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美育教学(一)

时间:2023-03-08 05:57:36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美育教学(一)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化学美育教学,是我国教育战线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挖掘化学之美,开展化学美育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化学教学与诗、汉字、谜语及实验之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美育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美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线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即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具有正确感受、理解、鉴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尤其应具备一定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能按照美的法则去创造新的生活,新的社会。美,也是人们心灵的共鸣,是人们情感意识的升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是人应必备的基本素质。时代呼唤素质教育,时代呼唤美育。
 化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的科学,是一个充满美感的和谐体。化学领域中百花竞放、硕果累累,是化学家锲而不舍地追求与探索的结果;是化学世界的美与化学家的精神美的生动显现。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而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对美更多了一份渴望。应试教育迫使学生以枯燥的方式忙于记忆各种符号、公式、定理,奋战于题山题海中,他们只能感到疲惫、感到困惑,无暇去感悟化学中的美、生活中的美。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只把它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枯燥无味的任务,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仅限于知识的积累,失去了化学教育的本意。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把美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教学的点滴之中。肩负历史使命的新一代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化学之美,带领学生进入五彩斑斓的化学殿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去领略化学之美,从而去创造化学之美。这更要求教师要以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教育艺术,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一个新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以轻松自然的学习状态去学习知识,领悟化学之美,探索世界的新奇与奥妙,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下面我把从教几年积累下来的有关化学美育教学的点点滴滴整理出来,请同仁赐教。
一、化学教学与诗的结合
 科学是严谨的, 诗是浪漫的, 这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学术史上, 来这条鸿沟探险的人历来少见。然而在这方面, 前人却留下过毫不犹豫的断言, 如爱因斯坦就曾指出“ 科学的思维中, 永远存在着诗的因素。”化学教学要想摆脱语言的枯燥乏味, 就应该把诗歌引入课堂, 把一堂化学课变成一席生动活泼的诗话, 让学生“ 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气” , 达到“ 神与物游”的精神状态。化学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应是化学教学艺术化所追求的一种高等境界。古往今来, 人们对化学反应、化学现象的悉心观察与审美描述, 产生了无数美好的诗篇, 且不乏文学史中的上乘之作, 为化学教学与诗的结合提供了可能。而且体现在诗中的化学已经人文化, 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中, 其中的精品更是千古传唱,妇孺皆知, 把这些诗结合到化学教学中, 无论是对化学内容的记忆、理解, 还是应用指导, 都将大有裨益。
(一)用诗歌导入新课
 在学习现行教材《化学2》专题4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的时候,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想在聆听并情不自禁的参与这些耳熟能详、古今称颂的诗歌前面,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美的诗境下,我们的学生能不为之动容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能不对乙醇这一“杯中物”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探究的欲望吗?
 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专题5第一单元《葡糖糖》的时候,可以引用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的诗歌: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做绿叶的事业吧,它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并追问学生,为什么诗人泰戈尔要做绿叶的事业,能否从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呢?从而自然的引出光合作用原理,得到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角——葡萄糖,并为下面葡萄糖的探究做好优美的铺垫。
(二)用诗歌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一般会感觉知识比较零乱,没有规律可循,特别是初次接触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高一学生,此时也可从诗歌的宝库中汲取养料。例如在学习《化学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给学生介绍铁的氧化物Fe2O3的性质时,为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有效性,可做如下介绍:我国古代大量使用土状赤铁矿作染料, 名赭石(Fe2O3)。杜牧《长安杂题长句》有“觚棱金碧照山高,万国圭璋捧赭袍。”这里圭璋是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玉器, 借指群臣。赭袍即由Fe2O3染制的红袍, 指帝王之衣。这又是一首杜牧咏骊山皇家威严奢华的诗篇, 巍峨的山峦, 金碧的宫殿, 群臣簇拥出身着赭石染制的红袍的帝王唐玄宗。如此一来,学生有了感兴趣的事例和鲜明的情景,对理解Fe2O3的物理性质一定比老师简单的说教更具魅力,更有震撼之感,并且为此所带来的美感深叹化学之美。  
 再如在给学生讲解生石灰(CaO)的制备与应用时,也可引用诗歌增加化学教学的艺术性。如引用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咏石灰》;“千锤百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以拟人的写法, 既反映出了于谦正直刚烈的性格追求, 又把石灰的整个生产过程维妙维肖地描述出来, 可以说是化学教学艺术化、人文化的珍品。
 石灰(CaO)的应用颇广, 饶有情趣的是古代酿酒中普遍采用石灰作净水剂。酿酒初成, 下石灰以澄清, 称为灰酒。李贺《奉和二兄罢使归延州》就有 “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 陆龟蒙《和袭美初冬偶作》也有“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 这里是利用石灰(CaO)溶于水后作用生成氢氧化钙(Ca(OH)2)作净水剂。在这里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石灰作净水剂的知识, 还在于它带给学生以浓浓的情感美和人文色彩。
二、化学教育与汉字的结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更是历经千年,这使得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了深厚的含义。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出化学概念、化学术语等字词背后的意义,在体会汉字所带来的魅力、感受汉字之美的同时,更好的理解化学、记忆化学知识岂不美哉?
(一)用汉字导入新课
 在学习《化学2》专题4第三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酸》的时候,可用“醋”字的由来导入新课。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即今山西省运城,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储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于是,通过“醋”字的由来, 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为下面的讲授新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汉字的演变之美跃然眼前,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用汉字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
 在众多的化学物质中,很多物质的性质可以从它的中文名称直接获取信息。例如在学习《化学1》专题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我们可以从“氯”、“溴”、“碘”的汉字进行分析。首先从氯、溴、碘的偏旁可以很好的理解它们的状态、密度以及熔沸点的递变性;再者在介绍三者的具体性质时,继续在汉字上寻求答案。氯(Cl):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黄绿色”,我国翻译家最初根据原意把它译成“绿气”,后来才将二字合为一个字“氯”;溴(Br):来自希腊文brōmos,有恶臭之意,因为溴具有刺激性臭味;碘:来自希腊文紫色一词,即有“紫色”之意。这样,氯、溴、碘的物理性质便在方块字的美丽指引下翩然而至。
(三)用汉字理解化学概念
 在学习《化学2》专题1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时候,学生首次接触化学概念——化学键。一下子要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化学概念,会令学生感觉非常的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其实学习“化学键”的根本在于明白“键”的含义,故可以在“键”字上下功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查到“键”的多种意思。⑴指使轴与齿轮、皮带轮等连接并固定在一起的零件;⑵也指插在门上,用以关锁门户的金属棍子;⑶在物理学上开关又称“电键”。以上均说明“键”有连接之意。此时再引入“化学键”的概念,相信学生在品位韵味十足的汉字之后,能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奥秘,并愉悦的进行学习。
三、化学教育与谜语的结合
 谜语也有其特有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在学习化学知识时,亦可选取一二为化学课堂增加美感。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 可先让学生来猜一个谜语“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 圆月能助燃。”在学生思考作答的过程中,既揭开“碳”和“氧” 的美丽面纱,又深切感受到碳和氧的性质及其用途。又如在复习化学仪器使用时,也可以打一些谜语, 先让学生猜测,从而给毫不起眼的实验仪器注入生命,让它们鲜活起来、美丽起来。例如试管刷的谜面:虽然你外表丑陋, 但你却能洗去别人内心的肮脏;胶头滴管:虽然每次给予的不多, 但如果别人需要, 同样会倾其所有;量筒:用你细致体贴的心, 去感受别人的点点滴滴……如此一来,在谜语生动优美的文字之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其复习的效果能不比传统的方法有效吗?
四、化学教育与实验之美的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中美的素材,展示化学实验之美,让学生欣赏化学实验之美,体验化学实验之美,进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实验现象之美
 在学习《化学1》专题4第二单元介绍NH3的性质时,教材设计了NH3的喷泉实验和遇浓盐酸冒白烟的实验。这时,如果能将前面学习过的HCl的性质联系起来,设计一个联合喷泉、冒烟的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NH3及HCl性质的理解。该实验装置如图1所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美育教学(一)

示。           图1                                          图2
 实验装置将集满HCl和NH3的两只烧瓶按图1所示连接,滴管内预先吸满水,实验开始时,关闭止水夹,先由滴管向烧瓶内注入少量水,此时,由于B烧瓶内产生负压,造成A瓶内HCl喷入B烧瓶,并形成大量白烟,后立即打开止水夹,此时,见A瓶内产生红色喷泉,B瓶内产生蓝色喷泉,红色喷泉、蓝色喷泉同时进行, 五彩斑斓,颇为壮观,收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又如,我们在做《化学1》第100页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时,联系前面学习的二氧化氮的性质,对实验进行如图2的改进。装置中将铜与浓硝酸反应、二氧化氮溶于水的性质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密闭系统,将教材中的铜片改成了可上下移动的铜丝,使得反应可以随开随停,且产生美丽的红色喷泉,在感官上给学生震慑之感,更为学生的学习增添色彩。
(二)实验装置之美
 化学仪器晶莹剔透,功能各异,使人赏心悦目,而各种仪器的完美组合,给人以流畅、振奋的美感。例如以上两个实验的装置。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生活中学习化学,感知生活处处有化学。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只要课程的需要都可以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如在学习《化学2》专题2第三单元《原电池》知识时,可在讲台上摆上柑橘、西红柿、苹果等水果,把水果制成电池。看着各种漂亮的水果电池,相信学生也会为之动容。
 总之,化学学科中蕴涵着许多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张永忠.化学教学与诗的结合[J].石油教育.1994,(5):72-74
[2]赵建新.演示实验的创新原则[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4):12-13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美育教学(一)】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1

生态美育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论文05-11

新课程化学相异构想转变策略探微(一)05-13

普通话推广背景下的方言保护论文04-21

不同音乐背景下幼儿体操质量的性别差异06-11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外文化在城市广告中的研究05-21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论文(精选8篇)05-23

信息化背景下动画电影的美学内涵及文化特色论文06-27

试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08-24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