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

时间:2023-03-22 00:14:13 交通物流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

  摘要:选取20012006 年在《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和《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的963 篇工商管理研究论文,对它们引用的12712 篇文献进行引用频数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部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主要是西方学者的经典文献,分布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和华人以及家族企业研究等领域。研究结果揭示了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为理解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进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文献计量法;知识结构;知识来源

  一、引言

  工商管理学科于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兴起,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而迅速发展,于1997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一级学科。根据国际经验,当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时,人们往往对其发展过程和知识结构进行回顾和评估,以期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推动知识进展。[1]对一门学科理论的知识结构和变迁的描述,普遍认可的研究方法是以引用(Citation)与共引(Co-citation)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分析技术(Bibliometrics techniques)。[2]引用分析着眼于发现知识来源,即那些对学科知识进展有重大影响的文献。理论影响较大的文献,其引用频率也较高。[3]共引分析方法则注重挖掘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结构。被同一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通常具有相似学科背景,由此可以发现深层次的理论关联和知识结构。[4][5]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学科重要研究论文的引用文献进行分析,尝试解释整个学科的知识来源和结构。具体而言,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对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有重大影响的文献是哪些? 它们属于什么理论领域? (2)这些理论领域之间及各自内部呈现何种结构关联? 它们对理解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进展有何启示?

  利用文献计量法对知识结构的研究,已经出现在工商管理的一些子学科领域。例如,Culnan 通过对参考文献作者的共引分析,对管理信息系统(MIS)学科进行了知识结构的描述。[3]Pilkington 和Liston-Heyes 则利用文献计量法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的文献共引矩阵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该领域理论结构的描述,找出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运营研究、管理科学和工业工程)之间的区别。[4]近年来,Antonio-Rafael 和José 以及Ponzi 分别发展了文献计量法的分析技术[1][6],他们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分别对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引用文献进行知识结构图谱的描绘,使分析结果更直观和易于解释。表1 总结了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及其发现。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子学科领域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影响力、研究集群、学科研究的区域性差异和理论演变状况进行了描述。相比之下,国内工商管理学科比较年轻,学术刊物覆盖的领域宽泛,学科分支的界限仍不明显。例如,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管理类学术期刊看,多数期刊的名称和内容不能对应具体的工商管理子学科领域。换句话说,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研究以一级学科为宜,子学科知识结构研究的基础尚不成熟。关于文献计量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国内已经有初步的研究。例如采用论题及内容分析[11]、关键词检索频数[12]或文献检索频数[13],对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探讨。这些研究有助于发现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等,但由于缺乏引文分析,因此难以揭示相关研究的知识来源和深层知识结构。而对年轻的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而言,知识基础的构建和完善恰恰是最为急需的。因此,借助引文分析和共引分析等文献计量技术,探讨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及其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在利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学科知识研究时,学者一般选取在若干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为样本。借鉴这一做法,本文需要确定作为样本论文来源的国内权威工商管理学术期刊。根据许德音和周长辉[14]的研究,首先认定《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理论》作为候选期刊,然后通过查阅国内高校工商管理学院的权威期刊列表,再加入《中国工业经济》。以上三份学术期刊符合以下条件:(1)它们是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主持的中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研究力排名研究的样本期刊;(2)它们同时也是国内众多高校工商管理院系和研究机构认可的权威期刊。据此,我们将这3 种期刊在2001 年到2006年发表的工商管理类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选择2001 年到2006 年作为时间窗口,在时间跨度上符合同类研究的习惯做法,在时效性方面则能够反映最新的知识进展和学科发展趋势。

  在确定了样本刊物之后,我们还进行了样本论文的选取,即确定样本刊物中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管理世界》和《中国工业经济》是综合性的经济管理类期刊,其中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选自《管理世界》的中国上市公司研究、工商管理理论论坛、中国工商管理评论和《中国工业经济》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①、企业经营与管理、案例研究等栏目。《南开管理评论》是专业的工商管理研究期刊,它发表的论文都被列为样本论文。本文需要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各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其中网站和报刊类参考文献不在分析之列,中文译着与英文原着进行合并分析。②《南开管理评论》和《中国工业经济》两份期刊主要通过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提供的文摘栏目获取各篇论文的全部参考文献;《管理世界》论文的参考文献则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下载整理而成。全部论文的参考文献按作者、发表时间、(论文/论着)题目、论文来源期刊等字段,经手工整理,汇集成数据库文件。经过耗时3 个多月的数据挖掘和整理工作,一共选取了963 篇工商管理类研究论文,包含12712篇参考文献。

  (二)研究设计如前所述,文献计量法的研究目的是:(1)利用引用分析发现有影响力的知识来源(即文献);(2)利用共引分析挖掘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引用分析计算出的引用频数是文献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共引分析的知识结构描述则可以划分各个知识领域及其联系。与此相应,本文的研究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样本论文列出的所有参考文献按引用次数排序,得到参考文献的影响力排名,由此筛选出影响力较大(即引用次数排名靠前)的参考文献。参照国际上同类研究的做法,本文选取引用次数大于10 次的参考文献共55 篇,使选取的文献篇数既满足知识结构分析的需要,也适合文献共引矩阵因子分析的要求。第二步,计算55 篇文献两两之间的共引次数,即任意两篇参考文献同时出现于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由此构成对称的55×55 共引矩阵。①第三步,利用因子分析将共引矩阵中的原始共引数据转化为相关矩阵,目的是消除相似文献引用不对称造成的误差。[5][15]第四步,利用SPSS13.0 软件提供的多维尺度分析应用程序,对转换后的共引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该程序通过分析矩阵的相似性特征进行处理,然后转换成两维或者三维的知识结构图。[2]图上各点代表各个参考文献。文献的共引程度越高,在结构图上对应的点就越接近,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越相似,关联度也越高。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理论文献的影响力分析表2 列出了被样本论文引用10 次以上的55 篇参考文献,其中论文34 篇、论着21 本。文献的被引次数最多为58 次,最少11 次,平均被引次数为20 次。文献的出版和发表年份最早为1912 年,最近为2004 年,列前10 名的文献均面世10 年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知识积累的规律。55 篇参考文献中,国外学者撰写的共有44 篇,占80%,其中许多文献已经有中文译本;国内学者撰写的共有11 篇,仅占20%。可见,国内的工商管理学科仍处于学习、吸收和消化国外理论知识的发展阶段。

  被引次数排在前五名的文献当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Jensen 和Meckling 于1976 年发表的论文Theory of 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该文综合应用产权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在代理成本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文献之一。波特(M. Porter)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五位, 它们是公认的战略管理经典名着。被引次数排在第三位的是Prahalad 和Hamel 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该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阐释了企业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见解。科斯(R. Coase)的The Natureof the Firm排在第四位,它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奠基之作。 (二)理论文献的知识结构分析对上述55 篇有较大影响力的参考文献的共引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DS),分析结果的Stress 值为0.02,D.A.F 值为0.97。根据拟合指标的标准值Stress 应该小于0.05[1],D.A.F 值应大于0.6[16],因此本文的拟合效果非常理想。知识结构如图1 所示。

  在知识结构图中,对整个学科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与学科内各领域研究均有密切关系的文献,通常处于中心区域[5];同时,文献之间的距离越近,其理论联系则越密切[1]。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文献在图1 中的位置和分布,归纳相应的理论知识集聚区域,并解释集聚内部和集聚之间的理论联系。处于中心区域、对国内工商管理研究有广泛影响的文献首推科斯(Coase)关于企业源于交易成本节省的开创性论述,它是现代企业研究的理论源泉。威廉姆森(Williamson)是科斯理论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他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的起源和性质,其成果也成为研究者引经据典的主要对象。处于中心区域的文献还包括青木昌彦(Aoki)运用进化博弈论进行的比较制度研究成果,它反映了新近的重要理论进展,是目前国内工商管理学界广泛关注的文献之一。

  在知识结构图中的上侧,集聚的依然是企业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Alchain and Demsetz 和Demsetz 认为,企业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表现为契约的集合(Nexus of Contracts),企业的生产在本质上是一种协作生产。张五常(Cheung)进一步指出,企业和市场都是契约关系,企业关系实际上是要素市场关系,外部产品市场和内部要素市场的分离主要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这些论述均体现了古典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思想,是科斯基于交易成本的企业理论的深化和补充。企业组织与市场制度的异同,并详细探讨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多种过度形态;他在1996 年发表的着作则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融合法学理论和组织理论,从更为微观的层次上讨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在企业组织中的应用。迪屈奇尝试修正既有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以解释公司的动态行为;青木昌彦等人在2003 年所着的《模块时代》一书,是对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探索。国内一些学者的论着和论文,也出现在这一区域之中。他们是周其仁、张维迎、杨瑞龙和杨其静、李维安、李海舰和聂辉华等,这些文献基于西方学者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对中国企业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解释。

  知识结构图中左侧集聚的是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在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源于Berle and Means。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常常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Berle and Means 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托代理问题,最终推动了代理理论的萌芽和发展。Jensen and Mecklin 系统地研究了现代企业的代理关系, 认为企业的代理关系除了股东-经理人之间的冲突以外,还包括债权人-股东之间的冲突。这一观点丰富了代理理论的内容,成为研究企业代理关系的基石。Jensen and Ruback、Fama、Fama and Jensen 以及Jensen 也都属于代理理论方面的经典文献, 他们承接Jensen andMeckling 的研究思路,从自由现金流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提出了运用各种治理机制去化解利益冲突、减少代理成本的方法(如利用负债的治理机制、建立控制权市场等)。Myers and Majiluf 将企业的代理关系扩展到了股东(管理层)与潜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出了着名的优序融资理论。考虑到不同的融资结构对应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可以认为这一理论也属于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

  该区域的上述文献关注的仅仅是Jensen and Meckling 提出的两种主要代理关系,而没有注意到另一种形式的利益冲突掌握控制权的大股东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 往往转移企业资源而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 即发生隧道行为(Tunnelling),它与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程度密切相关。在这方面,Shleifer and Vishny、Laporta、Lopez 等人以及Johnson 等人横跨经济学和法学两大领域,对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基于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所有权结构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良好结合, 这一研究结果极大地充实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内容, 被称为LLSV体系。[17]Demsetz and Lehn、Morck 等人、McConnell and Servaes 以及Claessens 等人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对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内学者的成果也出现在这一区域之中,包括孙永祥和黄祖辉、陈小悦和徐晓东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

  知识结构图中右下侧集聚的是战略管理方面的经典文献。其中,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出版的三部着作与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发展有关。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企业家创新的动态过程,彭萝丝(Penrose)将这一思想应用于企业成长过程,她把企业家的创新服务和管理服务视为企业成长的源泉,由此形成的企业成长理论,为资源基础观(RBV)的出现和流行埋下伏笔。钱德勒(Chandler)论证了现代大型企业的成长历程,深刻揭示了管理变革的重大作用,其论述与彭萝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包含了注重企业因素分析的早期战略管理思想。

  该区域80 年代之后面世的文献清晰地体现了战略管理领域的两个主流研究方向,即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代表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战略管理领域的贡献,它们基于结构行为绩效(SCP)的分析逻辑,形成了行业竞争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其中提出的五动力模型、竞争战略分类、价值链分析及钻石模型等,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商业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Wernerfelt、Barney 和Peteraf 是资源基础观的代表作,它们承接彭萝丝的观点,将企业看作资源的集合体,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自身战略资源,并揭示了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特征。该理论与侧重竞争环境分析的产业组织理论共同形成了现代战略管理研究的主流方向,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

  Nonaka 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源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知识基础观(KBV)近年来发展迅速,是资源基础观的主要理论延伸之一。Nelson and Winter 提出的演化理论也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分支,它提出了影响经济变迁的两个关键机制:动态演化的企业和自然选择的经济机制。Teece 等结合演化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与Prahaladand Hamel 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一道,将资源基础观拓展至企业能力领域。至于科特勒(Kotler)关于营销战略的论着,则可以看成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延伸。

  知识结构图中右上角集聚了三篇华人企业和家族企业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它们在同类研究中往往被同时引用。英国学者高伟定(Redding)撰写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文化背景与风格》一书,是最早对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的论着。储小平的《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是国内出现较早的家族企业研究论文,提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规则、现代市场经济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对中国式家族企业进行研究的观点。福山(Fukuyama)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详尽分析了美、英、法、德、意以及亚洲各国的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特色,为跨文化企业研究尤其是华人企业研究和中国家族企业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背景描述。各理论集聚区域的相对位置和接壤关系,表明它们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有着相应的知识联系:(1)溯自科斯的企业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古典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等分支,它们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18];(2)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对战略管理研究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被广泛用于解释企业重组、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乃至外包等多个方面[19];(3)华人企业和家族企业也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存在形式,因而对其进行研究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这三点,可以看出,处于图1 中心及上侧的文献(企业理论)实际上构成了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经济学基础,与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进展都有深刻的理论渊源。

  从图1 看,华人及家族企业理论集聚区域远离公司治理理论集聚区域,换言之,两者之间的理论联系不多。这一事实表明国内学者大多秉持传统观点,即认为家族成员之间是利他主义的,因而家族企业的代理成本很低,以至于无需关注正式的治理机制。[20]然而正如新近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利他主义使家族企业在处理内部冲突、纠正低效行为时面临特有的困难,可能产生高昂的代理成本,需要建立合适的治理机制加以解决。[21][22]因此,家族企业和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有着丰富的理论联系,这是值得国内学者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四、结论理论发展的知识基础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术研究中所引用的文献来反映的。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学科领域已发表的论文所反复引用的文献代表了该学科最活跃的知识成分。[1] 本文挖掘2001-2006 年国内权威工商管理期刊论文的引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研究中较为先进的引用分析和共引分析,描述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图谱,揭示其理论知识结构,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首先,本文的分析显示了55 篇被研究学者经常引用的理论文献,它们大部分源自西方学者,是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整个学科领域有广泛影响的代表性文献是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着名论述、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理论和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研究。同时, 被引次数最多的是Jensen and Meckling、波特、Prahalad andHamel 等人的论文或论着,它们在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等分支学科领域有很强的理论影响力。

  其次,从知识图谱的分析结果看,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主要知识来源集中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华人企业与家族企业等相对独立但彼此关联的理论知识领域。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分支包括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进化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等。中国学者在介绍和应用西方理论、并且将其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也逐渐崭露头角,主要体现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和家族企业研究等领域。一批国内学者的论着成为各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我们的研究结果还反映了国内工商管理研究与国际同类研究的一些差异。首先,在被国内工商管理学者反复引用的文献中,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典论文和论着占了绝大多数,而溯自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文献则仍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这表明,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方面,国内工商管理学科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其次,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研究学者主要关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华人企业与家族企业等领域的重要文献。相比之下,国际同行非常重视的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文献则没有出现,说明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仍有待扩展。

  总之,本文的分析结果有助于理解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来源和结构,对推进该学科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知识进展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希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能逐渐融入国际上的主流研究体系。在不断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基于中国企业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可望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成为当代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知识基础。

  借鉴国际上同类研究的做法,也出于资源和时间的考虑,本文的研究样本选自国内学术界公认的三种权威工商管理期刊。虽然样本具有代表性,但毕竟没有收入其他工商管理期刊发表的论文及其引文,其全面性需进一步完善。再者,工商管理学科包含了诸多子学科领域,它们大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囿于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本文作者对知识结构图谱的分析难免有偏颇之处,工商管理子学科理论知识之间联系还有待深入挖掘。 本文的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引文分析的前提假设是作者通常引用对其研究较为重要的文献,但是作者引用文献的目的既有借鉴亦有批判,其实际引用意图难以区分,因此引文价值的界定有模糊之处。此外,在描绘知识结构图谱时,用于共引分析的文献数量通常有限制,因此分析结果很难避免主观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集中较为细分的学科领域,例如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的论文及其引文,寻找细化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以及中西方理论之间的关联性。这将更为清晰地描述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脉络,有利于中国工商管理理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相关文章:

浙江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研究06-05

探析社会网络结构与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05-28

知识和判断意向性行动研究12-21

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振动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08-10

探析山西方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论文04-26

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结构研究02-04

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的探索和研究(精选9篇)05-11

小学数学学习知识构建中“留白”的策略研究08-27

学位论文的结构要件04-26

结构方面的毛病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