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谈史景迁的《王氏之死》

时间:2020-11-13 13:20:37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于无声处听惊雷-谈史景迁的《王氏之死》

  摘 要:国外有人称史景迁为“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毕加索”,介绍其作品时说,他的中国历史作品就像小说一样精彩,并且“它们不仅要接受来自同行的由衷赞扬。还奋不顾身的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①本文就其作品《王氏之死》做出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史景迁 王氏之死 汉学家

  一口气读完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以下简称《王氏之死》)②,笔者得出的第一个印象是:他的书拿起来就能够让人读下去,越读越能够引人入胜,最后让人手不释卷。并不像大多数其他的历史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如果只用一个最简单而又最肤浅的词来概括我对史景迁的《王氏之死》这本书的最初感受的话,那就是:“好看”。为什么好看?因为他让你如同看小说一样,在阅读中享受轻松与愉快。史景迁的文笔非常之优美,他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历史文学化了。

  如:“傍晚, 月亮刚刚升起, 除了从什么地方发出的一阵可怕轰鸣声往西北方向而去外, 一点预告也没有, 城镇里的房屋开始晃动, 树木先是有节奏地摇摆, 然后是更厉害地甩来甩去, 树梢都快碰到了地上。接着一阵剧烈的震动……”③不错, 作者是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 根本不可能知道当时的情景, 但是, 运用合理的想象能够生动地表达这一画面, 能够使人移情入境。

  又如, 在写王氏最后回到自己家中后的那天晚上时, 史景迁的“联想”又重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在屋里一定很冷……1672 年 1 月底的一个晚上, 夫妻俩人坐在家中,任叫王氏为他补衣服, 她正在油灯下缝补着。外面下着雪。邻居可以看到他们家里亮着的灯光, 后来听到俩人吵架。邻居可以听出气愤的语调……当灯灭了的时候,他们仍在听着。”④作者能够“猜测”到这些都是根据黄六鸿的记述, 把历史还原成那种近乎真实的事情。他用那支出神入化之笔,将最合适、最优美的字词句章来写人、状物、叙事,用得巧夺天工。听说,匹兹堡大学的许倬云教授曾经也这样形容史景迁选人物编故事的能力:给他一本电话簿,他可以从第一页的人名编故事,一直编到最后一页。

  史景迁善于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悠久深长的历史,以文学叙事的笔法把极其平常的历史事件纳入巨大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表现,从而细腻、生动而又准确地描绘出某段历史生活画面,展示个人命运偶然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史景迁在选择传主时,并不像我们在习惯中所要求的那样——一定要有皇皇赫赫之文治武功与盖世业绩,或者是要有才子佳人和风花雪月,他只是选择在悠长的历史中的某一个时段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这个人或者这一群人的'生活既表现出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也反映出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投射在他们生命中的光照与阴影。史景选择题材的视角总是非常独特的,这种独特的视角既使他的研究有别于他人,也保证了他对这一题材深入“开拓”与“掘进”的可能性。作者选择了“没有任何可出名的事情”的郯城,其目的就在于:“我有意要使这个故事既有乡村属性又有地方色彩,因为有关前现代中国农村的文献记录的并不是单个地方的事,而是发生在一大片地域和跨越一长段时间的事,这就使个人的故事几乎不可避免地有支离破碎的问题。”⑤

  这本中文版正文只有114页、不足十万言的小书,故事其实很简单:郯城县西南八英里以外的归昌集市边的一个小村子里的妇女王氏在某个时候,出于某种原因,离家出走了,她离开丈夫任洪与另一个男人私奔了;但由于没有出路,她最后又回了家;她回家以后,她的愤怒的丈夫把她扼死在破屋之内。虽然讲的只是山东郯城农村的一个小故事,但在这个普通得只有姓氏的农村妇女的悲惨故事后面,则是令读者感到更为悚然的历史场景,书的前面四章不厌其烦描述的都是这种悲惨的历史场景:地震,旱灾,水灾,雪灾,蝗灾,白莲教起义,土匪抢劫,军队清剿,税收压迫,以及宗族迫害,饥荒中的死亡(饿死、自杀乃至人相食)等。就是在这种大历史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王氏,最终惨死于愤怒和怀有屈辱心的丈夫之手。史景迁的主旨似乎是想把沉重的历史帷幕撩起一角,让我们看到在这厚厚的帷幕之后的苦难。其实,王氏的悲剧,又何尝不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悲剧呢?

  史景迁还试图把“蒙太奇”手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 从不同距离和角度, 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 叙述情节, 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 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把蒙太奇运用到历史写作中, 使得所描述的人物、事件更具风格, 不同于常。正如作者所说“:我认为, 如能用蒙太奇的方式将某些形象串连起来, 我们也许可以越过那个遗失世界的其他资料, 更好地表达王氏在去世之前的睡梦中可能想到的东西。”⑥

  史景迁的《王氏之死》,除上述这些“好看”处之外还有什么呢?我想,那就是作者思想的敏锐、深邃,但又不乏思考与启迪。看完之后,在感受到史氏汪洋恣肆的优美文笔时,却又为书中的人物的命运而悲叹唏嘘。整本书的基调都带着沉重的叹息,作者的语言也于平淡中透着哀伤。

  我们知道,小民的苦楚是历来不入籍史册的,不然梁任公也不会发出中国之二十四史简直是帝王之家谱的惊叹了。还是让我们来仔细看看书中这些从未被主流社会正眼看过的角落和人民吧。1673年编撰《郯城县志》的冯可参在描写1668年7月25日的地震时说:“这就好像厄运对人‘投井下石’”,据他的记载“大自然一般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六年富足,六年饥谨,在郯城每十二年中就会有一次严重的饥荒。”⑦其实哪有什么福足,生活在郯城里的人的灾祸是一个接一个,接二连三的发生着。只要没有强盗来抢,没有起义动乱,没有清军入关,没有地震洪涝干旱蝗灾能够稳稳当当混口饱饭吃就是最大的富足了呢!郯城人民苦不堪言惶惶不可终日,依然在一个残缺的世界里挣扎生存。黄六鸿的回忆录写道:“郯城民众原不知有生之乐,轻生者甚多。”⑧这就是“大历史背后小人物的命运”吧!

  书中最令人值得深思和回味的部分是书的结尾处,史景迁引用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文学性的语言为王氏之死编织了一个十分美的梦,为王氏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那种幻想,虚诞的梦正是一个封建妇女内心的憧憬和挣扎。作者匠心独运地用这种笔法和基调,将现实与浪漫穿插使用,让人刻骨地感受到郯城那个小地方的小人物的挣扎、麻木、愚昧和死一样的沉寂!犹为让人可笑与可悲的是王氏受到了好的安葬,这样做的理由是好让王氏“孤独的灵魂才会平静”,以免王氏变成厉鬼出来害人!

  这个故事虽然是发生在330多年以前的中国山东省郯城县,但是王氏生命的终结却深深触动了史景迁,是王氏把史景迁带进了郯城那个悲凉的世界。正如史景迁所言:“她(王氏)对我来说就像人在退潮的海水中看到它闪闪发光而又后悔去拣起的一块石头,因为随着石头在阳光下晒干,石头上的色彩很快就会消失。但是王氏故事的色彩和纹线并没有消退,它在我的手里变得越来越鲜明了,不时地使我感受到这块石头正将它的热量传送给手握着它的生命之躯。”⑨史景迁始终有一种人文情怀的投射和关注,他才能始终保持着对远在太平洋对岸的一个异国他乡的研究与写作工作的热情。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大人物也好,还是小百姓也好,我们所谓的正面人物也罢,反派角色也罢,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欲望的血肉之躯;他们的思想、语言、行动,无不是置身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个体要求的必然。

  正是这种人文情怀,再加上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领域与撰述方式上的新变化,为史景迁发挥个人才能提供了历史空间。在研究领域上,伴随着以“大写历史”为旨归的史学研究逐渐遭到扬弃,关注个别人物,尤其是日常、细小的生活细节的“微观史学”兴起。史学多元化的倾向不断彰显。在研究取向上,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史学领域。不仅以前为学者注目较少的社会底层与边缘人群开始受到史家的青睐,诸如死亡、性与妇女等论题也逐渐为史家所涉及。⑩在此一史学发展趋势下,史景迁当仁不让地扮演了急先锋的作用。《王氏之死》一书出版于1978年,诚如史氏所言:“我对‘王妇’之死有兴趣时,大部分人还没有开始研究中国妇女。”○ 11实际上,那时的新社会史研究也才刚刚起步。

  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长马敏先生说:“史景迁正是以其特有的才华和禀赋,在美国东亚史研究领域中开了人文史学即‘平民’史学的先河,架设了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12史景迁说:“司马迁并不太在乎写实,他是在作一种道德上的评判。他有意用他的语言来造成这种效果。”“我也有一些道德上的目的。但我没有司马迁那样的精力或学问去做这些判断。我无法像司马迁那样在道德的判断上坚持不懈。”○13前面的话,史氏说得合情理,后面说的就有点过谦了。据说史氏因敬仰司马迁而取下现在这个中文名○14,有人说,“史景迁”三字已远远超越了作者名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它已完全成为一种意义的符号,一种史学观念的标志。

  注释:

  ①王家范.史家与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②【英】史景迁,李璧玉译.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书中引文都出自这个版本)

  ③④⑤⑥⑦⑧⑨王氏之死.第 3 页.第 100 -101页.第4页.第6页.第4页.第8页.第6页.

  ⑩江政宽.历史、虚构与叙事论述: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台北:黄仁宇学术研讨会提交文稿.2001年1月6日.

  ○11卢汉超.史景迁谈史.史林.2005(2).

  ○12燕舞、杨丹.史景迁:开“平民”史学先河的中国史专家.中国青年报.2005 年6 月5 日.

  ○13卢汉超.史景迁谈史.史林.2005年(5).第2页.

  ○14朱政惠.驰骋国际汉学界的骁将——在耶鲁大学拜访史景迁教授.探索与争鸣.2004(5).第8-10页.

【于无声处听惊雷-谈史景迁的《王氏之死》】相关文章:

1.百家姓于氏起源

2.比亚迪王传福从电池王到汽车王的创业成功史

3.分析于“对话”处寻对话———以《苏武传》为例谈高中史传文学教

4.简谈环境工程的发展史

5.IT名人王志东谈创业的故事

6.于细微处见风度励志故事

7.谈“挺身于世界” 的中国古代哲学

8.《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原文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