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性灵派”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

时间:2018-02-27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性灵派”以“求俗”的文学主张独树一帜,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性灵派”世俗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明清之际理学、心学的发展,市民经济的繁荣,通俗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都是“性灵派”文学创作俗化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
  论文关键词:性灵派;袁枚;公安派;俗化
  一、“性灵派”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
  “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有清一代四大诗歌理论。“性灵说”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南朝著名诗论家钟嵘的《诗品》,而宋代词人杨万里亦被清代“性灵派”文人奉为“开山之祖”,明代“公安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更为“性灵派”所直接继承。“性灵说”以尊情、重趣、求新、尚才和趋俗为主要特征的美学意趣,不但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而且使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从“阳春白雪”的大雅之堂走向了“下里巴人”的寻常生活。应该说,“性灵说”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趋俗”的概念,这是“性灵说”区别于“神韵说”、“格调说”和“肌理说”的最大特征。自“性灵说”问世以后,历代文论家大都强调其“不拘格套”和“主情”的特征。其实,就重“真情”而言,诸家学说皆各抒己见,屡有论及,其中儒家的“诗言志”传统源远流长,沾溉后世,为众多诗论家所继承.所异者只是每派所论的“情”或“志”的内涵不尽一致而已。至于“重趣”、“求新”、“尚才”等主张,前贤亦不乏论述,刘熙载、袁宏道等皆高张其帜,影响深远。所以,真正使“性灵派”超越前人,后启来者的,是其“趋俗”的文学主张。从晚明到有清一代,“性灵说”的影响不断扩大,世间文人士子大多服膺其说,以至陛灵派”终成清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究其原因,离不开袁枚等人巨大的社会影响.然“性灵说”的俗化倾向则是其广为流布的根本原因。
  所谓“俗化”即世俗化,或者说是适俗化,集中表现为关注个人及其日常生活,也即关注世俗生活的内容。“性灵派”诸贤尽管都经常论及“真情”和“个性”,没有明确提出“趋俗”的观点,但这并不能遮盖他们在文学理论构建和诗歌创作实践中的俗化倾向。这种世俗化的观念来自于明代“公安派”的影响。在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公安派“诸人所阐发的融通三教的心性之学本质上就是世俗化和存在化的士夫禅学,其旨趣只在支持一己性情的自适。”文学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文学创作实践,实际上,较之明代其他流派,“公安派”的创作情致更加世俗化,艺术旨趣更加平民化,袁宏道甚至认为“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诗”追求“宁今宁俗”的创作观。这种世俗化的创作观对“性灵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公安派”和“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均有俗化倾向,但也存在一些区别。“性灵派”的“性灵说”体现出救偏补弊的用心.“公安派”一味放任随性的做法在“性灵派”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约束。袁宏道主张“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而“性灵派”诗人则要求以天赋写作,并且所写必须有趣,认为“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性灵派”的代表诗人袁枚认为,“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诗虽新,似旧才佳”,这些辩证的看法都体现出袁枚的通达和博取.也反映出“性灵说”对于前人学说的发展和创新。

  二、“性灵派”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
  “性灵派”的俗化倾向首先表现在题材上。清中叶之时,文学创作思潮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创作主体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大胆.更具有突破性。对于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来说.高高在上的庙堂文学已不再是创作的圭臬和唯一选择,而求新、求俗,突破前人窠臼,通变化裁才是其追求的境界。袁宏道赞赏“任性而发”的、通于人之常情的作品,观点比较偏激。但如何做到“俗”,如何做到“言俗而意雅”,

试论清代“性灵派”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