。四滥用视听效果。有些教师在课件中采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致使学生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