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明清戏剧中的负心婚变剧

时间:2020-09-26 15:42:48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元明清戏剧中的负心婚变剧

 一、负心婚变剧的背景
      弃妇的悲怨从《诗经》时期开端,就环绕在文学世界的天空。在《诗经》和汉魏六朝时期被弃的女性只是悲怨和乞求,女性的附庸位置决议了她们没有为本人争取对等和幸福的才能,更没有谴责的认识。汉魏六朝之前封建礼法虽对女性有着种种请求,但是女子再嫁和改嫁仍是自在不受歧视的,社会并没有根绝她们再婚的路途,她们的痛苦也仅止于情爱的失落。因此,这时期的婚变虽然频繁,但不至于触动人们激烈的道德感。
      唐宋以后,婚变的内容和方式由于科举制的实施发作了深入的变化。科举制提供应士人了改动身份和位置的时机,不管等级贵贱,门第上下,只需考试得中就可做官。这时分,借助婚姻来改动位置取得富贵也就成了可能。特别是宋代以来,科举便成了改动命运的重要途径,但想要快速飞黄腾达,就必需寻觅靠山,捷径之一便是与阀门大户联姻。于是,离弃寒贱妻、另娶富贵女,成为一局部追求闲适富贵的文人普遍的选择。以往书生为了求的最初的开展而负心,是不公平考试制度下不得已的选择,然后来开展为变本加厉,他们不只弃妻,而且为了掩盖已有妻室的事实,还要置贫贱妻于死地。而此时,遭遇婚变的女性面临的是生存绝境。发迹负心、负心再婚变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状况下,比方绝境的妇女只能梦想以天谴、魂追等方式变大对负心汉的气愤,求得内心的均衡。
      这时期负心婚变题材的作品,不只事情凄惨,而且女性抗争的剧烈也是绝后的。负心婚变题材也由于小说戏曲的昌盛有了正面的完好表现的可能。“负心婚变剧”因此成为古代戏曲开展史上一段意味深长的景色。
二、负心婚变剧的开展轨迹
      负心话题题材的演进与戏曲方式的成熟简直是同步的,在宋代南戏作品中,现存最早的剧目大多都表现的是这方面的内容。这类作品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书生遗弃明媒正娶的糟糠之妻,如《赵贞女蔡二郎》《李勉负心》《崔君瑞江天暮雪》等,一类是书生落难时受恩于贫女,并结为夫妻,发迹后则负心丢弃,有《张协状元》《张资鸳鸯灯》等。这些剧作主要表达了沉郁下僚的书会文人对志自得满的发迹书生负心恶行的愤懑和谴责,以及对深回礼教约束的贫贱妇女的深切同情。在内容方面,这些剧作中的女性对传统伦常道德的维护增强了作品感动人心的力气。元代前期,负心婚变剧沿着南戏谴责负心汉的创作思绪,能够看作是宋元南戏的'持续。元代中后期,负心婚变剧的创作发作了变化,道德指向从谴责负心郎转向为负心文人“开脱”。发迹变泰是文人的理想,特别是关于仕途无望的文人更是一个承载梦想的白日梦。于是我们看到,发迹变成为元代中后期至明初的戏剧中重复呈现的内容,否极泰来背井离乡,无疑是文人们在盼望抵达的境地。
      至明代,挣脱出两难境地而据守道德的文人成为维护风化的主要力气,负心婚变中的主要力气,负心婚变中招致婚变的缘由不再是文人负心,而是小人作祟或者权贵胁迫。剧作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作祟小人或权贵阶级,经过文人与小人,文人与权贵的斗争着重表现文人不惧困难、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节操。剧作的结尾都水落石出,主人公否极泰来,一夫二妻和美团聚。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急剧动乱,各种思潮的冲击,以及人们对悲剧的了解愈加深化,负心婚变剧重新回归对悲剧本源的寻觅,贪图富贵的文人重新遭到审讯,而被遗弃的女子终于得以伸冤。
从负心婚变剧能够看出古代戏曲从文人到民间的变化,其中审美趣尚的重复再某种水平上反映了创作思想的重复。
三、元朝负心婚变剧
      元代负心婚变剧大致阅历了由前期的悲剧创作向后期的团聚格局转变的过程。元代前期,负心婚变题材承宋代余绪及金代的传统,多以宋代科举为社会背景,沿用宋代戏文王魁负心等故事,批判书生的负心行为。元代后期,社会剧变的内容渗入戏曲创作,特别是科举之路不畅招致的文人位置的改动更是深深影响着戏剧的创作,负心婚变剧一改以往单纯对书生的谴责态度,代之以同情、开脱和了解,剧作结局也转向团聚。 杨显之创作的《临江驿潇湘秋夜雨》再现了文人负心婚变的理想,对以张翠鸾为代表的妇女的不幸表达了深入的同情,对文人负心弃妻的行径表示出极大的气愤、这是现存的元杂剧中独一抨击文人富贵弃妻的婚变戏。 
      被誉为“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元代后期至元明之交南戏舞台上最富盛名的作品。《荆钗记》和《白兔记》是其中表现婚姻理想和夫妇关系的杰作。《荆钗记》可谓元代后期婚变题材中一部彻底为书生正名的剧作,它虽受文人加工创作中“昭雪”认识的影响,但仍以其浓重的民间气息,平民的认识以及纯朴的情感,成为演绎质朴情爱理想的经典作品。《白兔记》也以悲欢离合的故事来表现夫妇情深,意欲为“负心”的男主人公开脱,但是,南戏保存的民间爱憎却使故事的关注点不盲目地转向了平民女性李三娘,剧作虽以较多篇幅写了刘知远的事,但情感的天平却倾向了三娘一边。
     《琵琶记》,讲述蔡伯喈,赵五娘夫妻离合的故事。其剧情的开展,叙事的布置都沿着两条线停止。两条线交叉停止,不只将二人的生活境遇构成鲜明比照,制造出激烈的喜剧效果,引发出剧烈的戏剧抵触,而且在不同的场景的叙事中展开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将招致赵五娘凄惨的境遇逐个呈现。
四、明清时期的负心婚变剧
      元明南戏试图以调和的方式来为文人的负心开脱,文人内心的矛盾还使其负罪感隐约可见的话,明代负心婚变传奇则接替文人彻底推脱了义务,把婚变的缘由指向出生富贵却不能遵守妇道、妒性十足的富贵女。至清代,关于文人改造“负心”故事的不满终于迸发,在戏曲作品中重又表现为愤恨的谴责,《赛琵琶》《美案》的降生正事这种心情的集中反映。
      事实上,文人对负心的开脱与包庇,民间不断有最朴素的见地,清代中期花部作品《赛琵琶》以及据此改编的《明公断》等剧就以激烈的爱憎表达了这种朴素的惩恶扬善的情感。《赛琵琶》为不满高明《琵琶记》包庇文人而作。剧本前半局部袭用《琵琶记》情节,后半局部则将负心文人陈世美押上审讯台。这一改动,否认了明代作品的文人立场,支援了贫困女性的合理请求,表达了朴素的民间立场。
      负心婚变剧至此重新回归谴责,但不同于宋元谴责类作品的是,作品不再以一味丑化和惩治负心文人为目的,而是愈加深入的揭显露婚变的深沉的缘由,把科举背景下的人性中的无法、懦弱、自私、乃至善良逐个呈现出来,文人从负心,到最终的丧尽道德底线的过程明晰地展露在读者和观众面前,悲剧的力气得到最大的升华。
五、总述
      负心婚变剧从谴责文人负心却无能为力到同情文人为其负心行为开脱,再到旗帜鲜明的惩恶扬善,这个过程是中国戏曲观众和剧作家的审美认识在道德层面上的起伏,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在艺术层面上的演进与打破。在这个迂回演进的过程里,我们看到古代婚姻家庭禁受的一次次考验,看到了古代妇女争取个人幸福的一个困难侧影。            

【浅谈元明清戏剧中的负心婚变剧】相关文章:

1.歌剧中的重唱

2.歌剧中的声乐介绍

3.儿童剧中的舞蹈

4.话剧中的关键词

5.京剧中手的功法练习

6.影视剧中的经典浪漫台词

7.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台词

8.关于京剧中武老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