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如何渗透人生观教育

时间:2020-11-06 12:57:3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古代文学教学如何渗透人生观教育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也不断融入了许多外来思想,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教学如何渗透人生观教育

  摘要:苦难的经历往往能够造就更加丰富充实的内心,挫折的体验有时也能让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在我们的文学史上,经历过许多挫折和磨难的文学家们比比皆是,现实的困境往往使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从一心救国却屡遭贬谪流放的屈原、好心出言安慰武帝却经历宫刑的司马迁到不愿就死又不愿违心的阮籍……对他们个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无疑是痛苦的、纠结的,至少也是不顺利的,但正是由于经历了这些磨难,他们的智慧和能量得到激发,也因此得以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充实了我国古代的文学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生观;教育

  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强调这些作家人生际遇的不顺,比较注重分析其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单就教学过程来说,这应该算是相对完整的了,但如果仅止于此的话,笔者感觉教学过程似乎有所缺憾。许多境遇坎坷的作家将满腔的悲愤诉诸于自己的作品中,把悲观的情绪通过相应的文字传递给了读者。对于这样的作品,一方面我们要欣赏作品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性面对,而不是任凭作者带着我们的情绪走。境遇顺达与否且不说,有时面对生死,面对挫折,文学家们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一心赴死,有的选择忍辱偷生,对于他们又应该怎样去评判分析呢,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又该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一、首先,我们来看屈原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屈原,身为楚国同宗的贵族,一心谋划着人才的培育和祖国的强大,楚怀王曾经短暂地信任过他,但在一群甘于出卖国家利益的旧贵族的谗言中,楚怀王最终选择疏远屈原。眼看着曾经强大的楚国走向末路,屈原痛心不已,却又不愿离开。目睹都城被攻破后,屈原最终绝望自杀。在战国时期,朝秦暮楚的状态其实很正常,人才是相对自由流动的。从屈原作品中的一些主张我们能看出,其实屈原是有一定政治能力的,离开楚国,他依旧可以闯出一片天地,但为什么他要选择死亡呢?后世很多评论者有的赞赏屈原的忠贞,有的则对屈原的自杀行为不予苟同,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对于屈原的自杀,我们说,我们尊重他的选择,屈原是一个活得很纯粹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委曲求全,对于他来说,楚国的存在与强大才是他人生的目标所在,楚国亡了,他认为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屈原将个人的生命完全融入了祖国的命运中,这种境界常人难以达到,的确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反观众多为了小事轻易放弃生命的人,那种死显然是没有价值的。对于生死,透过屈原,深思过后,我想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应该有个更明晰的认识。

  二、其次,我们来看司马迁

  屈原不幸生活在了一个动荡的年代,而司马迁生活在过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期,整个国家呈现出的面貌是一派繁荣气象。但一次兵败,却使原本毫不相干的司马迁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与匈奴作战的李陵在战场投降的消息传回朝廷后,武帝大怒。与李陵并无交情的司马迁这时就上前说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为李陵的投降找出可能的理由,这让武帝很是不快,立马给司马迁一个大不敬的罪名,这是死罪,摆在司马迁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乖乖受死、拿钱买命、承受宫刑。司马迁不想死,也没有赎罪的钱,他只能选择宫刑。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详细地叙述了当时的心路历程,也说明了当时自己的痛苦和无奈。在他眼中,宫刑对一个人的伤害是各种刑罚中最为极致的,对人的尊严也是摧毁性的。他解释说如果自己就这么死去,在旁人的眼中,他只是罪有应得,不值得关注,但自己的《史记》也就无法完成了,而完成这样一部史书,是他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共同的心愿,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只能选择苟活,当作品完成,那么他的生命也就有了价值。屈原用死亡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司马迁则选择用忍辱偷生来完成父子两代人毕生的心愿,无论是生还是死,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最后,我们再来看阮籍。

  阮籍生活在曹魏末期,曹氏家族政权逐渐旁落于司马氏手中,当时的政治局势很复杂。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们应该选择忠于曹氏,然而大权在握的司马氏手段很血腥,所以大部分文人不愿意直接与司马氏对立。阮籍心底里不愿意依附于司马氏,却也不愿意公开与司马氏作对。也就是说,他不想因为坚持原则而得罪司马氏,也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与司马氏同流合污。他选择的是一条踩钢丝绳般的路:有时他会主动到司马氏手下求职,尽量照顾司马氏的面子,但求职过后,他要么“玩忽职守”,要么就是找个理由迅速又辞了职。作为知名人士,阮籍这样的举动也换来了司马氏的优待,他们不顾礼法之士的反对,尽可能地包容着阮籍许多有违礼法的行为。但是随着嵇康的被杀,阮籍大醉也躲不过的《劝进文》的完成,司马氏没有再纵容阮籍的躲避,阮籍也不得不写了有违自己底线的文章,他们的短暂和谐局面终于即将画上句号,阮籍在极度的抑郁中死去了。阮籍的人生既不像屈原那样用死亡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不像司马迁那样选择忍辱来完成自己的志愿,在面临死亡的一刻,我想他们都不曾后悔。而阮籍,他定然是带着无限的纠结与懊恼死去的,他没想到她千方百计想维持的底线最终还是被破了,那篇支持司马氏篡权的《劝进文》是自己写的,还有什么比这个让他更痛苦呢?我们理解阮籍的无奈,也同情于他的遭遇,作为一个知名的文人,在司马氏的眼中,他的政治态度至关重要,也许这是他无法逃开的宿命。

  四、结语:

  屈原、司马迁、阮籍三人对自己的生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无奈,还有更多的文人也许没有面临生死这么大的命题,但是在面对挫折时,有的人选择愤懑不平,把满腔冤屈诉诸笔端,那种怀才不遇、面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情绪弥漫于我们文学史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里,在不自觉中感染了读者,然而我更愿意我们的学生用心去感受诸如陶渊明、诸如苏轼这般,把挫折与不快的经历凝练为豁达与坦然的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教学如何渗透人生观教育】相关文章:

1.探析体育教学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渗透环境教育论文

3.护理教育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论文

4.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5.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论文

6.政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7.在物理教学应渗透情感教育论文

8.高职化学教学渗透绿色化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