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8-02-04 我要投稿

  出口贸易业务是指外贸企业组织工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取得外汇的业务。它是外贸企业的一项重要的业务。商品出口收汇是中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它为进口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用于满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商品创造了条件。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2006至2013年安徽出口相关数据,总结出安徽在出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省内各市出口发展不平衡;对美出口增长较快,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缓慢;贸易方式集中于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安徽出口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 存在的问题 优化出口 出口现状

  安徽地处中部,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也处于中等水平。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安徽以19038.9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14位。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因此,从这三个方面去找安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收到积极的效果。笔者将选取出口这个视角,来寻找安徽在出口方面存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2006年是安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所以本文选取2006―2013年的相关出口数据进行分析。

  一、2006―2013年安徽出口现状

  (一)出口总额(2009年除外)高速增长

  考察自2006―2013年安徽出口总额(用X表示)变化情况(见表1),发现:除2009年安徽出口总额较前年相比出现下降之外,安徽每年出口商品总额均呈上升趋势,且增长较快。2006年,安徽出口总额仅为68.36亿美元。到2013年,安徽年出口总额达到282.56亿美元,是2006年出口总额的4.13倍,绝对量高出214.2亿美元。2006―2008年间,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均超过28%,也正是在2008年安徽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3.53亿美元。然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安徽出口总额下降明显,减少了24.66亿美元。2010年,安徽年出口总额重回百亿美元,同比增长39.67%。接下来的三年里,安徽年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增长。回顾这8年里,安徽在出口总额的增长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工业制成品出口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1、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是安徽出口总额高速增长的推动力量。表2列出了2006―2013年安徽初级产品出口额(XC)、初级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率(βC)、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XC/X)、工业制成品出口额(XG)、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率(βG)、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XG/X)、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与初级产品出口额的比值(XG/XC)。2006―2013年,每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均占据出口总额的90%以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占比均在10%以内。初级产品出口额2006年为4.25亿美元,2013年为18.23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额2006年是64.11亿美元,2013年达到264.33亿美元。比较2006年和2013年,安徽2013年的年出口总额比2006年的年出口总额高出214.2亿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高出200.22亿美元,而初级产品出口额仅高出13.98亿美元。可见,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是安徽出口总额高速增长的推动力量。

  2、工业制成品出口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本文采用净出口比率指数(RNX)来衡量安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净出口比率指数是指净出口与对外贸易总额的比值,取值区间为(-1,1),其中,极小值-1表示处于比较劣势,0表示存在中性优势,极大值1表示存在很强的优势{1}。由表3可以看出,除2010年的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例指数只有0.34外,其他年份该指数值都在0.4以上。尤其是2012年,该指数达到0.61,即便在2013年出现下降,但是也有0.52,凸显出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

  3、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迅速。表4列出了2006―2013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及其同比增长率。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额仅有23.3亿美元,2013年年出口额达到128.3亿美元,年出口能力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105亿美元。除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机电产品出口出现下降外,其余的七年时间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二、安徽出口存在的一些问题

  1、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首先,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亟待提高。由表5可以看出,在2006―2013年这八年间,安徽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停留在34%~46%这个区间内波动。其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较低(见表5)。比较2006和2013年的安徽高新技术产品年出口额,发现仅从10.1亿美元增长到年出口额42.3亿美元的规模。最后,在安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纺织行业产品出口量处于领先行列,这与其作为安徽传统支柱产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但是,安徽纺织行业长期依赖来料加工、贴牌生产{2},虽然出口量大,但是附加值不高,出口创汇能力有待加强。

  2、安徽省内各市出口发展不平衡。根据对2006―2013年间安徽省内各地级市每年出口数据的观察,发现这些数据处于3000万美元~140亿美元之间,笔者通过将这个大区间分成四个小区间(3000万美元~1亿美元、1亿~10亿美元、10亿~40亿美元及40亿~140亿美元),然后统计不同年份落入这四个区间的城市个数(见表6),来更好地反映这八年来安徽各地级市出口水平。

  2006年,只有合肥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达到34.06亿美元。其余的16个城市出口额均低于10亿美元,其中,又有7个城市的出口额是低于1亿美元的。随后的七年里,安徽省内各地级市的年出口额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下,但是,到2013年,年出口额10亿美元以下的城市仍占一半。而且,年出口额10亿美元以下的城市出现显著下降是直到2012年才实现的,在2011年,仍有14个城市的年出口额低于10亿美元。可见,这些城市的出口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与省内其他城市较低的出口额相比,合肥出口额长期独占鳌头,2006―2013年合肥每年出口额占当年安徽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为47.79%。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城市年出口额与合肥年出口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2006―2013年芜湖市年出口额在全省一直居于第二,所以以合肥与芜湖年出口额的差额来说明这个问题。2006年,差额就已达到27.58亿美元,到2012年,差额达到最大为102.58亿美元。

  3、对美出口增长较快,而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增长缓慢。虽然安徽出口的货物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很多国家,但是通过观察2006―2013年安徽同各国(地区)的出口数额,不难发现安徽对美国的出口额八年间增长较快,而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增长较慢。2006年,安徽对美国出口额为9.61亿美元,位居第一。与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日本、韩国相比,拉开的差距并不大,此时安徽对日、韩年出口额分别为5.01亿美元、4.52亿美元。而且这时安徽对各国(地区)的年出口额都不多,没有超过10亿美元的。随着安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现虽然年出口总额增长较快,但是观察每年安徽同各国(地区)的出口额,发现仅对美国年出口额增长较多,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年出口额增长不显著。2007年安徽同美国的年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而直到2012年,对日本年出口额成为继对美国后,第二个突破10亿美元的。2013年,安徽只对三个国家(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一个地区(中国香港)的年出口突破10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为42.25亿美元、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13.23亿美元、对日本出口12.59亿美元、对马来西亚出口10.94亿美元,而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年出口额均低于10亿美元。可见,安徽同各国(地区)的出口额除对美国年出口额增长显著外,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年出口额增长缓慢。

  4、出口贸易方式集中于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观察2008―2013年每年安徽不同出口贸易方式下的出口额数据,发现: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的贸易额之和占据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90%以上,其中一般贸易占比均在70%多;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额占比均不超过1.1%;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的出口额占比均不超过5%;保税仓库出境货物出口额占比均不超过1%;每年补偿贸易、寄售代销贸易、易货贸易以及2008―2012年租赁贸易、2008―2011年的出料加工贸易、2008和2009年的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等的出口占比均为0;2013年租赁贸易出口占比为0.01%;2012和2013年的出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比分别为0.07%和0.08%;2010―2013年的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出口占比均低于0.3%。可见,安徽出口贸易方式的种类亟待丰富。

  三、优化安徽出口的对策建议

浅析安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