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时间:2023-04-03 15:54:56 洪熔 护理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浅谈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1

  1.简介

  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这些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习惯上将这些内容称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心理学家用以解释人类行为差异的核心概念。反映了个性的独特性、个别性。价值观是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基本信念,是一个人对特定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偏好或评断标准,进而引导个体行为,满足个体需求。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或行为。职业价值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态度和动机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医院工作越来越趋向专门化,对护理职业岗位上的人员素质要求,特别是人格特征的要求也越来越不相同。护理专业的本质是关怀,进行护理人文关怀的关键是护理人员能正确理解职业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对护理行为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护士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是对价值观理论体系的界定,而较少涉及到职业价值观与护士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本文旨在研究临床护士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相关性,人格特征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为帮助护士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格,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一定依据,使护理工作的“人-岗匹配”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讨论

  2.1 临床护士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护士职业价值观是护理实践的基础,被定义为行为准则,即是被护士群体所公认的行为准则,并为评价影响行为的信念和态度提供了框架。护士职业行为准则涉及3个领域:病人的权利、护理人员对病人的责任及对专业和社会的责任。在这些价值观的指导下,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安全、人道的、符合伦理要求的健康照顾行为,履行与高质量的护理要求相一致的护理职责。根据本研究表1可知,在护士职业价值观各方面中认同度最高的是尊重信,第二是知识,第三是安全。同时在研究中也发现护理人员能合理支配自己的感情,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在护理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知识”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度,说明21世纪的护士不再是简单地根据医嘱做事,而应具有全面的医学知识、人文知识、心理学知识,能综合地分析患者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和医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共同协作帮助患者恢复和保持健康。

  2.2 临床护士职业价值观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人格特征是个体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过程,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

  a.护士人格特征中的传统型、社会型、现实型和探索型与她们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有关。传统型占护士人格特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型的护士表现为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指挥和领导,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能知己知彼顾全大体,为人处事能言行一致,能合理支配自己的感情,能保持自尊并尊重他人,也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护理人员的对象是人,因此应该工作踏实,严格要求自己。

  b.社会型表现为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由表2可知社会型与护士职业价值观的诸多方面呈正相关。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是以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细致的照护,为他人服务为核心,在工作中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处理各种问题,注重与他人的协作工作,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增加了护理的职业安全性。

  c.现实型表现为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因此此型在护士人格中占较重要部分。

  d.探索型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探索型的护士在工作中容易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创新,使护理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在护士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过程中应重视培养护士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慎独的精神,对患者提供始终如一的护理,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投入护理工作,逐渐培养护士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3.结语

  本研究表明,传统型占护士形成良好职业价值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型、现实型和探索型人格特征也与形成良好职业价值观有关。职业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内化需要教育和医疗服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只有把职业价值观和护理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体现模范的、高级的护理服务。部门管理者应经常组织部门活动,以加强专业成员对职业价值的整体认识,并就一些问题如何做出选择与判断进行讨论,通过清晰的认识体系鼓励员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潜力做出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机构,为了它的生存和发展,在发展成员的职业价值观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浅谈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2

  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各大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的抗压能力来适应护理模式转变及医疗机制改革下的种种问题。目前国内外医疗机构普遍面临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士离职率高而工作满意度低等问题。基于该背景,研究者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探索出一个能够对外界做出应激的概念,职业心理素质可以被用来进行该领域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职业的心理素质相关文献,对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现状,其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力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护士职业团队总体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及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及启示。

  1.概念及历史演变

  1.1概念: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受护理人员职业角色化环境影响,逐渐形成适应护理职业的比较稳定的、衍生的、效能的综合心理品质。即护士角色人格。

  1.2 护士角色人格形象的历史演变:

  由历史形象演变为近代形象再演变为现代形象,历史形象包括:母亲形象、宗教形象和仆人形象;近代形象包括:品德高尚、具备知识的专门人才、健康使者;现代形象包括:专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等。

  2.我国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现状

  某些高校早期培养的护理本科生,已基本脱离护士职业,这明显违背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的初衷。对本科毕业的护士改行、“跳槽”者多见,一度使我国部分地区的高等护理教育陷入“含辛茹苦育才女,只为他人做嫁衣”的被动局面。即使中等教育培养的护士,其职业态度也在时代的变革下受到严重影响。如部分护士缺乏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心理准备,出现轻率离职,改行现象,几经周折再重新返岗,不仅造成医疗单位的人才质量下降,也严重损害其职业生涯与切身利益;少数护士再抱怨中工作,怨天尤人。尽管20多年来较之过去数十年,护士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社会地位等均显著提高,现代化医疗设施及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使一线护士的体力劳动大大下降,而部分护士的职业态度却未得到显著提什,令许多护理教育、管理工作者深感困扰。护士终究是一类专門人才,属于终身职业,其培养有一定周期,从业个体有个积累经验、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护士队伍的年轻化也对护士队伍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顺利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但由于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职业心理素质发展,不仅会导致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引起护患关系紧张,而且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倦怠及离职等消极情绪,影响护理队伍稳定。

  目前,护士流失已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我国护士离职意愿比例高达81.3%。护士心理素质量表开发后并未得到推广使用,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呈现中等偏低水平。

  3.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研究现状

  3.1 研究成果

  不少研究者从护士的性格类型和人格特质方面对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作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刘大川应用问卷调查法得出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包括:目标明确,遇到困难善于积极设法解决问题;乐观自信;自我意识清晰、成熟;正确认识自我;乐群融洽;善于

  沟通和协同工作;处变不惊;认知他人;善独立解决困难或复杂问题;具有评判精神及创新意识等方面。

  吕文艳等的研究表明,黏液质气质和乐观倾向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对工作方面的压力有较强承受能力。而抑郁质气质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对管理及工作方面的压力承受能力较弱。

  该研究领域权威学者刘晓虹用Y一G性格测验调查,并对结果从量表水平、因素水平和类型水平3个方面加以分析,该研究结论显示,优秀护士与一般护士之间所显现出显著差异的人格特质,对于护士角色人格的构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综上所述:结合众多研究者的结论得出,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护士这个职业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素质?这就体现出护士心理素质研究中的不足。

  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3.2.1 研究理论尚不成熟。由于护理学和心理学都是新兴的学科,护士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心理特质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人们都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自然也就不会有一致的或公认的研究结论。

  3.2.2 研究的内容较为零乱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2.2.1 从研究内容来看,护士的职业特点并不突出。纵观以往对比护士心理素质的研究,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护士心理素质的研究几乎涉及到人的心理的方方面面,但对护士这个特殊的职业,特殊性当然要对应具备特殊的心理素质,近年来护士的专业性显著提高,

  不同的专业要求的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程度也是有区别的,但对护士自身职业特点的研究却比较少。以对护士的性格研究为例,我们发现,对护士性格的要求涉及到几百个词汇,但真正能体现护士职业特点的描述却并不多见,有许多要求是不同职业中都应具备的要求。

  3.2.2.2 研究的结论理想化。让大家觉得护士的职业形象是完美的女神形象,甚至不能有人的喜怒衰乐。如果把所有对护士心理素质研究的结论汇怎在一起,我们便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同的研究对护士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要求。更多的则是对护士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还有一些要求则超出了护士的职业要求范围。我们并不反对护士应该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但是,要求护士达到这样的水平,未勉太不现实了。

  4.护士角色人格的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健康事业对护士职业的社会需求不断提高,优化护士角色人格、更充分地发挥护士职业的社会职能被赋以更高的标准。剖析护士角色人格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优化护士角色人格的前提。护士角色人格的影响因素,包括来自社会方面、职业范畴、个体自身的因素。

  4.1 社会文化因素

  至今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以传统观念看待护士职业,以为护士工作只是“很简单地打针、发药”。但大众却不了解护士个体间有年龄、资历、受教育层次等较大差异,而护士个体却深刻地了解个体职业随时代发展其社会职能日益提高,对职业发展的目标有其理想和憧憬,更渴望社会的认可,十分反感社会和他人对护士职业的误解或低估。可使护士个体对其职业的前景产生困惑和动摇,以致影响其职业角色人格发展。护士个体的职业角色行为,无疑与社会公众对护士的群体期望值存在一定距离。但有人常不自觉地以对護士的群体期望值衡量护士个体的职业角色行为,无形中对护士个体提出较高的要求,使某些护士个体面对社会群体过高的期望值感受到较大压力或无可奈何,继而产生一些角色不适应行为。由此可知,不仅社会低期值可影响护士角色人格的发展;过高的社会期望值,也可对护士角色人格构成干扰。

  4.2 职业教育因素

  职业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其重要地位随时代发展、社会分工而确立。评价某类职业教育成功与否,不仅看其能否培养大批从事该职业的专门人才,更要看其培养的专门人才能否都专心“侍奉”所从事职业,乐于为所属专业热诚奉献。若无后一条标准,职业教育便毫无意义可言。职业者不能珍视本职工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连择跳槽,年纪轻轻,怕吃苦选择调离一线工作岗位,去行政后勤养老岗位。职业教育的灵魂,是职业态度的教育,而职业态度的教育,则是影响护士角色人格的核心。因此,护士的职业教育必须以端正职业态度为其切入点,兼顾国情和时代发展,努力探索新时期开展职业态度教育的新思路,使从事护理事业者珍视职业机缘,为优化护士角色人格乃至提高护士人才队伍的敬业态度。

  4.3 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因素

  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护士个体的人生价值观,是其角色人格发展的前提。护士个体在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便会相应产生明确的职业态度,并借以指导其角色行为,努力适应护士职业角色人格的需要;反之,若个体无法认同护士职业的社会价值,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职业态度,以致其角色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不适宜行为,最终难以胜任职业角色。

  4.4 自我调控因素

  英国护理时代杂志曾刊出这样的报道,在调查的1800名护理人员中,60%的人感到头痛,62%的人有睡眠障碍,31%的人性冷淡或丧失性欲,82%的人有疲惫感,67%的人心情不好,29%的人容易被激怒,42%的人交往困难。在我国不断有文章发表,针对不同护理人员群体的身心健康进行分析,个人家庭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心理问题日渐突出。随着职业范围的扩展,责任增加,主述身心疲劳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多。近年来山西调查显示:护士人群45.9%有抑郁情绪,广东报道98.8%的人有焦虑情绪。

  我国护士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自我调控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自我调控因素指护士个体对其职业角色行为能否成功地实现自我调控,也对其角色人格形成具有反馈性影响。调控能力包括:抗压能力,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从积极的角度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担任护士多重角色的能力。当无法实现其中的调控能力时就会出现与职业角色的不协调行为时,则自认难以按照职业角色目标去发展,而寄希望于变动职业以避开挫折,却更应该选择完善个人角色人格训练去挑战各种挫折。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对其影响因素尚存在争议。结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人的趋势,我们应该有时代紧迫感,必须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加强就业竟争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

  5.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

  5.1护士仪态的训练有助于促进心理素质优化,不仅可以培养职业韧性,形成标准化服务及习惯的养成,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要求还可以改善医护关系和促进医护患关系相处融洽。

  5.2 护士培训应侧重培养护士的应变能力,护士要重视护士情商的培养,根据环境控制情绪表现的能力,成熟的、理智的自我意识,能与各种人群进行良好沟通交往的能力,以及环境的适应能力。

  5.3 在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方面,有研究指出设立《护士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讲座可帮助护士克服不良情绪困扰、矫正异常心理;另外,护士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如拓展训练、极限训练、操作比赛、应急演练等,有利于提高护士心理承受压力能力,提高护理团队的稳定性。

  5.4 重视医院人文文化的建设,可以提升护士形象,广泛宣传把护士推向社会,使社会正确看待医院和医护人员,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使社会的群体期望值与职业个体行为差距缩小,相适应良性发展。

  6.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

  6.1 优化职业心理素质利于提高护士预判和防范护理分险以及差错事故的能力]。

  6.2 利于提高职业价值感和归属感,促进职业规划高度的提升,从而降低离职率。

  6.3 作为护理人员本身要不断学会调整自己,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的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科学的自我平衡和完善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进入一个健康良性的循环,从而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护士团体的整体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

  6.4 优化职业心理素质可以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全面落实责任制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

  6.5 为科学的职业心理选拔提供依据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莱的“性格一职业匹配”理论。刘晓虹提出了一个护士职业“人一岗匹配”的假说,研究表明,在护士群体中,基本匹配和完全匹配的约90%,少许匹配和完全不匹配的约占10%。此结论对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给予了支撑,为护士的职业心理选拔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显示选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指导性。如在分配或调整人才岗位,尤其是选拔ICU、急诊室、手术室、外科、传染科等专职型人才和、护士长、护理部助理、护理部主任等管理型人才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护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到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也影响到了护理团队的稳定性。作为护士自身应注重角色人格的训练,把提升职业心理素质作为职业规划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努力解决影响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因素,国内目前对于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甚少,依据护士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化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出若干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更利于调动护士人才的职业适应潜能,提高护士人才队伍职业心理素质的总体水平。职业心理素质是现代护士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教育和管理上更有效地提高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而非理想化一直是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长期致力研究的课题。

【浅谈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相关文章:

浅谈中国国内护生的人格特征研究进展10-07

浅谈护士基础护理水平交流提纲10-13

浅谈外科男护士护理工作中的优势09-28

社区医院护理成本核算对护理质量影响论文07-12

浅谈绩效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的作用的论文10-03

浅谈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08-10

有关护士医院护理论文07-13

浅谈连续性排班模式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08-08

浅谈人格缺陷应对管理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