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

时间:2020-09-11 14:34:29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鉴赏古诗词教学中,课堂叩问法对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

  关键词:鉴赏;古诗词;课堂叩问法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段话阐明了在教学中“问”的方法,即先易后难。因为但凡是课,总有发问,特别是语文课,粗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细到品词析句质疑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问”字。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还非得追问不可。

  鉴赏古诗词,叩问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在鉴赏古诗词课堂上,应该不断叩问,刨根问底,从语言、表现手法和意境等进行追问,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在叩问的过程中,学生欣赏和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精妙之处,深入诗人内心,品读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思想。

  一、推敲炼字

  诗词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词人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在“炼字”方面下了一番“推敲”功夫。古人讲“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告诉我们诗词语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因此,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懂得鉴赏“炼字”。

  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词中的富有表现力的“炼字”。鉴赏诗词中的“炼字”,引导学生不断地叩问,对“炼字”进行深入理解、推敲,挖掘“真义”,感受古诗词语言独特的魅力。

  在教学《蜀相》一诗时,我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中的“自”和“空”字的用法极为精妙。于是在鉴赏诗歌语言中,便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和“空”不断叩问。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这一叩问,如同在水中掷下一块石头,课堂上顿时溅起了阵阵思维的涟漪。有学生说,“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能换;也有学生说“自”和“空”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也有学生说“自”和“空”烘托了人的心情,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正所谓“景语皆情语”……我顺势点拨,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为何要选择“自”和“空”,因为见满院萋萋碧草,缺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备感荒凉之境无限。叩问完“炼字”后,我再引用前人对这句话的点评,引导学生深层处地理解本诗。

  “炼字”是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来的,对诗词主题的表达、意境的深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赏诗词语言,通过叩问,引导学生推敲、思考诗词中的“炼字”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多方位地品味诗词语言的隽美。

  二、叩问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是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精深,经得起反复吟咏。用典,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诗词的内涵。但用典也给学生鉴赏诗词时造成不少麻烦。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诗词所用典故的出处和含义,还要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弄清诗人用典的意图,进而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曹操《短歌行》时,我让学生鉴赏诗中的典故时,不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而且重在叩问,多层次叩问典故,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典故的来龙去脉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典故的妙用。课堂上,我问:《短歌行》末四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了典故,大家知道这两个典故的具体内容吗?师生共同回顾了典故的内容。前两句化用管仲语意:“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上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齐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周公吐哺”一典出自《韩诗外传》,书中记载周公曾对人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是第一层次的叩问。接着,我又问: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典故呢?这一问,学生立即陷入沉思之中,学生的答案可谓五彩缤纷:可能使人喜欢这两个典句,也许诗人刚好来了“灵感”,脑海里只想到这两个人,或许……我点拨说,凡事都有因果关系,大家想想,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相通之处?和诗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从而领悟到诗人化用管仲语意,不仅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而且以山、海自比,标明自己将以高山、大海的宏大胸怀,广纳天下才俊,唯才是举。“周公吐哺”借周公自比,以明效法之意。两个典故共同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渴求。然后我再跟学生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最后问:此用典意义何在?这一叩问,让学生了解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鉴赏诗词的典故,不能单纯地字面解释,而是要深入到典故背后,挖掘出更多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思想感情的东西,因此,教师要不断追问,在追问中让学生体味诗词用典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韵味。

  三、追问表现手法

  在鉴赏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追问诗词的表现手法,这不仅能让学生熟悉和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技巧,还能让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韵味。通过不断地追问,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品味诗词,从而在诗词中找到另一番天地。

  教学王维《鸟鸣涧》时,我首先提出疑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创设的是一种恬静的氛围,可下一句却提到“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样会矛盾吗?此问引出了“衬托手法”,诗人用“月出”和“时鸣”去衬托“空山”。接着又问:以动衬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以静衬静呢?引出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变得更静,即所谓中“动之中静犹显静”。最后再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呢?引出诗人清新宁静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