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时间:2024-02-05 10:22:04 玉华 建筑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通用1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通用18篇)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现场制造的方法,存在着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缺点。而装配式建筑能够较好的克服这些缺点,实现建筑工业化,将来必将引导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装配式建筑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分类和功能做了总结。

  论文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施工

  从古至今,盖房屋都离不开砖瓦砂石,在现场进行人工砌筑或浇注,也就是说,房屋是现场建造出来的。其缺点很多:建筑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施工速度慢,建设周期长,材料消耗多……这一系列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住宅的需求。因此,要使建筑工业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就得开创新路,采用新型建材,用新技术建房,于是装配式建筑就应运而生。

  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它采用最新的冷压轻钢结构以及各类轻型材料组合房屋的各个部分,使其具备卓越的保温、隔音、防火、防虫、节能、抗震、防潮功能。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装配式建筑历史悠久,17世纪向美洲移民时期所用的木构架拼装房屋,就是一种简单的装配式建筑。1851年伦敦建成的用铁骨架嵌玻璃的水晶宫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装配式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国房荒严重,迫切要求解决住宅问题,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国外得到大量推广。

  1、分类

  装配式建筑按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一般分为五种。

  1.1砌块建筑

  用预制的块状材料砌成墙体的装配式建筑,适于建造3~5层建筑。砌块建筑适应性强,生产工艺简单,施工简便,造价较低,还可利用地方材料和工业废料。建筑砌块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小型砌块适于人工搬运和砌筑,工业化程度较低,灵活方便,使用较广;中型砌块可用小型机械吊装,可节省砌筑劳动力;大型砌块现已被预制大型板材所代替。

  砌块有实心和空心两类,实心的较多采用轻质材料制成。砌块的接缝是保证砌体强度的重要环节,一般采用水泥砂浆砌筑,小型砌块还可用套接而不用砂浆的干砌法,可减少施工中的.湿作业。有的砌块表面经过处理,可作清水墙。

  1.2板材建筑

  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又称大板建筑。它是工业化体系建筑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板材建筑可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防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建筑内的设备常采用集中的室内管道配件或盒式卫生间等,以提高装配化的程度。大板建筑的关键问题是节点设计。在结构上应保证构件连接的整体性(板材之间的连接方法主要有焊接、螺栓连接和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在防水构造上要妥善解决外墙板接缝的防水,以及楼缝、角部的热工处理等问题。大板建筑的主要缺点是对建筑物造型和布局有较大的制约性;小开间横向承重的大板建筑内部分隔缺少灵活性(纵墙式、内柱式和大跨度楼板式的内部可灵活分隔)。

  1.3盒式建筑

  从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工厂化的程度很高,现场安装快。一般不但在工厂完成盒子的结构部分,而且内部装修和设备也都安装好,甚至可连家具、地毯等一概安装齐全。盒子吊装完成、接好管线后即可使用。盒式建筑的装配形式有:

  (1)全盒式,完全由承重盒子重叠组成建筑。

  (2)板材盒式,将小开间的厨房、卫生间或楼梯间等做成承重盒子,再与墙板和楼板等组成建筑。

  (3)核心体盒式,以承重的卫生间盒子作为核心体,四周再用楼板、墙板或骨架组成建筑。

  (4)骨架盒式,用轻质材料制成的许多住宅单元或单间式盒子,支承在承重骨架上形成建筑。也有用轻质材料制成包括设备和管道的卫生间盒子,安置在用其他结构形式的建筑内。

  盒子建筑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投资大,运输不便,且需用重型吊装设备,因此,发展受到限制。

  1.4骨架板材建筑

  由预制的骨架和板材组成。其承重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柱、梁组成承重框架,再搁置楼板和非承重的内外墙板的框架结构体系;另一种是柱子和楼板组成承重的板柱结构体系,内外墙板是非承重的。承重骨架一般多为重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有采用钢和木作成骨架和板材组合,常用于轻型装配式建筑中。骨架板材建筑结构合理,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内部分隔灵活,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骨架板材建筑有全装配式、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两种。保证这类建筑的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整体性的关键是构件连接。柱与基础、柱与梁、梁与梁、梁与板等的节点连接,应根据结构的需要和施工条件,通过计算进行设计和选择。节点连接的方法,常见的有榫接法、焊接法、牛腿搁置法和留筋现浇成整体的叠合法等。

  板柱结构体系的骨架板材建筑是方形或接近方形的预制楼板同预制柱子组合的结构系统。楼板多数为四角支在柱子上;也有在楼板接缝处留槽,从柱子预留孔中穿钢筋,张拉后灌混凝土。

  1.5升板和升层建筑

  板柱结构体系的一种,但施工方法则有所不同。这种建筑是在底层混凝土地面上重复浇筑各层楼板和屋面板,竖立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以柱为导杆,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压千斤顶把楼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设计高度,加以固定。

  外墙可用砖墙、砌块墙、预制外墙板、轻质组合墙板或幕墙等;也可以在提升楼板时提升滑动模板、浇筑外墙。升板建筑施工时大量操作在地面进行,减少高空作业和垂直运输,节约模板和脚手架,并可减少施工现场面积。升板建筑多采用无梁楼板或双向密肋楼板,楼板同柱子连接节点常采用后浇柱帽或采用承重销、剪力块等无柱帽节点。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较大,楼板承载力也较强,多用作商场、仓库、工场和多层车库等。

  升层建筑是在升板建筑每层的楼板还在地面时先安装好内外预制墙体,一起提升的建筑。升层建筑可以加快施工速度,比较适用于场地受限制的地方。

  2、特点

  装配式建筑有以下特点:

  (1)设计多样化

  装配式住宅,采用大开间灵活分割的方式,根据住户的需要,可分割成大厅小居室或小厅大居室。住宅采用灵活大开间,其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具备配套的轻质隔墙,而轻钢龙骨配以石膏板或其它轻板恰恰是隔墙和吊顶的最好材料。

  (2)功能科技化

  外墙有保温层,最大限度地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的能耗;提高墙体和门窗的密封功能,保温材料具有吸声功能,避免外来噪音的干扰;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防止火灾的蔓延或波及;大量使用轻质材料,降低建筑物重量,增加装配式的柔性连接;外观不奢,但立面清晰而有特色,长期使用不开裂、不变形、不褪色;为厨房、厕所配备务种卫生设施提供有利条件;为改建、增加新的电气设备或通讯设备创造可能性。

  (3)生产工厂化

  装配式建筑外墙板通过模具,机械化喷涂、烘烤工艺就可以轻易做到这点;木窗,钢门窗,薄壁铝门窗日渐淘汰。塑钢门窗正在兴起,其制造工艺也更为先进;散装保温材料完全被板、毡状材料所替代;屋架、轻钢龙骨、各种金属吊挂及连接件,尺寸精确,都是机械化生产;楼板屋面板为便于施工亦应工厂预制;室内材料如石膏板、铺地材料、天花吊板、涂料、壁纸等等都要经过复杂的生产流水线才能制造出来。况且,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性能诸如强调,耐火性,抗冻融性,防火防潮,隔声保温等性能指标,都可随时进行控制。如果把房屋看作设备,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就是这台设备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经过严格的工业生产可以保证其质量,组装出来的房屋才能达到功能要求。

  (4)施工装配化

  装配化施工具有下列优点:进度快,可在短期内交使用;劳动力减少,交叉作业方便有序;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精度,保证质量;施工现场噪音小,散装物料减少,废物及废水排放很少,有利于环境保护;施工成本降低。

  3、总结

  装配式建筑工地现场的建筑材料完全是由工厂运来的半成品,施工单位在现场对地势做一定处理后,将半成品进行房屋的组装。建筑工地不再把瓦工、木工、钢板工等工种分得那么细,建筑工人由过去那种复杂的多工种角色,转变为单一的背阗射钉枪,电钻等工具的装配工角色。这种装配化制造房屋已经避免了传统建房的缺点,施工速度非常快,可在短期内竣工。房屋制造对企业来说,工人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少,交叉作业方便有序;房屋装配中的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其精度,以确保房屋制造的质量;施工时的噪音降低,物料堆放场地减少,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由于工厂化的生产和现场的标准装配,使房屋制造成本降低,并容易满足室内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的要求。因此,装配式制造房屋的许多优点是传统房屋建造方法无法比拟的。

  目前我国钢产量较大,价格也不高,完全可以在建筑市场上大量使用。如果采用钢结构,配以石膏板、轻钢龙骨、岩棉、GRC彩色外墙板、塑钢门窗、彩钢复合板等材料制造装配式房屋。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功能和舒适性上,都将优于现在的砖混和混凝土结构房屋。因此,我们相信本世纪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大有可为,会成为住宅产业现代化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李湘洲. 21世纪建材、建筑业“大革命”——装配式建筑[J]建材工业信息,2003(12)

  2.梁桂保,张友志.浅谈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进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9)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2

  摘要:

  在装配式的建筑施工工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安全工作就是安全监理,并且这项工作在整个施工监理过程中是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这对于工程安全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施工监理主要是监督装配式施工中的施工单位是否进行了安全生产,并对安全生产进行一定的有效管理。因此,文章从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监理的意义、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监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监理的有效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建筑;装配式;施工监理;安全生产装配式

  建筑是当前环境下新兴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该建筑方式正在往集约化管理、装配化施工、工厂化形式的生产、标准化的设计以及规模化的建设等方向发展,争取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装配产业链。如何对此种建筑方式所施工的实际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理,这对施工监理提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尽管装配式的建筑是通过最为先进的建筑技术施工完成的,并且不会受到恶劣环境以及气候的影响,工厂化形式的生产使得构件质量被显著地提升,但是装配式的建筑方式有自身的重要节点以及重要工序,如果监理不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管理,那么工程的完成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1、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安全监理的意义

  对于装配式的建筑施工来说,由于是一项比较全新的建筑方式,在各方面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还仍待查验,并且施工过程当中具备较高的危险性,施工程序较为繁琐,这就造成了影响施工安全有方方面面的因素,施工人员在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上比较差,显著提高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已经将安全生产的许可制度牢牢放置于施工过程中,并且还结合当前环境下建筑市场自身的发展状况,对市场的有效控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生产有效检查不断地增大。尽管在上述非常有效的措施的保证下,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仍然处于居高不下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和有关建设部门,从来没有对施工工程的相关安全监督以及管理提出并制定好与其相对的规章制度,与此同时,有许多的建筑企业以及施工部门对自身获取的利益十分关注,对于工程施工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往往不给予较多的关注,这就造成了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这个新兴施工方式会缺乏一定程度上的监督以及管理。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生产的知识水平比较低,自我的安全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如果缺乏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那么就会容易使得施工作业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加。由此可见,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监理单位的监督以及管理,这对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施工过程的安全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2、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装配式建筑市场上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当前环境下,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于自身获取利益的`多少赋予过多的关注度,包括装配式的建筑施工类型,而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较少的关注度,对于建筑承包单位来说,往往关注的是建筑工程项目在投中标方面的实现情况,而对于施工程序是否处于完善水平没有过多的重视,只是希望能够接到非常多的项目,而对于施工质量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大部分的中标企业或者单位常常会把自己已经投中标的工程,以非常低的价格包给和自己是合作伙伴的施工队,并且在转交的过程当中还会获取到一定数额的利益。然而,从许多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企业资质来看,其对于施工作业人员的监督以及管理较为松散,给施工作业人员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人身安全隐患的同时施工的质量也无法得到确切的保证。由此可知,施工的质量高低是和建筑企业的严格监督以及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如果装配式建筑施工市场上没有存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那么就会造成施工质量明显的下降。

  2.2装配式建筑设计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于不同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在设计图纸时的表达深度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尽管设计都能够满足现场的安装以及构件批量生产的基本要求,但对于设计流程的管理常常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设计交底现场当中不留有PC深化设计以及最初设计的相关交底书面材料,单单只靠一次交底,会给现场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误解,使其对设计的要求以及设计想要传达设计意图的领会出现不完全的情况,施工人员如果只靠自身的经验展开施工,那么质量会非常低、安全风险非常高的。除此之外,在对预制件进行安装时涉及到的安全内容、支撑系统以及器具,设计人员需要和施工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有较大面积的工程出现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2]。

  2.3施工现场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在施工现场环节当中,涉及到的质量问题有:第一,预制构件在外观和质量方面是参差不齐的。当前的预制构件大多数都是按照产品的形式进行的,由施工总负责人进行相应的采购,在施工现场做的主要是对外观质量以及尺寸进行相应的检查,但在检查过程中,常会看到的问题是现浇的结构在外观质量方面比较差,使得现浇结构和预制构件之间的尺寸很难掌控,两者之间存在的缝隙比较大,这对于节点的处理以及防水的施工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就监理来说,负责的就是对构件这种隐蔽的工程进行质量管控,但是在管控效果上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积极改变;第二,监理在质量资料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在工程资料方面,监理所收集到的工程资料不能对工程的实际质量情况有较为清晰的反映,隐蔽的验收记录是非常简单的,对于实际施工的状况以及设计变更的情况作以详细的记录。在对混凝土的构件进行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并且大部分工程没有按照预先的要求对出厂强度以及混凝土脱模进行详细的验收,或者有时也会出现验收记录不全的问题。

  3、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监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施工的质量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监理方式的转变,由施工现场旁站监理转变为驻场监造,监理人员需要做的是:第一,将全部项目构件的进场验收准则以及秩序规范化,明确构件进施工现场的具体验收比例,如果构件出现质量缺陷以及损坏情况,那么在进场时需要在报审中详细记录质量情况,将质保资料准确无误的记录下来,对全部项目的构件合格证进场规范化且正确的填写,每一个构件在进场前,都需要有一定的验收记录;第二,对所有项目的构件监理进行规则的细致化实施,将装配式建筑的重要部位以及关键工序明确好,按照记录要求对工序等进行详细的检查并细致化的记录;第三,在对施工方案进行监理审查时,需要对连接内容以及现场安装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整个施工安排是合理有序的,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第四,对于装配式建筑进行巡视检查时,需要将实测实量、旁站记录完善化,所记录下来的资料需要能够体现出整个装配式建筑当中的过程控制[3]。

  3.2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监理的体系。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监理体系的具体性操作有:详细分析施工内容,将施工监理工作的重点确定下来,并将监理工作的要求和经验以及施工监理的对象和内容结合起来对监理工作内容展开相应的先后排序以及轻重的区分,确保监理工作的提前性以及高效性,从而能够避免较大危险事故的出现。除此之外,该体系还需要保证施工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监理工作的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成本处于正常范围内,不仅要保证施工的质量,还要保证其使用寿命以及稳定性都在较高的层次上。

  3.3装配式建筑监理的质量流程控制。在施工前,监理需要将有关的施工方案、图纸会审、监理细则以及监理规划详细录入至工作系统当中,并且需要在系统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以及审核。在构件的驻场验收系统当中,监理人员需要将有关构件的使用部位以及驻场验收的数量录入到系统当中,从而能够形成构件(材料)的监督台帐。此外,构件的进场复验系统可以现场验收构件,并且还可以对构件信息进行录入,监理所需要找出工序所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将问题反映给相关专业人员,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施工现场当中,监理人员需要对现存的以及和PC相关的标准以及规范准则有着充分的掌握,这是因为制定的PC方案是和设计图纸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完整性和针对性方面比较缺乏,比如在构件的支撑形式、塔吊能率、堆场、运输道路方面都有一定的缺少,并且在方案的设计上,监理人员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抄袭方面的查验。除此之外,由于大多数管理人员在PC技术的掌握程度方面都比较低,故而为了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监理人员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知识掌握的检查,在对现场的构件安装以及绑扎现浇结构钢筋的顺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这样可以将工程的质量明显提高,施工也可以在预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监理在工作当中出现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由于中国在此类型建筑方式上的发展时期比较短,仍存在太多不完善的结构。装配式的建筑施工监理工作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要求监理人员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技术,并且由于各部分的施工过程常常都会涉及到和质量监理有关的问题。因此,装配式建筑施工要想降低质量低下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需要做好自身的监理工作,要对和施工安全有关的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使得质量监理发挥出较高的预控作用,安全事故发生率才会明显降低,工程质量也会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杨月.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问题及改进机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2]应洁心.中新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17.

  [3]罗利平.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要点探索[J].工程质量,2016,34(S1):19-22.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3

  【摘 要】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部分理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采用现场制造较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实现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应用;发展

  一、引言

  以工厂预制的构件和配件,在施工现场用机械装配而成的建筑,被称为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机械装配现场作业,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产业化特征。这种建筑方式提高了建造速度,减少了施工现场环境污染,提高了建造效率。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对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及应用

  1、国外的研究及应用

  由最初的美洲移民时期的木构架拼装房屋,到二战后为解决欧洲、日本等国的房荒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装配式建筑,以其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

  作为工业革命源头的欧洲,建筑工业化比较发达,装配式建筑有很广泛的应用。西欧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对装配式大板建筑进行了重点发展,总结了建筑构件生产施工过程中的经验,研发了一套专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的体系。法国的大板建筑技术上比较成熟"在非地震区可以建造25层的建筑,在地震区也能建造10-12层的建筑。

  美国在1991年PCI年会上提出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作为美国建筑业发展的契机,由此带来预制装配式建筑在美国二十年来长足的发展。现今美国,混凝土结构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占到了35%左右。此外,采用高强硅砌块的13层大楼――加州希尔饭店经受了大地震依然完整无损。被誉为美国最高模块化建筑的希尔顿帕拉西奥德尔里奥酒店,1968年设计建造现在仍然在使用,这足以证明了预制结构的耐久性。

  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建筑工业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亚洲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现有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房屋是装配式建筑。这与日本在立法方面给与装配式建筑税收、财政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

  2、国内的研究及应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应用最多的是多种预制屋面梁、预制空心楼板、大板建筑、吊车梁、预制屋面板,但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比较落后,预制构件整体性差、承载能力低、延性不好、构件的跨度也小,由于这些物理性能和功能的许多局限,到90年代中期,全现浇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几经逐渐取代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此后经济迅速发展的近十年间,预制装配式施工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预制构件的加工精度与质量方面的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重新升温,发展态势快速、良好。目前国内的一些知名建筑企业如上海万科集团、南通建工总承包有限公司、上海瑞安集团等开发的项目中均采用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取得了较好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果。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装配式建筑应用比较普遍,香港屋宇署制定了完善的预制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高层住宅多采用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和预制外墙等方式建造,厂房类建筑一般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建造.。台湾地区建筑体系和日本、韩国接近,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和抗震、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很成熟,装配框架梁柱、预制外墙挂板等构件应用较广泛,预制建筑专业化施工管理水平较高,装配式建筑质量好、工期短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装配式建筑的分类及其发展

  1、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逐渐发展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模块建筑、轻型框架建筑、升板和升层建筑五种主要形式。

  (1)砌块建筑

  墙体是由预制的块状材料砌成的建筑称为砌块建筑。多用于建造3-5层的建筑。建筑砌块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又分为空心和实心两类,砌块建筑有比较多优点,生产工艺简单,施工简便,造价也较低。

  (2)板材建筑

  板材建筑又称为大板建筑,是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的。多用于全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有效的减轻了结构的重量,扩大了建筑使用面积,增强了建筑抗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者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或者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

  大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物的造型和布局,内部缺少灵活性的分隔。设计中要尤其注意节点问题。以保证构建连接的整体性。解决好外墙板接缝的防水以及楼缝、角部的热工处理等问题。

  (3) 模块建筑

  模块建筑是由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工厂化的程度很高,现场安装快。盒式建筑的装配形式有:

  1)整体模块式,完全由承重盒子重叠组成建筑。

  2)板材模块式,将小开间的厨房、卫生间或楼梯间等做成承重盒子,再与墙板和楼板等组成建筑。

  3)核心体模块式,以承重的卫生间盒子作为核心体,四周再用楼板、墙板或骨架组成建筑。

  4)骨架模块式,用轻质材料制成的许多住宅单元或单间式盒子,支承在承重骨架上形成建筑。

  也有用轻质材料制成包括设备和管道的`卫生间盒子,安置在用其他结构形式的建筑内。盒子建筑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投资大,运输不便,且需用重型吊装设备,因此,发展受到限制。

  (4)框架轻板建筑

  其组成部分是板材和预制的骨架,可用钢、木做成板材和骨架的组合,但大多数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承重骨架。承重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框架结构,承重框架由柱、梁组成,再搁置非承重的内外墙板和楼板;二是板柱结构,由柱子和楼板承重,内外墙板是非承重的。骨架板材建筑结构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内部空间分隔灵活,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建筑。此结构装配形式有两种:全装配式、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保障骨架板材建筑结构的刚度需求和整体性的关键是构件的连接,柱、梁、板等节点连接十分重要,具体施工中应以结构需要和施工条件为前提,使用哪种方式经计算后再进行设计和选择。

  (5)升板和升层建筑

  升板建筑是底层混凝土地面上重复浇筑各层楼板和屋面板,竖立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以柱为导杆,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压千斤顶把楼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设计高度,加以固定。外墙可用砖墙、砌块墙、预制外墙板、轻质组合墙板或幕墙等;也可以在提升楼板时提升滑动模板、浇筑外墙。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较大,楼板承载力也较强,多用作商场、仓库、工场和多层车库等。升层建筑是在地面安装好升板建筑每层的楼板的内外预制墙体,然后一起提升的建筑。这种建筑方式可以加快施工速度,对于场地受限制的地方非常适用。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为了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理清与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全面推广会给现有的设计施工监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制定相关政策来适应建筑产业的新变化,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建立起一系列完整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验收标准。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产业过程中有标准可依;加强技术集成,加快推广步伐,建议将一些成熟技术纳入标准,强制实施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大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多种装配式现代建筑体系。

  四、结语

  我国已经有了一些代表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和示范工程,装配式建筑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是我国房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黄小坤,田春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J].住宅产业,2010(9).

  [2] 徐勇刚. 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研究与实践 [J]. 住宅产业,2012.07.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4

  [摘要]高职院校以技术教学为主,在装配式建筑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技术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阐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以期提升教学效率,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装配式教学;课程改革;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提升,建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具有低成本、短工期的优势,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装配置建筑教学也应发生改变,与时代接轨,与产业融合,进而培养大批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1、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建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经济、社会就业、城乡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提出绿色、发展、共享等理念后,装配式建筑逐渐映入人们眼帘,成为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装配式建筑能够推动建筑的绿色发展,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有效提升。鉴于此,高职院校应与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培养装配式建筑发展所需的人才,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研究教学模块。当前,装配式建筑产业软硬件基础薄弱,从业人员又缺乏工业化管理思维,难以适应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在教学内容上以技术研发、设计、生产等内容为主,积极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更深入的技术研究课堂,才能满足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对技术的迫切需求,对专业人才的需要[1]。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

  2.1环境污染逐渐变小

  传统的建筑容易产生很多固体废弃物,比如建筑垃圾、石块以及粉尘等,这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通过应用装配式建筑,能够在施工现场实现装配工作,这样很好地避免了污染的产生,可以很好地改善施工周围的环境。所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使得环境的污染逐渐变小,更有利于我国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同时这种装配方式产生的噪音比较小,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实现和谐发展。

  2.2安全质量稳步提高

  因为目前建筑工程更加注重高层楼房的建设,相应的高空作业也就更加频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由于具体的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整个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在后期改进过程中将增加工作难度,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而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都是在低空作业,避免了高空坠落等情况,使得建筑的安全和质量稳步提高,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建筑水平不断提升。

  2.3节能效果更加显著

  由于我国水资源比较紧张,而装配式建筑很少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另外对施工中的其他材料,通过装配式施工的办法,能够进行科学地设计,并且合理使用材料,这样也避免了建筑材料的浪费,极大地节约了能源,所以在节能领域,装配式建筑大有用武之地。

  3、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

  3.1装配式建筑教学应补充的内容

  3.1.1装配式建筑设计基本原理。掌握装配式建筑教学基本原理,围绕该知识点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包括房屋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房屋建筑设计的有关内容。鼓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学习中创新思维,以房屋建筑学为起点,设计一次装配式建筑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并熟练运用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1.2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通过形式创建与精细化的设计,创造出许多实用的新型构造。其内部结构点的连接使得建筑成为复合多层装修构造特点。因此,教学中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成熟内容、适宜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尤其应利用地方的标准图纸,为学生讲解装配式建筑构造中BIM技术的运用,应用软件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直观触感。

  3.1.3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装配式教学工业的有关内容,如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管理科学化。尤其BIM技术的运用,更应体现在装配式建筑教学中,利用该软件为学生展示装配式建筑从设计、构建,到施工、运用等的全过程,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基本内容。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建筑工程类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结合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基本情况,以及实际内容进行分析,并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周边建筑等有关的教学内容。利用成功的案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到,能够真正融入其中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真正内涵。或开展专题讲座,将装配式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创设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2]。同时,专业教师应重视模块化教学,将装配式教学知识与施工内容结合在一起,科学的整合专业教学知识网络结构,并按照基础知识、建筑施工知识、岗位知识等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结构,有效突破重点与难点,增强学习能力。

  3.3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变革教学方法,要重视手段与模式的改变。在建筑工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手段的变革,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其中,BIM三维模型信息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真实的现场施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有关知识。准确把握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差别,以及装配式建筑中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注意事项、质量要求等内容。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为学生讲解,包括外墙挂板体系、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等,针对不同个体系内容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受力结构、内部构造、以及细节构造等。并将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做比较,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特点,以及适合哪些建筑类型。继而具有针对性的把握装配技术与建筑要求之间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3]。

  3.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与多家施工企业加强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利用施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训机会。按照学习阶段,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施工中去,切实了解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体系结构、施工要点以及施工工艺。例如:在学习装配式剪力墙体系时,要预制主要受力构件,如剪力墙、梁、叠合板、阳台、户隔墙等。施工期间要在现场拼装后对墙板间竖向连接缝进行灌封处理,对主要受力钢筋在可靠连接后进行浇灌处理等。在实践教学中,在现场施工人员的示范下,学生应主动参与到施工中来,掌握施工方法、工艺、技术、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技巧,准确掌握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顺序,了解预制件与装配之间的关系,以及组装顺序、组装方式。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装配式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改革中。高校应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将自己有限的资源与企业合作,拓宽自身教学途径。在合作过程中了解装配式建造的方式,提升教师对装配式专业生产操作的熟练性。而企业能够通过合作,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直接获取人才,增强企业内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来实现高校装配式实践教学的改革目的。以人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采取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招生之方式,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新目标。一方面,有助于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构建与发展,促进高校装配式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继而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基地,促进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与校园合作,可以协定招生之方式,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培养人才数量与质量,控制改革的方向。利用企业的力量推动装配式实践教学不断发展,实现产教结合新模式。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互惠互利,相互依托,把握方向。实现双方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实现装配式建筑实践教学最终发展目标,促进生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3.5充分利用BIM技术开展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装配式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需要充分利用BIM技术。比如高校可以对社会上的'公司进行调查,选择装配式项目上比较有实力的公司进行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实践方面的合作,可以邀请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先从理论知识上做好理清工作,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专家们的见解和知识都比较独到,并且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技术与世界前沿科学理论。尤其是BIM技术更新和升级比较快,必须时刻把握形势,及时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定期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安排学生去施工单位进行参观,了解BIM技术的最新特点,以及应用流程。或在构件厂的构建制作中,可以一边参观,一边听着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BIM技术。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充裕,教师也可以进行安排一些同学去指定的公司进行实习,通过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做好铺垫。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BIM相关的竞赛,组织广大学生踊跃参与,并对表现突出和优异的学生作品进行奖励和表扬,从而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喜爱BIM技术,并且在平时的活动中不断讨论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们模拟制作一些装配式的构件,比如一些阳台、楼梯和梁柱等,并且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锻炼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在小组合作之间,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且做好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制作水平,另外,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学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3.6发展人才培养战略

  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降低。因此,传统教学手段与人才培养理念已经落后,高校应以培训专业工程师的理念为主要培训方式。建立装配式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地方高校是人才的培育基地,对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优秀师资队伍。要强化装配式人才培养理念,组织地方高校教师深入建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学习。加深教师对装配式人才培养的认识,围绕设计、生产、施工、管理、装修等几个领域为中心,开展实训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老鹰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将实践课堂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有效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探索性。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完善装配式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利用先进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满足岗位职业的能力需求,准确把握改革方向。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详细分析岗位职责并对做好调研工作。根据企业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并突出岗位能力训练,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继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与构架。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围绕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需求,以该专业为中心开展多途径、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提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能力,进而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促使高校早日实现教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变革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变革的有效举措,得出应补充有关内容,如装配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构造内容,智能化装配式的有关知识。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方式。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BIM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场景,亲身体验施工过程。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原理,了解装配顺序,掌握施工要点。

  参考文献

  [1]曾在平,胡志明,李斌.装配式建筑在建筑结构课程的“BIM工作室”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16):54-55+58.

  [2]刘建邦.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3):42-44.

  [3]蔡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装配式建筑实训教学实践研究——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3):95-98.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5

  [摘要]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导致装配式建筑的人才队伍跟不上发展速度,加强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

  1、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校企合作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的模式,主要是具有教学、生产、培训的功能。是由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符合企业要求以及技术教育要求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聘请专家顾问或者是经验十分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来,将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学校的教学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工厂的模式下,教学人员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实行双岗双责,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1.2订单模式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中的订单模式,主要指企业根据需求量向学校下定单,学校和企业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的需求量以及需求方向,学校制定相应的人才计划,在学生毕业之后和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订单模式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给企业节省了培养成本。

  1.3学工交替模式

  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是将理论学习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进行交替,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企业完成实习任务。高职院校主要是进行实用型、技术型以及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快速的成长,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生活。

  1.4技术服务模式

  技术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对员工培训,目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竞争越来越激烈,其装配式建筑企业更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老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培训技能。技术服务模式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服务于地方企业,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提升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技能。

  1.5“科技服务”模式

  学校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模式是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设定可研方向,是比较深层次的一项合作模式,在科技服务的模式下,教师和企业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成果的创造,进行项目的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产品、技能或者决策。总的来说,科技服务模式是一种共赢关系,企业和教师共同的进行成果的研究。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解决路径

  2.1转变合作观念,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基点

  要想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要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并且转变合作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种共赢,是给双方带来利益的。学校和企业都要进行换位思考,满足双方的发展,学校要做到求同存异,确保学校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寻求企业和学校的一种平衡。只有确保共同利益,合作才能长远。校企合作模式是在进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将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相结合,企业也要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明确在校企合作中自己的定位,为社会提供更加符合社会实践的装配式建筑专业的人才,同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企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价值的文化层次。

  2.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地方政府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好处,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很少,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使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信息的提供。在校企合作中,存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供给存在的困难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高职院校供给的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存在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是政府工作中的关键;

  (2)制度的建设。要想确保校企合作能够良好的发展,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是由于校企合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做好政府制度建设也是政府的重点工作。

  (3)法律法规的维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分配或者是产权问题。这就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进行规定,只有做好法律法规的约束,合作才能更加的规范化。

  2.3树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基本的教育方针,面向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市场情况,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教学的调整,确保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就业和实践需求。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将市场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确保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在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的培养,确保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相匹配。在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共同研讨出符合企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在这过程中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同时在坚持自主原则的前提下,发展引企入校的模式,以企业的技术标准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以适应企业以及行业的变化。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应该找准利益基点,加强校企的合作,和企业共同制定出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强体制建设,引导企业主动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满足企业、高职院校、人才、市场各方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张士辉,朱冬光,王国英.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2):189-193.

  [2]徐公芳,蒋承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7):40-43+57.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6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现在装配式建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装配式建筑主要指的是使用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完成装配的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节省劳动力、可以有效摆脱气候条件限制的优势,并且建筑的墙体可以进行反复的拆卸,有效实现墙体的重复利用,避免产生多余的建筑垃圾。

  关键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也逐渐提升,住宅建筑工程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混凝土装配式施工技术作为住宅建筑说过程当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也面临着新的压力,所以需要不断对该技术进行完善。

  2、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通常情况下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来讲,主要指的是在住宅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搭配使用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是将混凝土构件在工厂使用加工的方式对其进行工业化的加工以及制作,在这个环节当中,主要是对混凝土构件的梁、板等部分进行生产与制作,尽可能地结合实际情况装配好建筑的阳台或者是楼梯的部分结构。

  3、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的优势

  3.1绿色节能优势。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以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源。同时因为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在具体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于能源的节省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虽然人们节能环保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但是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仍然没有办法做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就目前的情况看,建筑企业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对于钢筋以及水泥等施工材料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在时间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水泥等特殊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这样就间接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3.2性能优势。装配式建筑在具体使用的过程当中具有非常强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保障居住者的安全。构件在实际加工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采用大量的保温材料,并且具备非常好的密封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保障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使建筑工程能够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装配式建筑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主要的构建就是钢筋混凝土,所以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会使用刚柔合并的施工原则,有效增强施工构件对于外界环境的时候能力,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问题及解决措施

  装配时混凝土构件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对于建筑工程的标准化以及模式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房屋建设工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经济效益要求装配时混凝土构件在具体使用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标准以及科学化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房屋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此,政府的相关部门以及行业机构都应该加大对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标准化以及模块化的研究。另外,我国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比较单一,对于新技术的研究以及改进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强同各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实现多项技术、工作人员以及行业的融合,对此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合作,结合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研发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5、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分析

  5.1安装技术要点。建筑工程在安装施工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设备比较多,比如:楼梯板、阳台、预制墙板等等。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如果是安装PC板,就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固定架,这样可以为后期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奠定基础。如果是安装飘窗,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就需要保证螺栓以及螺母之间的连接位置,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飘窗安装的施工质量。如果是安装楼梯,需要有效保证楼梯的支撑强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楼梯在安装施工完成之后能够有效投入到使用过程当中。如果是安装阳台,就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叠合阳台的高度,同时还需要落实好叠合阳台的固定工作。

  5.2预制构件的吊装操作。通常情况下,预制构件在具体吊装施工的过程当中主要分成两个系统:

  (1)湿式系统。湿式系统的吊装环节主要为:进行放样→预制柱的吊装→预制大梁的吊装→预制小梁的吊装→楼板的吊装→相关外墙的吊装→阳台板的吊装→楼梯的吊装→现浇的环节以及对于机电的配置→最后一步就是楼板的灌浆工作。对于湿式墙板来讲,具体安装方式主要是:在墙板的上部进行预留锚筋施工,锚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插入到叠合浇筑层。在对楼板进行浇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墙板上部与其结构体使用合理的混凝土浇筑方式进行施工,在墙板的下部需要使用铁件合理地进行连接,需要流出一定的滑动空间,这样能够子啊发生地震的时候可以跟着进行晃动。

  (2)干式系统。对于干式系统来讲,其主要的吊装施工工序是:选取放样→预制柱的吊装→预制大梁的吊装→预制小梁的吊装→楼板的吊装→阳台板的吊装→楼梯的吊装→现浇的环节以及对于机电的配置→楼板的灌浆→完成相应的结构体→最后进行外墙的吊装工作。

  5.3PC、PCF技术。PC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楼梯、阳台、内隔热板等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过程中,而PCF技术主要指的是使用在以叠合楼板预制板作为代表的预制混凝土模板制造的过程中,在电梯井、内部剪力墙与部分内隔墙结构建设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支模现浇的方式进行施工。通过对PC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全预制构件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安装问题,并且还能有效地解决窗框以及墙板、保温等预制构件施工的相关要求,有利于改善窗框渗漏的情况,降低工程现场施工的作业量,并且避免繁杂的后期施工。

  6、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体系在具体什么过程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装配时混凝土构件符合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建筑行业在具体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创新精神,在原有的技术支持之下,创造新的施工技术,在工程街上的过程当中不能一味的青睐现浇混凝土,在这装配式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需要加大投入力量,就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的污染,促进建筑工程工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兰,宋萍萍,杨震卿,等.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5(3).

  [2]赵金海.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发展及前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7

  摘要:装配式建筑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可通过优势分析探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过程, 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从而探究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成本分析; 应用前景;

  1、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 房地产作为基础性支柱产业, 不但从根本上改善了人居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目前, 各行各业科技化进程加快, 房地产业也将改变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进行科技化改革。装配式建筑在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环境效益、规避劳动力浪费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因此,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从一方面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房地产业科技型发展的新道路。

  2、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分析

  (1) 缩短施工周期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可以在工厂中进行, 且每层之间的并联式生产方式, 通过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升, 降低劳动成本投入, 提升施工效率, 极大缩短施工周期1.传统的施工方式, 每层的主体结构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可以完成, 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 每层的实际工期大致需要三天左右, 建筑整体可缩短约三分之一的工期。

  (2) 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的施工作业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例如:污水废水、噪音污染、粉尘污染、白色污染等。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各构件均在工厂内完工, 避免了现场的混凝土搅拌、泵送混凝土等多重施工环节, 在构配件的运输、装卸、安装过程中避免扬尘, 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噪音污染, 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2.

  (3) 减少资源浪费

  传统的建筑方式需要在外墙搭接脚手架, 而却需要很多临时性支撑建筑, 造成了资源和人工的双重浪费。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 是使用工厂内生产机器的可循环模具, 可反复利用流水线生产, 降低资源消耗, 节省生产时间。施工现场作业时, 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 可以将繁琐的施工流程转变为拼装和吊装这两个环节, 减少了各项能源的浪费和污染。

  3、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发展起步较晚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较比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其中发展相对较早的欧洲装配式建筑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日本在亚洲地区领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3.纵观整个欧洲装配式建筑发展史, 其最可取之处在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我国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空间甚广, 但由于我国发展起步较晚, 结构配件产品形式单一, 机械化工业化水平较低, 本土所生产的装配式产品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无论从生产方面还是现在施工安装方面均达不到质量要求, 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发挥。

  (2) 质量监管不力

  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监管不力主要体现在质量监管方面的政策和管理不到位。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建筑行业的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 且轻质量以控成本的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增加的维护成本, 桎梏了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贯穿整个建筑过程,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管工作并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环节, 而只是停留在施工设计审查、招投标等方面, 而建设中后期的具体管理则由项目管理单位、质监站等部门承担。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建筑项目管理断档, 各部门沟通不密切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隐患, 没有完善且成熟的管理制度。

  (3) 质量信息未共享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 均需引入各式信息化技术, 如BIM技术、3D激光扫描技术、云数据平台, 及大数据等4.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尤为重要, 倘若质量信息不能在项目建设中各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之间实现实时动态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 则不能及时全面地协调各方的凸显问题, 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甚至误导决策, 从而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因此, 各责任链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质量信息的资源共享, 完善信息共享体制可以大幅度减少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 推诿卸责等现象。

  4、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策略

  (1) 融入产业化理念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实现后发赶超的前提是理念的融入, 将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制造进行产业化生产, 将装配式建筑的专业人才进行产学融合式的培养, 通过制定并完善产业推进体系, 来填补现阶段市场中装配式产业链发展断层的现象。产业化理念的融入首先要覆盖全产业链企业, 督促企业在制度建设、硬件设施、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等诸多方面入手, 形成产业化的有机统一, 立足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同时, 着手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实施。此外, 还需同步扩大生产, 与政府、平台公司、质监部门、施工单位形成联动, 提升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加速培养龙头企业, 以市场导向来指导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 加强政策导向

  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而言, 在我国仍处于接收期和上升期, 最有效的促进方式是以政策为引导, 技术为支持的发展模式。政府应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政策支持。在经济政策方面, 可以在整个装配式建筑的生产使用周期内, 大力提升税收、价格、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力度, 从水电资源、建筑用地、指标申请、容积率奖励等诸多方面入手, 配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新机制, 顺应整体建筑体系, 形成一系列完备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企业用地等基础性方面, 可以在企业建厂初期就给予土地购买优惠, 如果企业利用工业园区内的厂房, 园区的直管部门应帮助企业选购厂房, 促进项目落地。

  (3) 着力人才培养

  任何产业的发展, 人才是第一要务。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应从高校入手, 开设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从根本上培养专业型人才, 也可以从建筑专业进行课程融合, 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结合, 实现校企合作, 优化从业人员结构, 以理论促实践, 以教育谋发展。从长远来看, 可以建立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评体系, 范围限制在建筑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学生, 以学历、专业和工作年限为报考条件, 建立考评制度, 培养专业从业人员。

  (4) 创新监管制度

  从法规政策层面的改革可以有效提升监管质量, 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监管制度的创新发展, 从项目招投标、勘察设计、造价定额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 同时加大对构件生产、市场销售、施工监理、质量安全、工程验收等诸多环节的参与度, 完善监管流程, 确保各个环节责任到人、质量到位。整体流程中, 最为重要的是构件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 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是影响整个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因素。质量监管应贯穿在整个构件生产过程中, 对构件生产企业进行备案登记, 同时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对构件的产品流向进行实时动态管理, 并及时分享有关信息。同时对各构件的生产产能、市场数据及生产计划进行合理化分析, 从宏观上进行构件市场的供需调控, 维护供需平衡。

  5、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范围与前景展望

  (1) 应用范围

  当前, 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 建筑形式的改革和民生需求日新月异,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 在公共卫生间、临时性宿舍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城市施工地区不断增大, 施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大批量务工人员入城, 员工宿舍的改扩建成为了每个工地的难题, 而装配式建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且节省国家成本。此外, 装配式建筑独有的环保型、高效性和低成本性等优势, 对房价形成一定程度的调控, 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环保性高、低成本的装配式建筑还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 有效解决了施工现场住房条件恶劣这一问题, 将城镇化中的“住房”落实到位。

  (2) 装配式建筑的前景展望

  根据现阶段的发展规划, 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融合是必然趋势。BIM技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对, 可以模拟三维立体化模型, 将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成本造价进行全面展示, 有助于建筑的后期维护与管理。此外, 装配式建筑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 其环保度高、成本低等特点, 可以有效的节能减排, 很好地落实了绿色建筑施工的根本原则, 并可以通过构件生产的深入设计、安装顺序优化、提高构件重复率等方式, 降低生产成本, 直接降低人工费和措施费。

  6、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 建筑行业的诸多弊端, 如高产能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等问题仍旧制约着经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可以有效解决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 极大程度上回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且与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相契合。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阶段, 虽然前期投入较大, 技术和人力资源都不尽人意, 但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考虑,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低、环保度高、工期短等诸多优势, 均可为我国建筑行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添砖加瓦, 随着对其材料和技术的深入研究, 装配式建筑占领未来建筑市场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动态管理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分析[J].范钦培.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2017 (1)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及合理应对方式研究[J].陈德桂.住宅与房地产.2017 (6)

  [3]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夏侯遐迩, 李启明, 岳一搏, 贾若愚.建筑经济.2016 (2)

  [4]2014年全国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赵惠珍, 程飞, 王要武, 王楠, 王承玮, 周景梅.建筑.2015 (11)

  [5]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贺灵童, 陈艳.工程质量.2013 (2)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8

  1装配式建筑概述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1]。装配式建筑最初出现于上世纪初期,并不需要现浇作业,只需要现场装配即可,同时,这种建筑中的构件成本并不高,性价比也很好,且带有绿色建筑特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装配式建筑因具有绿色环保特征,受到人们的青睐。

  2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2.1种类划分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拥有多种类型,按照形式划分有剪力墙形式、框架与核心筒形式、框架与剪力墙形式等;按照高度划分有多层混凝土式、高层混凝土与低层混凝土式[2]。在我国应用最多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但在商场等建筑项目中多采用框架式。

  2.2抗震性能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任何建筑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装配式;另一种是半装配式,无论哪种装配形式,其装配程度的高低不会影响到建筑整体刚度,能够影响结构刚度的只有受力构件刚度与节点刚度,如果它们的刚度不达标,那么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建筑使用者的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应提升受力构件与节点刚度[3]。同时,在装配式建筑中有多个节点形式,不同结构刚度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会不同,尤其是抗震性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加强与现实情况的联系,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

  3.1框架结构体系设计

  对于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体系来说,在我国商场建设中应用较多,也是应用力度较大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体系,主要是由于该体系质地相对较轻,便于运输,同时它属于综合性能相对较好的高层框架。在利用框架结构体系的过程中,无论是叠合板还是合梁都会在工厂内部完成,然后利用运输设备将这些框架运输到施工场地,再在现浇处理节点或梁端键槽等方式的作用下完成下一阶段的设计。为提高框架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的受力能力,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问题:一,强度等级控制。无论是柱混凝土还是预制框架柱底的强度等级至少要达到C30左右;二,平面设计原则。在设计梁柱中心线的.过程中应做到竖向平面相同,且呈现对齐形式,在纵向上也要以对齐为主;三,预埋件的处理。对于框架结构体系设计来说,预埋件属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保证处于不同区域的预埋件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一起,无论是承受轴力还是剪力都处于良好状态。

  3.2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

  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我国居民保障住房中的应用较多,在设计这种结构体系的装配式建筑时,可以根据需求与工厂实际情况选择剪力墙结构,既可以是半预制式,也可以是全预制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能满足设计需求。为确保装配式建筑结构质量,满足使用需求,应关注以下几点内容:一,设计好承重墙板。承重墙是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做好承重墙设计,保证建筑质量,需要将承重墙搭建在两侧的山墙上。同时,做好内力计算结果与抗侧力设计。此外,在结构竖向抗侧力设计的过程中,应保证现浇方式能够将竖向主承力钢筋浆锚与连接带组合在一起,并做好抗震设计与连接设计,以便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性,避免出现中断的情况;二,控制好钢筋直径与强度。在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中应保证各个预制构建间的连接性处于良好状态。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传力良好,还要提高构造的可靠性。如果发现该结构的抗震能力较差,应适当提升钢筋直径与强度;三,注意与现场吊装环境的联系。对于剪力墙结构体系来说,如果在设计中采用的是分块设计,那么在实际设计中应注意与现实情况的联系,如房间构造、拼接位置等。对于竖向接缝的部位,应做到避免应用到暗柱中,且尽量避免在同一个建筑结构中应用多个构件。此外,在实际设计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操作,做好验算,避免出现配筋变形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合理,满足人们实际需求。

  4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不同的装配式建筑在结构体系与设计上的方式并不相同,注意要点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联系实际情况,分别对框架式装配式建筑与剪力墙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加大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设计与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1]陈秋实.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江西建材,2017,(02):50-53.

  [2]王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维护体系发展现状[J].砖瓦,2016,(05):47-49.

  [3]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关键消防技术取得最新进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01):4.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9

  为了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给人们带来更为优质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装配式建筑正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与传统现浇混凝土施工方式相比,它具有生产效率较高,耗能少,环境污染小等绿色环保理念,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工业化施工等优越性[1],因此装配式建筑将会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装配式建筑就是建造产品的构件或者部品在工厂里统一制作并加工,然后运送到现场进行连接安装,形成一体的建筑产品。装配式建筑目前已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是建筑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阻碍因素,应该找到解决途径,实现装配式建筑质的飞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阻碍因素;应对策略

  1、发展背景与现状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最初的萌芽是在20世纪初期,在二战之后,兴起于欧洲国家,发展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2]。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推进其发展的政策和标准规范,日本形成了本国独有的装配式技术体系,因此两国发展水平较高。此外,法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的装配式建筑也形成逐渐成熟的技术体系,并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最初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借鉴了东欧国家及前苏联等国的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生产,但因为经济基础等因素,没能发展起来。但在近十年来,装配式建筑进入了黄金发展期。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鼓励并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为我国建筑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2、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阻碍因素

  2.1 造价成本较高

  目前,由于装配式构件市场占有额小,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加上税收较高,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预制构件价格会偏高,再加上运输安装费以及人工设备费等费用偏高,导致建造整体成本较高。数据显示,与传统现浇相比,造价高出1/5~1/6[3]。

  2.2 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我国要想发展推广装配式建筑,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质量方面,都应该出台相应的'实施标准以及规程,并且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在装配式建造的整个过程,缺乏相应配套的标准技术体系,模块化标准化程度低,各种构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推广。

  2.3 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相关规范

  装配式建造是生产方式转型的产物,在转变的同时配套的管理体制及相关规范标准也应及时跟随步伐。在施工现场中,对预制构件的精度达不到要求以及现场粗放型的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专业化管理体制,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再者,如果全国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作为依据,企业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那么严重制约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4 缺乏完善的产业链

  首先,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还不算成熟,预制构件的生产厂家不足且构件的单一,导致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小,没有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很难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运输物流方面,缺乏配套的物流系统。在建筑产品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产业链不完善,没有进行协调组织,缺乏有效地信息沟通。

  2.5 缺乏R等瞬诺呐嘌

  由于装配式建筑是新兴产业,且对参与人员的能力、素质、经验要求较高,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匮乏的。目前来说,对这一行业的设计人员以及施工技术人员和标准化生产的产业工人的培训渠道是缺乏的;企业之间的高技术人员缺乏沟通与交流学习;普通的施工队伍缺乏相应的施工经验,达不到对预制构件的安装运输以及吊装设备的要求,阻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应对策略

  3.1 经济成本方面

  首先,工厂应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应用标准化流程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优化设计,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来降低原材料成本,由此就降低预制构件的价格。再者,施工单位应注重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训,事先统筹准备,提高预制构件的安装效率,保证安装构件的重复率低,从而通过减少人工费与管理费来降低成本。目前过高的增值税也大大影响其推广发展,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增值税来缩小成本[4]。

  3.2 建筑产业方面

  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能把设计制作、加工生产、现场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统一成战线,不仅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预制构件从设计到工厂生产制作,应该不同的环节制定不同的设计生产方法,减少资源的消耗,保证产品的质量。在构件运输到现场到施工过程中,应该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系统,能够适时适量的运送到现场,避免堆积乱放,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利用BIM技术,充分整合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配合,建立管理信息数据化平台,做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性,能够有效地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完善。

  3.3 政策方面

  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不成熟,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缺乏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的导向,没有体现出真正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导致我国装配式建筑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如果说国家给予比较完善的相关扶持政策与法律法规,进行鼓励发展,建立有关部门专门负责并进行有效地监督实施,从而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3.4 社会认知度方面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与消费,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百姓对其认知度。首先可以对示范项目进行扩大宣传,打造宣传教育基地,让老百姓看到其带来的益处,了解实实在在的实惠,突出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的优势,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市场向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提供对示范工程的科研经费,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投入建设[6]。

  4、结 论

  从国家建筑业的前景来看,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指日可待,只有解决了绊脚石,才能让路途更顺畅。笔者首先了解了国内外发展背景与现状,找出了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并针对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现浇的建造方式,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工业化施工的建设目标,带来健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装配式建筑所体现的绿色理念以及体现的优越性,将决定了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成功的推行,将会实现我国建筑业成功升级转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超辰,徐霞,张莉,等.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SWOT分析[J].建筑经济,2015,36(2):10-13.

  [2]齐宝库,张阳.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5,17(2):156-159.

  [3]史玉芳,康坤,王秀芬.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11):5-9.

  [4]施嘉霖,唐婧,张凯.上海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与对策[J].住宅科技,2014(11):1-5.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0

  摘 要:

  从现阶段市场反映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成本普遍高于传统现浇建筑的建设成本,这对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发展和大范围应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而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产业化的进程。本文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进行成本构成与成本对比分析,对成本增量进行界定、分类,发现可避免的成本增量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提出了可避免的成本增量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构成;PC构件;成本增量分类;可避免的成本增量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起来。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同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成府发〔2016〕16号文《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设工程发展的意见》,再到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四川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9〕54号)落实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装配式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装配式建筑节约了资源能源,减少了施工污染,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与此同时,也推动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施工工艺的发展,且提高了PC构件加工的质量和精度。

  但从现阶段市场反映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成本普遍高于传统现浇建筑的建设成本,这对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发展和大范围应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而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产业化的进程。本文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进行成本构成与成本对比分析,对成本增量进行界定、分类,发现可避免的成本增量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提出了可避免的成本增量的解决思路。

  1、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构成

  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构成除与传统现浇模式相同的直接工程费之外,还增加了PC构件的生产、运输和现场安装等环节费用。由于直接工程费仍是仅有管理费和利润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计取,规费和税金是非竞争性取费,费率标准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因而亦可排除其对造价对比的影响。而PC构件的生产、运输和现场安装费用才是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起到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

  PC构件生产费用包含建筑材料费、人工、水电、机械等成本费用、构件模具费、工厂摊销费、PC构件厂利润、税金组成;构件运输费主要是PC构件从工厂运输至工地的运费、短期仓储费和施工场地内的二次搬运费;构件安装费主要是构件场地内垂直运输、安装等费用,此外还有现场脚手架、模板等措施费用。

  1.1 两种施工方式下的造价对比

  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北方某市,项目总建筑面积逾11万平方米,公租房数量预计超过2000套,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通过全装修和环保节能的整体卫浴、整体式橱柜等物品,达到拎包即可入住的条件。以其中的3#楼为例,建筑面积为4713.56平方米,占地面积410.91平方米。

  同一住宅建筑,装配式设计平米建安费用比现浇设计平米建安费用高出783.94元,其中,土建工程高出811.71元。不难发现,两种施工方式造价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建工程上。

  采用装配式设计,在地下工程、砌筑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抹灰及零星工程以及措施项目中均较传统现浇设计造价节约,仅PC构件及安装一项,造价大幅增加,是造成装配式建筑比传统现浇建筑造价偏高的关键因素。

  1.2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项目,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造方式比传统现浇混凝土建造方式的成本增量不同,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项目成本增量会低一些,反之则高一些。绝大部分项目成本增量大致在150~600元/m2之间。

  我国目前阶段装配率、预制率对装配式混凝土项目成本影响较大。按常规理解以及装配式建筑的规律,预制率越高,成本应该越低,这点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经证明,但目前在我国却处于相反状态,预制率越高,成本增量反而越高。如果只用预制楼梯,成本会有所降低;只用楼梯、叠合楼板、阳台板、空调板等水平预制构件,预制率在20%以下,成本增量一般在200元/m2以内;国家《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231—2016要求装配率达到50%,对应的预制率一般应达到30%,需要增加竖向预制构件,会导致成本增量进一步加大。

  2、成本增量分类

  成本增量在此文是指钢筋混凝土建筑采取预制装配方式与采取传统现浇方式的建造成本差异(除注明外均以单体建筑的单位地上建筑面积来衡量),其范围包括设计和咨询费增量、工程实体上的成本增量、施工措施成本增量。

  以下根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对成本增量从相关性、产生的环节、原因、有效性、可控性这五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

  2.1 按照与装配式的相关性分类

  装配式建筑在各个环节产生的成本增量大多数是与装配式建筑直接有关、甚至就是装配式建筑的特性所决定的。但也有一部分成本增量并非是装配式建筑本身所特有、必须包含的内容,与装配式建筑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

  (1)与装配式无关的成本增量有:管线分离、绿色建筑技术应用、BIM技术应用、夹心保温外墙、全装修、同层排水这6项技术的应用。除上述6项以外,提高不同功能房间之间的隔声效果的隔声分户墙,便于住户在全寿命期内进行自由分隔和调整的大开间、大进深的设计等均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也属于与装配式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增量。

  (2)与装配式有关的成本增量与装配式有关的成本增量,是指因采用装配式建造工法而增加的成本,例如增加的装配式专项设计费,因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及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之间的连接等导致的配筋和混凝土用量增加,预制构件的制作、存放、运输和安装环节的成本增加,施工现场的塔式起重机和运输道路等成本增加等。因装配式而降低的成本可用成本负增量表示,例如减少的人工、模板、脚手架、找平层等费用。

  2.2 按成本增量的产生环节分类

  按是否与装配式建造工法有直接关系,在总体上划分为直接成本增量、间接成本增量。直接成本增量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的相关环节;间接成本增量是指与装配式建造工法有关,但不是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不能直接计入成本而需要汇总后进行分配的成本。例如,目前有些装配式建筑的工期较现浇建筑有所延长,工期延长而产生额外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我国的装配式在现阶段由于过高的成本增量而受阻,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装配式产业链还不成熟。成本增量既会在装配式的全过程发生,也会在所有相关环节中发生。其中,规范标准环节是成本增量的技术性原因,政策和甲方环节是管理性原因,这三大环节的问题形成了成本增量的主因。前期策划和设计是甲方在成本管理时机上的最重要环节,从成本增量的数值来看,前期策划和设计环节的成本增量占比并不高,但对整个成本增量的控制和影响却至关重要。

  2.3 按照成本增量产生的原因分类

  按照成本增量产生的原因分类,一般可以分为7类。

  (1)政策原因 有些地方的装配式建筑政策过于激进,人为造成了供给侧紧缺;项目无论适合与否都要搞装配式的一刀切政策;按单体建筑而非按项目进行预制率或装配率指标考核、不能相互调剂的政策;偏重于结构系统的预制率导致四大系统发展不平衡的政策等。

  (2)标准和技术的原因 适合建筑工业化的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有空缺(特别是促进行业标准化设计和通用部品部件体系的标准)或细分不够、标准要求高于国外标准、过于保守甚至部分标准条文和图集不合理、标准体系的结构不平衡(偏重于结构设计一个专业)、结构连接方式一边倒地用“湿连接”、有些条文过于模糊或粗浅而不便于执行。由于国外剪力墙装配式建筑很少,高层建筑可供借鉴的经验几乎没有,而我国的试验和研究进展滞后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行此类标准、规范对于剪力墙结构出于安全考虑在很多方面比较审慎。再有叠合楼板的出筋问题是制约楼板自动化生产、提高产能、降低成本的关键问题。国外的叠合楼板不出筋,而我国大多叠合楼板钢筋需要伸入支座,双向板侧边还要出筋。叠合楼板是最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的预制构件,因出筋而没有办法实现自动化生产。

  (3)阶段原因 我国目前处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由于供应链尚不成熟,各种资源的市场供应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有些城市还有保护地方企业限制外地企业进人的各种政策,有些关键材料还依赖进口等市场原因导致成本偏高;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和工厂建设投资大但产能相对较低而摊销成本高;大多是试点示范等小规模项目或低预制率项目而导致没有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规模效益;装配式人才缺乏,管理者及操作工人没有类似经验、不熟练而导致产生较高的学习成本,例如预制构件的吊装就位,日本是用1 ~2个工人,我们现在需要4~5个工人;还有各个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尚不成熟甚至缺位等原因导致成本较高,这是在发展初期的正常情况。而一旦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起步阶段的高成本问题会因大规模而摊薄或消解,成本开始进入下降趋势,并逐渐发挥成本优势。因而,不能静态地看待装配式建筑在起步阶段的成本增量问题,更不能把起步阶段的成本增量问题视为装配式建筑本身的固有特点而误认为装配式建筑不经济、不合理。

  (4) 设计标准化、模数化水平不够的原因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够完善,其中缺失的标准较多,行业整体的标准化、模数化水平不够。同时,设计标准化不是照搬标准图的狭义概念,由于对设计标准化的理解有失偏颇而重视度不够,没有认识到设计标准化对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性与传统现浇建筑完全不同这一差异;或者认识到了但是落实不到位,没有进行专项研究,不能把握设计标准化在装配式建筑全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管理难点,导致设计标准化不能落地。设计标准化不够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大量的钢模具不能材尽其用,被白白浪费,不但没有体现出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成本优势,反而因为模具摊销次数少、模具成本增量高,增加了成本。

  (5)税收环节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的增值税税率比现浇混凝土建筑施工税率高;同时,预制构件比现浇混凝土造价高出约一倍,由于预制构件成本中的土地摊销等一些特有的成本没有进项税可供抵扣,再加上预制构件工厂需要交纳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其他税费。综合计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预制构件比现浇混凝土增加税金成本大约为5% ~8 %。在全装修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增加了装修成本后计税基数增加导致实际税金增加等成本增量。

  (6)运行模式的原因 装配式是集成度比较高的建造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是EPC模式(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项目还是采用传统的碎片化管理模式(设计、采购、生产、施工各为其主)。施工企业在同样是工程总承包的情况下,但多了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这种情况下,一是会造成报价中容易重复计算预制构件部分的管理费和利润,造成重复计算的成本增量;二是由于施工企业对预制构件生产不熟悉或主观意识认为有不可控风险,从而对于采用预制构件后本来可以减少的成本(例如找平层抹灰、脚手架部分等)仍按传统现浇方式进行报价,并未体现预制构件所带来的成本减少部分,形成了“名义减量”。如果制作增、施工减,成本增量就不是那么大了,甚至可以持平或减少。运行模式的不适应,会导致装配式建筑在生产、施工等环节的成本增量背离价值原则而不能得到量化和补偿。

  (7) 其他原因 还有一些是技术上不成熟,特别是没有工程经验的地方造成的成本增量。例如国外对应不同的结构体系、建筑高度、抗震设防烈度和构件种类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一些连接方式比较简单(如干式连接等),而我们的连接方式比较单一,湿法连接也比国外复杂,技术不成熟,研发投人不够,导致成本增加。

  同时在现阶段还大量存在不合理生产工期导致的成本增量,例如很多甲方仍是传统现浇建筑的惯性思维,边设计、边施工、边变更,习惯性地认为可以抢工期、可以后改,不前置策划,不及时决策,前期不急,倒排工期,倒逼预制构件工厂和施工单位,导致生产工期很紧,正常生产工期下同一个预制构件可能只需要2套模具,现在为了抢工,必须4套模具或更多,模具用量成倍增加,同时还增加了生产工人的数量、加班量和窝工量,导致了成本增加。

  2.4 按照成本增量的有效性分类

  从是否对于形成建筑产品、提升建筑功能和品质有作用、是否能获得客户认同和补偿的角度,可以把成本增量分为无效成本增量和有效成本增量两类。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增量中,夹芯保温外墙技术、石材和面砖反打技术、管线分离技术等新技术应用的成本增量是有效成本增量,其他大多数成本增量都是无效的,因此降低成本增量有较大空间。

  2.4.1无效成本增量 无效成本增量是指成本增量对于形成建筑产品、提升建筑功能和品质没有作用,无法获得客户认同和补偿的增量。这类成本增量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形:

  (1)能提高建筑质量,特别是针对传统建筑通病的“渗漏霉裂”及脱落、防火问题。这样的成本增量能获得建设单位、建筑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运维单位的认同和补偿;例如外立面采用集成式设计的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板,基本可以避免外立面渗漏、开裂、装饰面层和保温层的脱落和防火问题,还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运维更换成本。

  (2)属于客观存在的政策或标准等原因造成的成本增加,例如一刀切政策、不考虑是否适合做装配式,或者标准过于保守而导致的成本增加。这样的成本增加,对建筑功能和品质也没有作用,客户不会买单。

  (3)属于主观经验或管理原因造成的额外成本增加,例如甲方或设计单位习惯性的采取“后PC”方式而导致的成本增加。这样的成本增加,属于管理失误,客户不会买单。

  2.4.2有效成本增量 有效成本增量是指成本增量对提升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品质有直接作用,全部或大部分能获得客户认同和补偿的增量。有效的成本增量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形:

  (1)能提高建筑质量,特别是针对传统建筑通病的“渗漏霉裂”及脱落、防火问题。这样的成本增量能获得建设单位、建筑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运维单位的认同和补偿;例如外立面采用集成式设计的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板,基本可以避免外立面渗漏、开裂、装饰面层和保温层的脱落和防火问题,还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运维更换成本。

  (2)能提升建筑功能,特别是保温、隔热、隔声。这样的成本增量能获得建筑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的认同和补偿。例如采用管线分离设计的装配式建筑除了方便维护之外,还能提高楼层之间的保温、隔声性能,有利于实现供暖和制冷的按户开启和计量。

  (3)能缩短建设工期,特别是高周转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有限定交付使用日期且工期紧张的项目,冬雨期较长且不能施工的地区的项目。这样的成本增量能获得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认同和补偿。

  2.4.3对有效的`成本增量按成本增量与功能增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成本增量>功能增量。这一类成本投人的性价比较低,有些应谨慎或限制推广,有些应进行技术攻关尽早解决,以避免给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增加成本阻力。例如叠合楼板增加厚度、伸出钢筋及现浇带的做法,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室内净高,对于住户而言没有任何功能增量,反有减量。

  (2)成本增量=功能增量。这一类成本投入的性价比相当,这个成本增量物有所值,有助于实现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值得推广。例如管线分离、同层排水等。

  (3)成本增量<功能增量。这一类成本投入的性价比较高,这个成本增量物超所值,能极大地帮助装配式建筑实现综合效益,应加大推广力度。例如结构、围护、装饰一体化技术,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集成收纳等。

  2.5 从管理的可控性划分

  将成本增量从管理可控性的角度划分为可避免的、可压缩的、不可避免和不可压缩的、可争取成本减量的这四类,有利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下是按当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考虑大多数企业的情况进行的分类,把各项成本增量分别划分到这四类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是相对的,也是暂时的。随着技术的进步,问题会逐渐解决,分类也需要动态调整,也可能会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

  (1)可避免的

  可避免的成本增量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这一类成本增量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由于政策不适宜、标准保守和有空缺等客观原因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增量;二是由于参建单位不熟悉装配式建筑的特点,而在决策、设计、生产和施工环节依思维定式,未在全过程特别是前期植人装配式管理,或因过于保守,或因不熟悉装配式特点导致管理不精细、操作不熟练等主观原因造成额外的成本增量;三是预制构件工厂盲目追求“高大上”和不合理的摊销折旧年限等原因导致的摊销折旧成本过高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2)可压缩的

  可压缩的成本增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次重点问题。

  这一类的成本增量主要包括三类情况:一是技术研发不够、规范过于保守而产生的成本增量;二是标准化程度低而产生的成本增量;三是市场不成熟、产业布局不合理、竞争不充分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3)不可避免和不可压缩的

  不可避免和不可压缩的成本增量是当前解决成本问题的非重点问题。

  这一类的成本增量一般情况是必须发生,并且数据离散性较小的成本增量。主要包括四类情况:一是装配式相关的管理成本,如专项的设计、咨询费,不应压缩;二是因结构拆分设计中归并预制构件尺寸等原因而必须增加截面和配筋导致的材料成本上升;三是采用特定预制构件或技术而必须增加的成本,如夹芯保温板的外叶板;四是预制构件在生产、运输、安装环节因工艺需要而必须增加的预埋件等成本。

  (4)可争取成本减量的

  可争取成本减量的一般是由装配式建筑的特性所决定的,例如装配式较传统现浇方式具有免抹灰、免外架、免内架、模具周转次数多、人工效率高等技术优势,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就可以转化为装配式的成本优势,产生减量成本。

  3、可避免的成本增量的解决思路

  从建筑工程造价构成得知,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的直接工程费构成内容的差异主要在PC构件生产、运输和安装环节。若要使得装配式建筑建设成本下降,就必须降低PC构件的生产、运输和安装成本。

  解决成本增量的思路主要有三条:一是把可避免、可压缩的成本增量减下来;二是对于不可避免不可压缩的成本增量,发挥和扩大其功能,让功能增量大于成本增量;三是通过技术、管理和市场手段落实可争取的成本减量。

  本文对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可避免的成本增量的解决思路:

  3.1 政策不适宜导致的成本增量

  当前一些城市出现一刀切的政策,导致与当地的市场供应情况及项目或建筑情况不适应,产生了不必要的成本增量。

  (1)量化指标与市场供应不匹配 有些地方政策过于激进,人为造成了供给侧紧缺。壁如合理运输半径150km范围内预制构件实际产能有100万m,但要完成政策要求的装配式建筑指标需要200万m2。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会造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一方面需要从更远的地方耗费更多的运费采购构件,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构件价格偏高。这种原因导致的成本增量自然不能被市场认可、客户不会买单。所以,在政策制定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现有实际产能及新增产能与市场的匹配性。

  (2)量化指标与项目或建筑不适应 有的地方政策太刚性,缺少灵活性,把不适合做装配式的项目或建筑也硬性要求做装配式。例如一个项目有两栋楼,一栋9层,一栋3层,那么9层的更适合,3层的相对就不适合做装配式。如果把装配式指标全放在这栋9层的建筑上,做略高一点的装配率,这个项目总的装配率能实现,也不会造成很多模具的浪费,那么就能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而如果按照某些城市的现有政策,这两栋楼都要求达到装配率50%,这种情况下3层的建筑成本增量就会相对更高,这就是额外的成本增量。

  3.2 标准缺位导致的成本增量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得到了集中爆发式的发展,而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化建筑标准体系,现行标准规范对工业化建筑发展支撑不足、关键技术标准缺位等问题突出,出现了技术标准跟不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的问题,也造成了在标准缺位领域的大面积保守设计,导致了成本增量。

  例如《装标》是现行主要标准,未对多层建筑、高层建筑进行明显区分,由于该标准主要是针对高层建筑而制定的,所以对于应用广泛的多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建筑而言要求过于严格,多层建筑的成本增量本身就相对高,加之标准缺位导致成本增量更高。解决这一标准空缺问题的《多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T/CECS 604—2019)于2019年7月8日颁布,此规程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多层装配式结构建筑的成本增量。类似这类标准空缺的问题,只要填补空白就可直接避免再产生额外的成本增量。

  3.3 由于甲方不进行事前策划分析而造成的成本增量

  在传统建筑中,甲方从来不会认为如何建造会成为一个问题,更不会想到如何建造的问题会制约设计、销售、财务等环节。这一惯性思维在装配式建筑中遇到了问题,没有针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设计前的技术策划及方案比选,而是仍然按原来的工作套路,先设计后施工,有问题再修改。特别是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采取了用建筑方案直接进行设计而没有考虑装配性要求,导致了最终的设计不合理,发挥不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且产生了额外的成本增量。

  3.4 由于装配式设计滞后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装配式建筑是产品思维,而不像传统建筑设计那样是半成品。在设计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时间上从各专业依次设计转变为全过程协同设计;在空间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集成度高,而不再是各专业的分别设计,设计中需要各专业前后考虑、密切协同、相互交圈。而如果沿用传统建筑的设计习惯,按现浇结构设计完成后再进行装配式的深化设计、二次设计,就会丧失对在规划、方案等高价值的设计前端的有效管理,规划设计中没有考虑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与劣势,方案设计中没有考虑装配式建筑的特性与要求,其结果就是用高成本买单,产生额外的成本增量。

  3.5 由于设计精细化水平不高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在质量管理上的区别是精度高,传统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比较粗放,误差以厘米计,而装配式建筑的误差是毫米级。高精度的质量标准对应的是容错度极低的管理要求,首当其冲的就是设计精细化,不能粗放和随意,只有设计精细化了,生产的预制构件才能精细化,现场施工才能高精度完成。而精细化水平不高的设计将直接导致生产的预制构件不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或者由于精度不够而降低现场施工效率,或者精细化水平差到出现钢筋或构件干涉碰撞、预留预埋遗漏或错位等而导致返工,这些都将导致额外的成本增量。

  3.6 由于拆分设计中功能过剩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高集成性决定了拆分设计除了需要考虑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本身的要求以外,还需要考虑预制构件在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的要求,需要集成水、暖、电、通信、设备、装饰等各个专业的要求。而设计师在不了解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容易按保守的、更高的要求进行设计,例如由于对预制柱的生产方式不了解而加大了生产中脱模、吊装等环节的荷载,或者由于对现场施工措施的不了解或未确认而增加了额外的预埋件。这些超出实际需要的荷载和预留预埋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增量。

  3.7 由于拆分设计预制构件大小不合理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成本增量中有一项是起重机的成本增量。控制好起重机成本增量的主要措施是控制预制构件的单件重量,并据此选择经济的起重机布置方案和设备型号。单个构件过重过大,如果这个构件的位置正好在起重机的起重重量之外,起重机就要提高一个等级,就会为这一个构件增加起重机的台班费;单个构件过小,数量过多,导致吊装次数过多、效率低下,就会增加吊装工期,导致结构工期延长,增加起重机的台班量。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增量。

  3.8 预制构件厂家缩短摊销和折旧年限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土地成本摊销及固定资产折旧是预制构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制构件工厂应该按照合理的使用年限进行土地成本摊销及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合理的摊销和折旧年限为土地按50年、房屋建筑按20年、生产设备按10年、工具器具及运输设备按5年。而有的生产厂家为了尽快甚至短期内就收回投资而随意缩短摊销和折旧年限,大大提高了构件成本,在构件供不应求的地区,这种做法更为常见,导致了构件价格的虚高。这一情况也造成了成本增量。

  3.9 预制构件工厂盲目追求“高大上”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自动化流水线是建筑工业化的特征,也是现阶段的最高水平。而我们现在还处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初级阶段,标准体系尚未完善,设计标准化程度还较低,预制构件工厂的生产对象并非是标准化的预制构件,大多数是非标构件、异形构件。构件厂盲目追求自动化、高配置必然导致投资过大、设备利用率低,构件成本偏高,从而产生额外的成本增量。同时构件厂由于过多征用建设用地、厂房及办公楼等过分奢华也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增量。

  3.10 预制构件工厂总平面及工艺布置不合理而产生的成本增量

  预制构件工厂合理的总平面及生产车间工艺布置既有利于降低建设投资,也有利于缩短厂内原材料、预制构件、能源的运输和输送距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例如混凝土搅拌站紧连构件生产车间、构件生产车间外直接布置构件存放场地、钢筋绑扎工位靠近钢筋骨架人模工位,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实际上很多构件厂由于迅速上马,选址匆忙,由于客观限制或主观原因或由外行设计造成构件厂的总平面及生产车间的工艺布置不合理,难以修改,因而产生了持续性的成本增量。

  3.11 因预制构件质量问题而导致现场吊装怠工产生的成本增量

  高质量的预制构件是高效率施工的前提条件,高效率施工是低成本的前提条件。由于装配式建筑对质量问题的容错度比传统建筑低,传统建筑中的粗放式质量管理的习惯极易放过预制构件生产质量出厂检查或进场验收检查,极易用抽查的方法而不是逐件检查的方式进行质量检查验收。而一旦有一个构件的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安装不上,可能损失的就是整个楼层、整个建筑的正常进度,从而产生额外的成本增量。

  3.12 现浇结构部分质量偏差、预留预埋不准确而产生的安装成本增量

  高精度的预制构件要求现浇结构部分也必须是高精度,特别是从现浇层到装配层的转换层的结合面质量,包括混凝土标高及伸出钢筋质量等,这都直接决定了装配层的安装效率。如果转换层标高有偏差,或者预留钢筋位置、长度不准确,那么预制构件的安装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暂停,需要处理完问题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从而造成安装时间延长,成本增加。

  3.13 因总工期延长而增加的财务成本、管理成本

  理论上,装配式建筑可以缩短建设工期,但由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兼有预制、现浇两种施工内容,较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多出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安装工序,加之很多项目没有在地下室结构完工前完成安装所需预制构件的生产,或者没有通过外墙一体化施工来节约外装修施工时间,或者没有通过内装修穿插施工来节约总工期,导致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总工期反而被延长,从而产生了额外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阶段装配式建筑的高成本现象很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企业与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只要消除不利因素,解决好存在的问题,真正遵循装配式建筑的特性和规律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对各个环节的实施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装配式建筑就一定能够提高效益。

  首先,不要为了搞装配式而搞装配式,要为了实现效益搞装配式。其次,标准应及时体现技术进步的成果,及时优化和修订。装配式相关环节要用好标准、用活标准。不搞一刀切,只对适宜的建筑和项目采用装配式。例如高层建筑比多层建筑适宜;标准化建筑比个性化建筑适宜;规模大的项目比规模小的项目适宜。装配率、预制率允许在同一个项目不同单体建筑上灵活分配。不宜强制性规定具体的部品部件要求。对国家标准关于全装修、管线分离、同层排水、外墙保温等提高建筑标准的“补课”性质的要求应更坚决地贯彻,使成本增量用于效能增量。最后,在对实现效益起决定性作用的装配式产业链“上游”,即甲方决策环节和设计环节下足功夫,确保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主编许德民,副主编胡卫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如何把成本降下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实践与管理丛书):18-34.45-50

  [2] 2016年《建筑工业化》的“装配式建筑造价案例分析”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钢结构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论文总结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产业协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装配式钢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我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城市化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业仍然是能耗高、建造方式粗放、信息化水平低的传统行业,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筑业要改变现状、寻求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融合先进的发展理念及科学技术,迈上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装配式建筑是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厂提前生产,然后运至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结构体系主要分钢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以及木结构三大结构类型。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木材资源匮乏,装配式木结构不能被广泛推广来解决大量的人口居住问题,目前木结构主要应用分析于高档低层别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虽然耐久性高、可塑性强,但是其预制构件重,运输半径大,运输成本的管理费用偏高。装配式钢结构具有钢材重量轻、抗风抗震性能佳、施工周期短、建筑品质高、有效使用面积大、节能环保、经济性好等优势,与其他两种结构相比,钢材可回收再利用,更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绿色建筑的代表,是天然的装配式建筑。

  2、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现状

  鉴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好等优势,其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分析。日本有三成以上的房屋采用钢结构,在住宅领域钢结构甚至占比超过了七成;美国钢结构被应用分析到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其中在住宅领域钢结构占比超过四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广泛推广及应用分析,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在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分析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大跨度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公共建筑领域,并且发展势头良好,技术较为成熟。而钢结构在住宅领域则发展缓慢,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与人们对钢结构住宅的性能优势认知存在局限、对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认识不足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了改善目前我国住宅因多为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而整体性差、抗震性能不佳的问题,应大力发展钢结构住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建筑业人工成本处于上行趋势,并且自xx年以来水泥、混凝土等原材料的价格快速攀升,混凝土结构相对于钢结构的成本优势在逐渐缩小。钢结构建筑有助于化解钢铁去产能困局,巨大的市场空白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预留了大量发展空间[1]。自xx年以来,行业层面对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逐渐向钢结构住宅倾斜。xx年x月,住建部公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xx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推动建立成熟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体系。xx年x月,住建部发布《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在钢结构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安装、质量验收、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规范。

  3、装配式钢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标准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认可的标准体系,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无法参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执行,企业就不可能进行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工业化水平低导致成本增加、钢结构市场发育不完善,影响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建造水平和发展速度。

  3.2建筑成本高

  我国建筑产业化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此阶段,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预制构件标准化程度不足且生产和运输成本过高,建设生产未做到真正提升效率,无法发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价格优势,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不明显。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大,其造价相较于混凝土结构偏高,在前期投入资金量大而回报周期长,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3信息化发展滞后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装配式钢结构建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造模式既需要实现建筑、结构、机电、内装等全专业系统一体化装配,也需要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全过程一体化实施。然而,目前BIM技术虽有一定的实践,但总体上推进缓慢,尤其缺少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管理及应用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4专业人才短缺

  与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不同,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模式需采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相关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行业内缺少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设计人员、生产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技术人员都更熟悉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和管理模式,对装配式钢结构缺少了解和实践经验,短时间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专业人才的短缺,将不利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的持续发展。

  4、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应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适当推行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如土地供给、科技研发、资金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尤其是住宅领域。同时应健全监管机制,制定配套措施,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根据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现状,应加大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标淮化建设,完善和提高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关键技术、工艺工法、配套管理方法的研发力度,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及管理水平[2]。

  4.2提高工业化程度,降低建设成本

  导致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用钢量大,材料成本高,因此需对主体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减少整体钢材的消耗量;二是预制构件加工成本高,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设计,批量生产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由此可见,降低成本的关键是实现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做到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及标准化施工,提高行业工业化程度。同时做好设计优化,加大施工阶段新工艺、新方法的硏发,充分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整体综合效益[x]。

  4.3加强产业协作,提高综合效益

  装配式建筑采用设计、施工、制作与安装高度协调统一的一体化建造模式,需要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共建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产业联盟,使得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提高BIM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的利用率,逐步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提高项目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效率。同时,积极推广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建造优势,提升整体综合效益。

  4.4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

  保障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良性发展的基础是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建立和完善专业资格认证、技术考核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方面培养专业化的生产、施工、管理队伍。与此同时,可结合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力度研发建筑机器人,让机器人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施工和检测等工作。此外,针对人才短缺现象,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产学研协同育人,联合培养钢结构相关专业的人才,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健康发展。

  5、结语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因其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装配率高等特点,加之有利于化解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有助于构建项目建设全过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将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虽然在现阶段,推行装配式钢结构应用分析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项研究,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定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建筑形式施工周期比较长,其安全性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所以,这就需要对于建筑结构体系进行创新。这样就使得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优化预制和装配两个过程优化预制和装配两个过程,实现了建筑构建方式的创新,很好地保证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优点主要是缩短了施工的周期,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建筑结构的实际要求。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设计

  1、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于尘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于尘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就体现在建筑结构上建筑结构上。所以,为了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建筑行业应该注重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形式注重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形式,对于建筑体系不断创新。只有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推广工作只有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推广工作,在能够加快建筑工程施工的速度工程施工的速度,实现对于传统施工技术的有效突破,从而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2、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发展

  2.1建筑结构的来源

  在我国在我国,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研究时间不长。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重视始于出于对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考虑资源等方面的考虑,从而实现对于工业化更加有效的管理。因为因为,提出各个建筑施工单位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从而使建筑施工的技术得到更加有效的更新和换代使建筑施工的技术得到更加有效的更新和换代。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建筑结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预制和装配。预制也就是应该预先制作是应该预先制作,在结合具体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原材料进行更加有效的加工进行更加有效的加工。我们可以把预制装配式建筑理解成为把施工建设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把施工建设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主要通过对于预先对于构件进行生产件进行生产,然后在现场完成简单的组装工作。这样的结构实现了对于传统施工模式的有效突破实现了对于传统施工模式的有效突破,大大改善了传统施工建设周期比较长的弊端建设周期比较长的弊端,很好地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全,从而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

  2.2建筑结构的实际应用

  在我国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主要是应用其进行大板建造。但是,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结构并没有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效的发展,其应用也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世纪,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目前来讲,在北京和上海对于该结构的研究处于领先的地位和上海对于该结构的研究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上海城建置业发展公司建设的浦江大型居住社区率先使用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构件的构件。可以说,这很好地实现了对于传统建筑工程施工模式的突破式的突破,并且在实际的运行中,可以使我们积累更加丰富的应用经验应用经验,可以为以后更加高质量和高水平地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式建筑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2.3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当前当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分别为专用型的结构体系和通用型的结构体系别为专用型的结构体系和通用型的结构体系。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当属通用型较广泛的当属通用型,其在结构的组成上与现浇结构比较相似似。而专用结构体系则是建立在通用型体系基础上,为了满足建筑物在功能上的需求足建筑物在功能上的需求。当前,专用型结构应用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并且不断地在实际的工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试用效的试用。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不同结构体系的创新是推动预制装配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动力动预制装配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看看,以主体结构竖向构件的预制技术比较难。同时采用各种建筑技术有机组合的方式建筑技术有机组合的方式,从而使得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优势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体现优势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体现,其中就包括降减震技术结合的`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等预制技术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等预制技术。

  2.4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优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对于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具有诸多的优势。首先,相对于普通的工程施工来说程施工来说,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中轻质墙板施工的比例比较大较大,这样就会导致施工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快捷,从而有效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能够有效控制施工的成本,更好地保证建筑施工的灵活性筑施工的灵活性。最后,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施工,对于施工人员的数量和技术要求比较低,对于控制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3、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核心关键

  3.1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架构相对来说使用上比较简单单,在运输过程中质量较轻。在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一些高层建筑上尤其在一些高层建筑上,符合建筑发展的趋势。首先,结构整体应该保证平整和规则体应该保证平整和规则,对于内部支撑体系具有很好的强度和韧性和韧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结构良好承载力的要求。同时,不同梁柱的中轴线应该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梁柱的中轴线应该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其次,应该对于钢接点和柱间的交接部位进行有效的处理接点和柱间的交接部位进行有效的处理,使框架的基础能够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保证使用混凝土的强度。最后,应该在内部构件之间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焊接方式该在内部构件之间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焊接方式,保证构件所处环境和承载力所处环境和承载力,优化施焊方式。

  3.2剪力墙结构体系

  在设计剪力墙的时候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设计剪力墙的时候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先,应该注重结合具体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优化纵横墙结构的选择选择,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满足正常的需求。其次次,应该在布置横墙的时候,合理安置承重墙板。最后,在确定剪力墙间的连接部分的时候定剪力墙间的连接部分的时候,应该注重结合承受点的特点进行构造设计进行构造设计。

  4、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发展的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不同施工区域抗震烈度进行考量量,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建筑节能的需求,开发更强使用性的预制装配式结构预制装配式结构。在提升预制率的时候,应该注重不断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保证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只有逐步推动其构件的发展推动其构件的发展,使其各方面的特点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才能够实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够实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改变传统建设方法的目的。在完善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在完善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现预制构件的自动化生产生产。

  5、结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当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趋势,也是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方法,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对其设计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鼓励不同的建设单位能够积极地运用该体系同的建设单位能够积极地运用该体系,才能够使其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为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们的生活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3

  【摘要】为了解决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裂缝、渗水等问题,弱化后期安装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针对成套技术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具体的落实要点,以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在对装配式建筑成套技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明确成套技术本身的应用现状,针对其中的数据参数进行调查。通过本文研究,进一步了解了成套技术其中的创新要点,让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能够在装配成套技术中得到进一步落实,明确了建筑工程的绿色节能发展方向。在装配式阳台成套技术应用过程中,弱化了应用流程,做到了环保施工,质量有保障,施工周期大幅度缩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绿色节能 ;装配式建筑 ;成套技术 ;技术优化

  装配式建筑是在节能降耗理念下推出的一种全新的建筑行业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噪声污染也能够提高建筑本身的性能。将成套技术应用其中,可以进一步落实绿色环保性能,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强化装配质量,实现定制化、预制化生产,从根本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可以进一步借助云计算、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让装配式建筑成套技术得到落实,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概况简述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绿色节能型施工模式,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可预制、可定制,符合国家现阶段的建筑发展模式,而且这种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之间可以实现循环使用,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其本身低碳环保、成本低但效率高。在城市化装配式建筑不断推广,污染治理、能耗治理力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建筑结构一体化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内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层建筑、多层建筑中都已经应用了装配式建筑技术,可以将更多的工序前置化,施工流程简化,目前国内对装配式建筑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但从实际情况看,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得到妥善解决,以此最大程度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性,让装配式施工技术得到更好地落实,真正改变传统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以阳台技术为例,现阶段大部分装配式阳台预制技术面临着较大的安装问题、运输问题、生产问题,安装施工效率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种拼接性质的阳台构件渗水、裂缝问题较为严重。最为关键的是,一些装配式阳台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出现塑性变形、垮塌失稳等情况。在此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成套施工技术的提出,并被在建筑行业内迅速扩展,工程施工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也逐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社会对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突显。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强化“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建筑作为高耗能、高耗材的行业之一,在新时期,必须抛弃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后期建筑设计、建设中落实智慧城市理念,打造出真正的“绿色建筑”,融入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观。

  以上海某高层建筑为例,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最终确定预制装配式施工模式,为确保施工效果和施工效率,施工承建方选择第三方厂家进行预制构件。经过综合评估选择工艺技术较为成熟、性价比较高的某预制企业,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在生产、运输等关键性环节上缺少监管,导致构件在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预制装配式施工整体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以该高层建筑的平板制作为例,不仅材料本身出现问题,在运输过程中也出现磕碰,在安装过程中发现一些材料之间存在参数数据错误,这些细节上的疏忽对后续的建筑流程造成阻碍,进而导致问题扩大化。另外,该高层建筑面临着严峻的预制构件连接点质量问题,而且该建筑项目本身对钢筋套筒连接用材料有着明确的要求,一旦出现偏移,建筑整体都会受到影响无法满足实际建设需求。在这一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灌浆不饱满或者套筒连接错位等问题。虽然在后期得到妥善解决,但无形之中增加了建筑施工成本,施工人员不得已在很多细致问题上进行返工处理,施工效率下降、施工周期被迫延长,施工变更导致经济效益空间缩小。除该案例中面临的问题之外,在调查其他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管线和构件的施工质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潜藏性风险,如 :构件的吊运、安装、连接等。不仅如此,在很多装配式施工现场经常会出现材料大量堆积、混乱度较高,空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等细节性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效率。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理念,预制构件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建筑整体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2. 装配式建筑的前期与运输设计分析

  2.1 前期设计分析

  根据建筑本身的结构,装配式建筑可以分为外墙、承重墙、防水等不同的环节,从成套技术角度出发,可以分为门窗成套、外墙装饰成套、屋顶防水保温成套、墙体压光成套、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成套以及房屋主体成套。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往装配式建筑所面临的问题得到解决,可以实现流水型作业,最大程度避免了裂纹等问题的出现。在智慧城市理念之下,智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安全问题,无论是外部结构还是内部空间。比如,可以利用 BIM 技术对建筑结构内外进行可视化分析,及时发现建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此,本文以阳台成套技术为例,具体分析成套技术的落实。综合来看,这些成套技术增加了建筑结构本身的'防火、保温、隔音等不同的效果,而且施工程序简化、施工危险性被削弱,可实现一次性安装。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成套技术打破了传统建筑施工中需要多个工种共同作业的要求,建筑生产效率得到了根本上的提高。

  为钢筋装配技术应用流程图,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在采用成套技术后安装的科学、合理性得到提高,钢筋质量得到保证,为后续其他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式(1)、(2)、(3)展现的是内部部件预制比,其中公式(1)是建筑主体结构预制比,公式(2)是内隔墙预制比、公式(3)是设备装修管线预制比,其中 V 表示墙板、承重墙的总体积、V1a 则为相对应的混凝土体积。同理,A2a 为非承重围护的表面积综合,Aw1 则为建筑围护墙的总面积,A3b 则表示的是内地面和楼面的水平投影综合,AL 则是扣除了洞口、墙柱后的楼层总面积。根据这些公式可以更好地确定预制结构的参数数据。

  2.2 运输设计分析

  从建筑节能角度出发,想要实现绿色节能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到保温隔热性能、气密性能、高效新风热回收性能等多方面技术,成套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落实针对性的成套技术处理措施。装配式建筑本身具有降低材料、能源消耗等方面特点,成套技术的落实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本身的灵活性,简化施工流程,为了让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优化建筑结构,并且针对成套技术的落实展开综合性分析。在成套建筑中应用了 BIM 技术完成图纸设计、模板拆分,对具体参数和连接节点展开了创新优化,有效保证了防水效果。以该建筑施工方案为例,采用了 U 型阳台挂板,落实一体化阳台。从综合情况来看,有效减少了预制构件的数量,让防水效果最大化,而且节点处的渗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从具体的防水质量设计来看,采用竖向缝进行连接,并且预留了凹槽,在粗糙面和防水砂浆、膨胀剂的加持下,整体效果、质量得到了根本上的保证。从具体的生产流程校对来看,生产便捷、安全,相比较传统的预制式生产工艺,这种复杂构件的立模生产工艺难度标准化程度更高,而且精准性、自动化、集成化程度也相对极高,人工成本较低。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模具可以重复使用,综合成本较低。从运输角度来看,成套封闭式组合阳台和预制楼梯搭配运输,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3. 施工安装探讨

  从安装角度来看,成套阳台施工技术可以在工厂内完成组合拼装、后续借助吊车进行整体运输、吊装,施工安全可靠、施工质量降低,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安装定位,以此保证精确度。从另一角度来讲,相比较信息管理体系也会得到更好的优化,RFID 技术也可以实现集中化管理,能够让质量控制得到更好的保证。该项建筑面积约为 70 万 m2,属于高层住宅楼,除了在阳台实施成套装配式建筑之外,还落实了 PCF 板这一一体化叠合外墙成套技术。综合计算后混凝土总方量可以达到 7万 m2,构件总重量达到 16 万 t,其中封闭式阳台一体化面积约为 3 万 m2,综合来看节约了 500 万元。

  3.1 技术分析

  在这一施工过程中,主要应用到了以下几种施工技术 :第一,NPC 技术。通过竖向、横向之间单元的连接,将不同构件连接在一起,但对技术操作要求较多,容易出现灌浆孔,想要保证最终的灌浆质量难度较大。第二,PC 技术、PCF 技术。常用于预制构件的制作、安装以及外墙模板等方面,内隔板、空调板、窗户框、墙板、阳台和楼梯等区域,抗震性较强、整体性能较优、保温隔音效果也非常显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施工技术。但对各个指标参数的计算准确性要求较高,一旦出现误差,就会对建筑整体抗震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混凝土模式剪力墙技术。常用于阳台连接、楼梯板连接,通过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常用于建筑结构体系较大的工程项目,非常考验施工人员的吊装技术。第四,叠合板模式的剪力墙技术。常用于预制楼梯、叠合式楼板及叠合式墙板等,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国内常用于地下车库。

  3.2 吊装分析

  在封闭式阳台吊装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吊装的变形性和疲劳性,采用科学的方式合理起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在封闭式阳台成套技术落实过程中,采用了整体吊装的方式,将阳台挂板和空调一体化阳台板完成拼装后,再运输到现场,借助平衡吊架进行整体吊装,然后借助连接角铁这一零部件完成安装定位,整体结构更加可靠。这种封闭式阳台具备轻质防水等特点,可以说是门窗一体化预制技术,彻底解决渗漏隐患。以该施工项目为例,采用工业装配式成套式设计,综合运用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GIS/BIM、VR/AR 等技术,将智慧工地系统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实现了信息数据的无缝传递,确保成套式施工项目的建设效率和精度。从该项目的实际发展现状来看,智慧工地系统的应用让施工现场工程建设信息传递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从根本上避免了信息断层和信息孤岛问题。不仅如此,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也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封闭式阳台发展过程中利用智慧工地系统在施工前,对封闭式阳台吊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部分进行可见性模拟,利用 BIM 360Glue,将整体建筑效果应用到 BIM 模型中,施工人员就可以通过终端对建筑整体进行勘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最为关键的是,还要对封闭式阳台的结构技术、标准模型展开分析,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生产成本得到降低,打造出全新的建筑体系 。在装配式成套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防火要求、防水要求进行确认,综合考虑到地区环境温度等外界环境,确保这种封闭性阳台成套技术中的参数和具体装配,在落实过程中贴合建筑本身的需求。

  4. 总结

  综上,在建筑工程中预制装配式结构已经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术,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施工质量、施工效率还有待提高。加强对预制装配成套施工技术的分析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果,弱化传统装配式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预制装配式成套技术中,所有的构件和组装都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采用干式节点进行连接,极大地缓和传统施工方法存在的弊端,借助 BIM 技术等计算机技术解决了尺寸偏差等方面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4

  摘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对近年来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发展方向;研究成果

  引言

  传统建筑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存在建设周期长、耗能高、污染重、生产效率低和标准化程度低等多种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危机,亟需改变传统建筑原有的生产方式,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建筑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以标准化、工业化、集约化生产和现场装配化施工为特征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装配式建筑是以工厂化生产的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现场装配、拼接或结合部分现浇而成的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装配式建筑更加节能、高效、环保,而且其资源利用率高,部品质量易控制,现场装配施工周期短。在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理念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有着很大的竞争优势。

  1、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1.1国外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

  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Prefabricated Concrete,PC)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年了。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住房问题,以丹麦和瑞典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率先掀起了发展住宅工业化的高潮;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在欧洲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下,在70年代开始实施机械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

  目前,欧美国家在技术体系研究上已经取得较多的成果,归纳总结了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吊装定位和锚固措施提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建造的新模式;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经验,形成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专用体系和标准化的预制构件产品系列;并根据高度、体型、跨度等要求,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标准和应用指导手册,为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安全及进度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充分吸收欧美的成功经验,在借鉴其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整体性抗震和隔震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着重研究了装配式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连接性能,并提出了抗剪性能较好的干燥连接方法;装配式墙体关键部位连接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实验,进一步扩充了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技术研究理论的基础。日本在装配式建筑体系设计、生产及施工的标准规范完善,装配式建筑的预制率也比较高。俄罗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比较早,在苏联时期就有所发展,目前也已经形成多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并且在学校和医院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俄罗斯、丹麦等国家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密度分别为35%、50%和35%~40%,在土木工程结构中已经处于主导地位。

  1.2国内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并大力推行构件的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生产和现场装配化施工;在80年代初期,已经形成了装配式框架体系、南斯拉夫体系及装配式大板建筑体系等一系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同时,各种预制屋面板、预制屋面梁、预制墙体及预制空心板被广泛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对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受当时我国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落后、现场施工经验匮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质量低下(如:外墙防渗、保温性能差)、房屋结构单一、预制构件跨度小及承载能力低等因素的制约,加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施工管理体系等不完善,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致使装配式建筑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受到人们的抵触,因此,装配式建筑并未实现大规模建造和持续发展,并在以后的90年代逐渐被技术比较成熟的现浇混凝土体系所替代。随着建筑企业和社会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许多企业在政府的鼓励和号召下,由原来的持观望态度到现在的积极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建筑节能的发展,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对建筑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据相关数据资料统计,全国已经建立56个国家住宅产业基地及11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全国新建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已经超过1.4亿m2。3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针对性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一些地方更是针对装配式建筑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各地政府的积极扶持和激励的政策措施,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和平台。伴随装配式建筑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传统建筑业改造升级政策的引导,装配式建筑发展和应用的重新升温,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也掀起了新的热潮。概况及装配式剪力墙分布钢筋连接技术;利用实例对装配式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的合理高度和跨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装配式结构隔震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隔震节,并验证了应用于装配式隔震结构是可行的叫对装配式大板结构接缝的详细构造、接缝受力特点及接缝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建造成本、综合效益方面将装配式建筑与现浇结构建筑进行了详细对比,结果表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比现浇结构建筑成本高出约300元/m2,但是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要远远高于现浇结构建筑的综合效益从节能效益和碳排放方面对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在碳排放和垃圾排放上有一定的优势。此外,还有诸多专家从预制构件制作、构件运输及安装、现场装配等方面对装配式建筑进行了探讨。国内一些较大的建筑企业,如上海万科集团、黑龙江宇辉集团、远大住工集团等企业均设立专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并在开发的项目中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实践价值。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比综上所述,国外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已非常成熟和全面,并且其实践的应用性也比较强,各技术标准体系也已非常完善。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相关的行业标准及技术规程,主要有JGJ l一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ZJQ08一SGJB 013--2017《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标准》、DBll/T 1030--20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37/T 5053--2016《装配式结构独立钢支柱临时支撑系统应用技术规程》、GB 50666—20儿《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等。虽然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及颁布的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等已不少,但是存在使用的区域性;并且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经济、环境影响及综合效益层面,而对管理层面,特别是现场装配化施工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针对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施工管理的研究还亟需尽快完善,以丰富装配式建筑研究体系,更好地指导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

  2、结语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对装配式建筑研究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政府政策的促进下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理论体系,需要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同时尽快完善研究的空白区域,并针对在装配式建筑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推进策略,丰富装配式建筑研究体系。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5

  摘 要:概括了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了不同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特征和优势,提出了推动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思路。

  关键词:预制剪力墙;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灌浆套筒;搭接连接;等同现浇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是在工厂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制作预制混凝土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通过可靠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可控、绿色环保、节省劳动力等优点。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以来,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示范项目遍地开花,已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可分为全装配混凝土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一般用于低层或抗震设防要求较低的多层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连接,并在现场与后浇混凝土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其整体性能等同于现浇混凝土结构,适用范围广,是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还可以分为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体系。其中,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国内应用较多,占整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70%~80%。

  但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功能和物理力学性能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还跟不上社会需求及建筑技术发展的变化,现阶段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出现多种新型剪力墙结构体系,但尚缺少对此类体系的综合性研究。预制结构抗震的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研究不够。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为相关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1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

  1.1.1 政策环境

  自2016年以来,各省市纷纷出台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推广政策和目标,鼓励企业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南京国土部门出让的 10 幅地块有 6 幅标注特殊出让条件,“装配式建筑”首次强制写进该市的土地出让合同。同时,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显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已是必然趋势。相关政策的'推动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1.2 技术环境

  在标准、技术规范方面,为了积极配合国家政策方针的实施和快速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求, 相继出台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主要有:GB/T 40399—202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用预制部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JGJ 1—2014《装配 式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程 》 、JGJ 335—201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DB 11/T 1831—2021《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等。

  在设计和生产方面:设计端PKPM、Bee PC等国产装配式BIM设计软件的出现,实现了构件设计过程的可视化;PC构件智能生产线、生产线控制系统等应用实现了构件生产效率及质量的“双效”提升;灌浆套筒连接技术的发展为装配式建筑实现“等同现浇”提供了可能。

  1.1.3 产业链环境

  近几年,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48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328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908个省级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从业人员约300万人,装配式建筑其他上下游相关企业约1.35万家。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2.1 市场接受度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现浇建造成本依较高,在市场推广和接受度方面仍存在挑战。一些用户和开发商对新技术持保守态度,缺乏充分了解和信任。

  1.2.2 建筑设计和定制性

  传统建筑常常基于现场施工的需求进行设计,而装配式建筑提前在工厂预制,然后再运至现场组装。因此,如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少规格、多组合”地设计出便于生产、高效装配的集标准与个性为一体的建筑构件,仍然是一个挑战。

  1.2.3 施工质量与安全

  确保构件连接的牢固性是保证装配式建筑成功的关键。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人员主要是流动性大的农民工,缺乏专业的装配式技能知识,构件安装依靠技能水平、责任心等多因素影响,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 我国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分类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湿法连接预制装配剪力墙体系,包括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浆锚连接等不同连接方法的预制剪力墙结构,下文就国内主流装配式剪力墙体系进行介绍。

  2.1 灌浆套筒剪力墙体系

  灌浆套筒剪力墙体系通过在预制剪力墙底部预埋套筒,上部伸出钢筋,安装时下层墙板钢筋插入上层套筒内,在套筒缝隙中灌入高强灌浆料实现墙体的连接,其连接构造。该体系最初由日本传入我国,国内在原有基础上优化创新,颁布了多项标准引导其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的主流体系之一。

  灌浆套筒剪力墙体系虽然受力明确、连接合理,但安装精度要求高,在施工时需要将钢筋逐根插入套筒,难度较大,往往需要反复调整,安装难度大,易出现切筋现象,对安装人员的责任心要求较高。同时,套筒灌浆饱满度缺乏有效的检测办法,安全隐患大。

  2.2 预制双面叠合剪力墙体系

  预制双面叠合剪力墙由两侧两片混凝土板通过桁架筋连接成一体,现场安装后在空腔内插入连接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承担受力,其竖向连接节点见。2005年德国预制混凝土公司(西伟德公司)于合肥投建了国内第一条预制双面叠合剪力墙生产流水线,自此该体系慢慢进入我国市场,并逐步发展成熟。

  自预制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引入国内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等结合我国工程实际,针对其结构体系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证明了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与现浇结构基本一致。相较套筒灌浆体系,墙体质量减轻1/2,可减少50%安装时间,施工效率较高。

  2.3 纵肋叠合剪力墙体系

  纵肋叠合剪力墙体系是由北京住宅产业化集团研发的专利产品体系,核心是竖向构件采用纵肋空心墙板与传统水平构件通过钢筋连接、浇筑混凝土等可靠连接方式,实现一种“等同现浇”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可应用于公共建筑、住宅等。该体系的构件类型包括纵肋空心墙板和夹心保温纵肋空心墙板。该体系竖向钢筋搭接示意图。纵肋空心墙板是由两侧混凝土板及连接二者的纵肋组成的带有空腔的预制构件,空腔类型可根据建筑主体拆分类型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部位的功能要求;空腔内部采用水洗粗糙面工艺,可增强新旧混凝土结合密实度。墙板重量轻、尺寸大、吊装速度快,有利于提升施工效率。

  竖向钢筋在墙板空腔底部外露,并与下层墙板插入空腔的竖向钢筋搭接连接,在空腔后浇混凝土形成整体叠合墙体结构,避免了套筒灌浆连接的安全隐患,试验证明,纵肋叠合剪力墙体系抗震性能“等同现浇”。相关标准T/CECS 793—2020《纵肋叠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已于2021年5月1日起实施。该体系目前已经在河北承德金隅小区、北京通州区丁各庄公租房、顺义新城第18街区公租房等多个住宅项目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4 SPCS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SPCS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以下简称SPCS结构体系)是由三一筑工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发的专利产品,采用“空腔+搭接+现浇”核心思想,竖向构件采用空腔构件叠合剪力墙、叠合柱与水平构件进行可靠连接,共同组成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可应用于公共建筑、住宅及地下外墙、市政管廊等。SPCS构件是成型钢筋骨架与包裹钢筋骨架两侧或四周的混凝土膜壳组成的中间为空腔结构的预制构件,包括叠合剪力墙、叠合柱。SPCS构件重量约为普通构件的50%,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实现8 m长墙体的一次性生产,减少运输以及吊装安装工作及现场拼缝,提高施工效率。

  SPCS结构体系较灌浆套筒剪力墙体系的安装精度要求低、速度快。完成安装后在空腔内部浇筑混凝土即可形成完整、连续的整体结构。

  SPCS结构体系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证明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T/CECS 579—2019《装配整体式钢筋焊接网叠合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T/CECS 832—2021《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为该体系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昌平区创新基地安置房项目、三一北京制造中心食堂项目、金茂顺义北小营顺义国际社区项目等多个项目成功应用了该结构体系。

  2.5 EVE 装配式空心板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

  EVE装配式空心剪力墙结构体系(以下简称EVE结构体系)是珠峰科技公司研发的一款专利产品,该体系的竖向钢筋、水平分布钢筋均采用搭接连接,通过墙板空心孔后浇混凝土 共同构成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可应用于住宅、公共建筑中。EVE装配式空心剪力墙结构体系常见的构件包括预制非边缘空心墙板、“一”字形预制边缘空心墙板。其中,EVE预制非边缘空心墙板和“一”字形预制边缘空心墙板。L形、T形预制边缘构件空心墙板、预制混凝土梁模壳、预制空心窗下墙板,其主要特点竖向构件为标准化、模数化的小板构件,可实现脱订单式生产,设计时依据“少规格多组合”对建筑主体进行组合拼装,可为装配式建筑体系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EVE结构体系在2017年进行了结构抗震试验,抗震试验结果满足结构设计规程的规定和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要求,整体性能“等同现浇”。相关标准T/CECS 915—2021《装配式空心板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已正式实施。目前,该结构体系已在中海石景山首钢园项目、丰台长辛店限价房、亿本朝阳区安置房等多个项目成功应用。

  2.6 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是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该结构体系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了“非等同现浇构造”理论。主要包括EMC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结构、EMC全预制剪力墙结构、EMC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EMC预制空心叠合柱。本文重点阐述EMC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结构、EMC预制空心叠合柱两种。

  EMC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主要构件为预制空心墙板。其构造为预制墙板内部采用上下贯通的金属波纹管成孔,纵筋采用大直径钢筋在波纹管内贯穿,上下层机械连接,管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剪力墙。EMC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优势明显,构件加工模具标准化高、内部无需抽芯加工成本低、效率高;构件安装精度要求低,钢筋连接容错率高,管道混凝土易振捣密实,质量可控。

  EMC预制空心叠合柱内部采用上下贯通的金属波纹管成孔,纵筋无外伸。连接时,在金属波纹管布置少数大直径贯通钢筋,上下层钢筋采用机械连接,通过“非等同现浇构造”实现“等同现浇性能”,有效解决了行业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处钢筋碰撞的问题,降低安装难度,提升施工效率;空孔减轻构件重量,降低吊重。

  EMC系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完成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边缘构件轴压性能试验30余项,通过行业内知名专家评审论证,相关标准T/CECS 1336—2023《装配式叠合混凝士结构技术规程》将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目前,该体系已在金地通州区宋庄镇项目、青云店安置房项目、中建玖合府项目等项目成功应用。

  3 国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发展思路

  3.1 完善技术体系标准

  考虑目前国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虽百花齐放,发展迅速,但地域性特点较强。大多数技术体系仍以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为技术支撑依据,国标、行标依然以套筒灌浆和双面叠合剪力墙为主,建议在全国、全行业范围内落实相关技术体系标准统一进行建设,以指导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发展。

  3.2 推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充分协调装配式专业与建筑、结构、水、暖、电专业的关联性,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考虑装配式的标准化设计及模块化设计,优化现阶段装配式订单式生产、构件种类多、建造成本高等问题。

  3.3 产品集成化施工

  推动预制构件集成化施工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广保温装饰三明治外墙板、电气管道集成化施工、模块化建筑、集成建筑的探索及应用,实现装配式建造的低碳与高效。

  4 结束语

  近年来,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基于全面视角,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技术体系的特征和优势,旨在促使行业激发更多的研究点和创新点,共同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6

  1、概述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成本较低,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缩短了施工工期; 产品质量更好地得到保障,流程化生产使生产过程更容易得到控制,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幅度降低了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各种材料利用率显著提高,使得产生的废料、废水等得到更加有效地控制,一部分结构构件甚至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

  2、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自身存在的问题

  2. 1 技术支撑力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在专业性极强的关键技术岗位有断层或存在衔接不上的危机,导致不能满足扩大产能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 1) 从初期设计上讲,新型的预制构件大多需要进行深化设计,而现有的设计院通常不考虑深化设计,或者没有能力做深化设计,而传统的预制构件厂普遍不具备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能力,缺乏成熟稳定的模块化构件。

  ( 2) 生产过程中的装备资源有待改进,目前尚没有非常成熟的系列化通用模块,在摸索和试验阶段; 模具和配件有待改进,制造模具的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配套情况不一,难以生产高质量的磨具和配件,生产精度和生产效率低下。

  ( 3) 缺乏标准化通用化的预制构件,构件品种规格单一、建筑与结构功能脱节,通用性和互换性不强,系列化开发、规模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产品生产体系尚未形成。

  ( 4) 配套产品供应不足,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生产、运输、安放预制制构件需要很多配套材料,如吊装配件、预埋件、钢筋套筒、保温连接件、灌浆料、密封胶等。

  2. 2 市场化、商业化发展的条件不成熟

  ( 1) 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暂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目前在整个运行机制上讲,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监督单位、构件生产企业处于条块分割状态,责任界面不清晰。

  ( 2) 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动力受阻。装配整体式住宅市场规模发展不足,项目处于零星运作状态,致使单位产品成本较高,使市场无法拓展,先进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

  ( 3) 商业模式还不稳定,产业升级存在困难。一些有一定规模的相关企业虽也准备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上加大投入,但缺乏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工程支持。

  ( 4) 产业链协调不够,产业链上下步调不一致。预制构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融合度较低,存在严重的产业链脱节现象。

  2. 3 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装配整体式建筑对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要求高,这对相关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悉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工作,适应施工总承包体质下的项目管理模式,才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市场要求。

  监理、监督措施未成体系、落实度不高。装配式采用预制构件,要求监理单位采取的驻厂监造、巡回监控的方式,监理的一部分业务从施工现场转到工厂,增加了任务,而目前无相应的`技术及经费保障,都很难落实,总体监督检查困难,短时期内监督人员很难适应。

  3、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3. 1 市场方向的正确引导 - 政府建设

  ( 1) 传统的市场观念会促使很多使用者认为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相关的宣传和引导,使公众在内心能够接受这样的新型住宅。

  ( 2) 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以企业自身的标准体系作为全行业的通用标准,不具备广泛普及性,应该由政府引导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标准。

  ( 3) 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角度出发,应该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和财税优惠。

  3. 2 预制构件生产优势 - 施工生产

  ( 1) 缩短工期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在预制外墙板时就预留了墙面安装外窗用时要用的木砖,当主体结构封顶后便可以立即实现外围封闭; 在预制外墙和预制飘窗时候就同时预制完成了保温层及装饰层; 且预留了很多后期使用的孔洞,减少了装饰工程施工中的开洞、安装埋件、墙体开槽等。

  ( 2) 降低工程造价

  由于预制构件都是由生产厂家集中预制,再运到项目工程现场,所以不管是预制件的生产还是施工工地现场的安装都是流水式可复制的劳动过程,工人很容易施工,熟练程度高,从而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造价。

  ( 3) 工程质量提高

  由于集中预制,统一生产装配、精度更高。预制的结构件中对混凝土配合比、砂石料冲洗、砂石料的配和比、钢筋数量因素都能更好的控制。单个结构构件的模板、钢筋及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工艺都比传统施工技术的现场浇筑施工方便,所以可使单个构件的质量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工程质量的目的。

  3. 3 项目管理一体化 - 工程管理监督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使得整个施工生产变成了一种相对的管理要求较高的生产模式,对设计、生产、施工提出了一体化要求,同时对工程管理、监督也提出了一体化的要求。这就对工程管理监督单位的能力有了更高的挑战。

  对于整个生产过程而言,要求管理监督部门对规划设计阶段、构件生产制造阶段、营造施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都有完备的管理体系、相应生产阶段的管理方案以及在过程中相对统一的控制规范和标准。

  3. 4 项目核心技术的升级 - 科研创新

  建立新型装配式建筑生产管理一体化体系,必须以核心技术的升级 -科研创新为依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根据多层民用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和装配施工的工艺要求,按照力学分析原理正确合理地划分结构构件的组合形式,通过力学计算提出系统的设计模型;

  ( 2) 根据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出新型连接结点的形式和具体构造,注重新材料的研究;

  ( 3) 与建筑设备、装修等专业配合,研究总体纳入该工业化体系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难点;

  ( 4) 研究建立工业化生产的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等。

  4、结语

  我国对建筑工业化及新型预制装配式结构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它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和充分,以下几方面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从标准、设计源头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及模数化问题,这是工业化生产的必然条件,这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研究单位从产业化的战略布局方面,去制定标准推行专业化、工业化生产。

  (2)尽快编制和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及检测标准,确定配套的设计方法、制作工艺、施工指南及验收标准,以促进技术成熟及推广。

  (3)有关高校、企业应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相关技术,做到资源共享,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提高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品质的同时,研发装饰、保温一体化的制作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间的连接技术应在保证结构安全性、整体性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连接构造,降低施工中不确定性,做到标准统一,可互换互用。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7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逐步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构完整性进一步增强。加强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工业化中装配式建筑模式是一种新型建筑思维理念,采用装配式代替传统的完成式建筑模式,提高了建筑材料的应用灵活性,是低碳生活理念在社会发展中融合的重要体现。

  1 装配式建筑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应用理念,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将传统建筑生产中将生产中生产成型的结构设计成多个可组装部分,从而降低了建筑设备应用中的运输成本,能够实现工业建筑材料应用的多样化发展,不仅大大节约了工业生产中的资金投入,同时灵活的工业建筑材料应用,也可以实现建筑施工材料应用的二次应用,是低碳理念金额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建筑中应用重要体现。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工业化建筑中应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发展,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在工业建筑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作为一种工业发展新动力,推进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 工业建筑中应用装配式建筑能够大大降低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实现工业建筑中建筑材料的二次应用等等; 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程度中创新应用因素性较低,装配式建筑在建筑中应用的长远发展性较低,对我国工业未来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工业化建筑中应用与发展依据任重而道远。

  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结构逐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城镇建设在我国社会建设中主要实现“三个要”的发展目标,即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新格局,实施城镇建设从根本上实施变革; 第二,有序推进劳动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数量,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完善城镇化整体发展趋势; 第三,实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升级中,促使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稳定下农民的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装配式建筑理念是应用灵活多样的建筑方式,实施工业建筑,其坚持灵活的工业建筑理念与社会城镇化建设实现灵活应用农村资源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理念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

  ( 1) 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装配式建筑理念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应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装配式是将传统的工业建筑应用材料的整体运输拆分成多个子部分进行划分同样,装配式理念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应用,同样也可以将城镇化建设划分成多个子部分,首先,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农民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养,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思想引导,为城镇化理念的实施提供思想引导,深入对我党实施新农村相关政策的深入解读。例如: 我国某市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对农村中农业种植方式,新型种植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式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同时,当地村干部积极组织群众学习我党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政策和理念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作用,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思想指导。

  ( 2) 完善城镇住房结构体系。城镇化建设中应用装配式建筑理念,也体现在注重应用城镇化中住房建设中数量分配和质量保障的科学性划分。一方面,城镇化中农民实施住房回迁建设,将装配式灵活分配的结构规划体系进行城镇化中住房划分,实现住房建筑与城镇化建设中回迁住户在住房应用数量上的控制,避免出现城镇化建设中住房拥挤或者住房建设大量闲置的情况出现,完善城镇化建设中住房分配结构体系的合理性规划; 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实施装配式住房建筑时,也可以直接采用装配式建筑建筑施工规划,对施工中应用的建筑材料购买以装配式作为主要的建筑施工材料,保障施工质量,实现城镇化建设中住房施工材料的灵活性应用。例如: 我国谋地区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当地政府为了实现城镇化建设住房施工实现低碳化建设,将工业化中装配式建筑理念融合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实施城镇中回迁楼按人口数量实施住房划分,并对施工中施工材料坚持装配式优先选择的理念,实现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住房建筑分配合理化。

  ( 3) 促进城镇经济转型发展。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城镇化中经济发展整体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实现城镇化建设中经济稳定增长,一方面,稳定农民经济收益,可以应用新型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新型种植技术手段,强化城镇化建设建设中农村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和层次性种植发展; 另一方面,应用农村广阔的地域环境实施工业生产开发,稳定农民的工作稳定性,提高农村人口结构的稳定性,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人才保障,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 4)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结构。装配式建筑理念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也体现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基础性设施建设中,应用装配式灵活多元化的结构发展体系,逐步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卫生、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结构体系逐步健全,例如: 做好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性难题,为我国农村农民的生活提供可靠地完善式服务结构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此外,实现低碳理念的融入在我国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融合也是工业化建筑中装配式结构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注重城镇化建设与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之间相互吻合,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自然发展规律之间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绿色性、可持续性发展。

  3 结论

  装配式建筑是低碳理念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融合的重要体现,这种建筑思维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灵活的建设思想理念,即将城镇化建设看做一个可以划分的整体,并将这个分成多部分进行建设,同步实施的灵活性建设方式,提高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率,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 18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许多优势,如提高建造效率、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等。本文将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全面的综述,从其发展历程、优势、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装配式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工业化革命的浪潮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变革,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装配式建筑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传统建筑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装配式建筑才重新得到重视。

  三、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提高建造效率: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组装,这大大减少了传统建筑方式中的湿作业和繁琐的施工流程,从而提高了建造效率。

  节约资源:由于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可以精确计算所需的材料,避免浪费。同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也减少了水、木材等资源的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传统建筑方式中,大量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装配式建筑的材料生产和施工过程更加环保,降低了环境污染。

  提高建筑质量:由于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可以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

  改善居住体验: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产生的噪音和灰尘少,可以大大缩短施工时间,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同时,由于其优良的保温、隔音性能,也能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

  四、装配式建筑的挑战

  虽然装配式建筑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其在市场上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成本问题: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预制构件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资和生产设备。此外,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规模较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技术难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同时预制构件的连接和固定等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产业链不成熟:目前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尚不成熟,缺乏完善的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的配套服务。这使得装配式建筑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困难。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装配式建筑的政策,但力度还不够大,政策体系也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要推动其广泛应用,还需要解决成本、技术、产业链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完善,相信装配式建筑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综述的格式12-20

化学综述论文12-22

综述性论文提纲写法03-23

综述论文写作步骤与方法02-23

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写作06-02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精选6篇)08-10

医学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要求08-01

舞蹈论文文献综述(通用7篇)04-01

护理论文综述参考文献(精选11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