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论文

时间:2020-10-11 15:55:43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

  [摘要] 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成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本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了进出口贸易是如何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并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路径。最后,提出了抑制国民经济通货膨胀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对策

  引   言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贸易额增长最快的国家。从2004年起至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升高,由1.15万亿美元分别增至1.42万亿美元,2万亿美元,2.17万亿美元,到2008年跃至2.6万亿美元。如今,中国的贸易增速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实体。入世带来的进出口壁垒的大幅降低使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贸易大国,现在,中国已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里贸易壁垒最低的一个。据统计,入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13%。然而近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不断攀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对外经济处于良好态势,虽经历了经济危机时期的低谷,但增长态势不曾减弱,引发了对于国际贸易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为国内经济的快速成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文章从目前进出口贸易和通货膨胀的现状出发,通过贸易差额与价格传递两个方面来分析开放经济下通货膨胀的风险,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一.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经历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持续转,2010年以来进出口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回升幅度超过预期,贸易顺差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贸易进出口逐步向平衡方向发展。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外贸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同时,我国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从2008年的11.6%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进一步降低至6.2%,对外贸易总体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进入2011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703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出口8743亿美元增长24%;进口8293.7亿美元,增长27.6%。

  二.我国的通货膨胀现状分析

  从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不断攀升且涉及广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在2010年11月我国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至4.6%,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点。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涨价驱动,之后逐渐变成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共同驱动。截止2011年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为近三年来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9%,我国工业生产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0%。2011年6月CPI同比上涨6.4%,达到35个月以来最高,超过了2008年7月的高点6.3%;6月出口顺差222.7亿美元,创7个月来的新高。截止到2011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在2011年上半年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9.6%,属于高速发展,投资规模过大也是造成货币超发的另一个源头。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导致通货膨胀的各项因素仍在继续发力,而在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长期的通货膨胀对于民生和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目前,农产品、大宗商品涨价、国际热钱涌入等现象不断增强国内的通胀预期。中国已经持续十几个月的实际负利率,较高的通胀预期使消费者担心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而降低储蓄意愿,转向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方法,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投入股市、进入房地产市场等投资渠道。根据对构成CPI的八大类价格指数(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的比较来看,2011年1-6月,食品类上涨11.8%,居住类价格上涨5.8%,这两项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受制于我国投资渠道不畅的原因,居民投资倾向往往集中于房地产。尽管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新增额仍有维稳趋势,房市淡季不淡,上涨预期在所难免。另外农产品领域一些可储存的经济作物也遭到游资炒作,传递效应带动其他食品上涨。这种受通胀预期加大而增强的民间投资保值倾向会产生资产的价格的异常波动,影响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同时加大市场物价的压力。

  三、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货币传导途径

  1.货币途径的传导机制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市场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使得每单位的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称之为通货膨胀。如右图所示,假如我们把货币比作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话,我们知道,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不断的下降。反之,则会上涨。当货币这种商品供大于求即发行量大于需要量时,货币的价格就会不断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就下降,这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就自然发生了。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就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商品从国内市场被大量输出到国外,引起国内市场的有效供应相对不足,造成求大于供的局面从而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又要增加货币投放。这样,就会造成流通中通货过多。结果是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商品数量减少所以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另外,当国外资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时,也需要增发大量本国货币以收购外汇,从而也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通货膨胀。

  与此相联系,倘若别的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那么这一国家也会借助于进出口贸易通过货币途径将通货膨胀传播给其他国家。因为按照汇率计算,该国的价格要高于另一些国家,于是该国就从另一些国家购进商品,从而导致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同时也导致商品输出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收进的外汇增多,为了收兑外汇,要向市场投放大量的本国货币,造成商品输出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这样,通货膨胀就由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传播到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

  2.我国的国际收支的现状

  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我国长期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2006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一举跨过万亿美元大关,而到2008年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2万亿美元。由于外汇不能在市场直接流通,中央银行为买入外汇不得不投放大量本币,构成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随之增加,并引起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从而引发物价上涨,继而通货膨胀。

  (二)需求传导途径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右图常被用来说明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图中,横轴y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AS起初呈水平状。这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图中,产量从零增加到y1,价格水平始终稳定。总需求曲线AD1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1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1,总产量水平为y1.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曲线AD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总需求曲线AD2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2,总产量为y2。当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图中总需求曲线AD3同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3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3,总产量水平为yf。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之后,如果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图中总需求曲线从AD3提高到AD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yf,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在这里,我们把一个国家比作成一个生产企业,该企业生产目前市场上急需的某种产品,并假定在短期内该企业的生产规模不会改变。初始阶段,该企业的生产能力很强,即使市场需求增加了,产品的价格也会保持不变。然而随着产量的增加该企业的有限生产资料会显得相对不足,产品成本就会增加,随之产品的价格也会提高。该企业的产量增加一直持续到所有生产资料全部得到利用为止。此时,商品供应量一定,需求增加,价格就会提高。中国入世以后,情形与此极其类似,国外对中国商品很大需求,而中国的供应量却有限,出现了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情况。结果导致通货膨胀就自然而然了。

  此外,别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也会通过需求途径借助于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到另一国。一个国家一旦出现商品的过度需求,必然会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汇率计算,通货膨胀的国家的价格要高于另一些国家,于是通货膨胀的国家就从另一些国家购进商品,而另一些国家也必然愿向价格较高的国家输出商品。输出商品的国家由于出口增多,需求增多,刺激出口国产量增加,当出口国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机器设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产量不能再增加时,正如图中达到E3点后,同样会出现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上升。这样,由于进出口贸易一个国家的过度需求就传播到其他国家,也就是将通货膨胀传播到其他国家。

  (三)成本传导途径

  1.成本途径的传导机制

  成本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某些基础产品如石油、煤炭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成本传导途径看,2007至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如下图所示)。研究表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将大体沿着这样一

  条产业链,以对整个国内价格体系发生作用:首先,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导致国内成品油和有机化工产品的价格上升,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会引起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其次,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将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这种逐次传导的价格上涨机制一旦失控,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7至2008年12月我国三次石油价格的调整对整个物价的拉动作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2.我国成本传导机制的现状

  在我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生产的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量在总进口额中占的比重比较大。来自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等我国较大的进口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对我国进口额影响较小,而从拉丁美洲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自该地区进口的大多是原料和燃料等初始生产要素,而这些初始生产要素又是国内无法自产而又必需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这就决定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提高厂商的生产成本,引起物价上涨,会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价格传导途径

  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经过汇率的折算,其同类商品的价格有趋于一致的倾向。因为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价格相差悬殊,则进出口商人会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购入,运往价格较高的国家出售。价格较低的国家由于该种商品的出口,国内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升。而价格较高的国家则因该种商品的进口,供应增多,又会导致该种商品价格下降。最后,促使两个国家该种商品的价格趋于一致。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一价定律”。

  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从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看,近年来,我国对外商品出口连创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全球经济复苏导致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市场需求的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经常项目顺差已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从商品出口的增幅来看,月均同比高达38.3%,进口同比高达30.5%。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五)经济结构传导途径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从而引起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据有关专家解释,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日趋发展,而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没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的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发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四、防范对外贸易传导通货膨胀的政策性建议

  (一)加强监测及预警

  在加强监测及预警的同时,特别是要加强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商品进出口数量与价格的监测及预警工作,充分发挥进出口对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调节的作用。我国以往的价格调控主要是局限于国内市场,对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物价的影响,以及进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供求总量与结构平衡的作用重视不够,以至于对外贸易没有很好地起到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与平抑国内价格波动的作用。特别是我国的粮食进出口在客观上加剧了国内供求矛盾和价格波动。所以,我国必须对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进行早期的监测和预警,以防止其对我国通货引起进一步的膨胀。

  (二)建立调节基金制度

  建立调节基金制度就是建立重要进出口商品的物资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以控制国内市场物价。减轻国际市场突变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条件下,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突发性变化,极易造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影响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与价格稳定,进而引起大的通货膨胀。为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政治安全,对于粮食、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要建立健全的物资储备与价格调节基金制度,防止国际市场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的变动对国内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

  基于以上分析,进出口贸易主要通过贸易差额与进口商品价格传递这两种途径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将继续深化,中国的发展仍在继续,对国际资源的依赖在短时间内不会减少,所以在国际资源的价格继续攀升的情况下,防范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胀的影响显得十分迫切。一方面,加快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再依赖粗放式的贸易扩张模式,单纯的追求低技术的贸易顺差只会给国内经济带来更多的不良后果,因此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找到新的增长点,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另一方面,面对进口贸易导致的输入型通胀,需要规范大宗商品的贸易秩序,并积极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中国虽然是大的购买国,但对各种交易规则制定方面的参与权有限,对价格的控制力更低,这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消费生产数量是不相称的,只有争取到对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价格的话语权才能摆脱在国际市场上的被动地位。总之,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参与对外贸易时,不能以牺牲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代价。我国面对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必须要从其作用机制入手,积极主动的采取对策,而不是回避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荣久,唐宜红.等国际贸易[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2]鲍静海,王建国. 通货膨胀是否已经到来 [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4

  [3]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 [J] 2007

  [4] 魏浩,张二震.通货膨胀的五种类型  [N]   2008

  [5]喻明高 ,郭彦岗. 历代通货膨胀问题商榷 [J] 上海金融 1984

  [6]赵国瑞. 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与治理 [J] 2005

  [7] 郭克莎. 对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 国际经济评论. 2003,9

  [8]樊纲. 西方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J] 瞭望 2008

  [9]林晨 ,李迪斌. 本刊年终经济述评之三——开始认识通货膨胀 [J] 瞭望 2003

  [10]曹龙骐. 我国当前高通货膨胀的治理问题 [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

  [1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6 -67.

【国际贸易课程论文】相关文章: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论文

2.课程教学中国际贸易论文

3.《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水平的思考论文

4.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的课程改革论文

5.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范文

6.浅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的论文

7.浅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重点的选择论文

8.高职实务课程体系中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