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乡村落地人才

时间:2020-10-31 13:07:46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乡村落地人才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省实施的“村村大学生计划”是一项利民利农的教育工程,也是快速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人才工程,旨在为农村培养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的“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落地人才。本文对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村村大学生”培养中优化人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交流,为高职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乡村落地人才

  为了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我省首先启动了“村村大学生”计划。2003年12月2日,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黑教联「2004」3号文件《关于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的意见》,决定从2004年到2008年,共培养近10000村村大学生(每村至少1名),毕业后回到所在乡村为民服务。近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教委的具体部署下,经过各培养院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村村大学生”培养牵头学校之一,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村村大学生”培养期间,共招收四个专业350名来自省内各乡村的学生,按照为农村培养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的“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落地人才,也就是要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 、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采取了诸多有力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和强化。本文就我院“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问题进行阐述。

  一、工学结合“15+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

  针对村村大学生的学制较短,生源基础总体偏低,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年龄相差较大,部分学生已成家立业等现实问题,我院知难而进,认真研究和探索,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村村大学生”培养能否立足龙江、面向乡村、服务“三农”,为农村畜牧生产一线培养适用、实用的落地人才,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培养目标准确定位,面向“三农”,培养落地人才

  黑龙江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已经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2003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主辅换位”,2010年以后,畜牧业产值要达到农业经济70%以上。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人才支撑至关重要。据统计,全省1100个乡镇现有畜牧科技人员4384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仅占1.33%,平均每个乡镇不足0.5人。由此可见,我省乡镇畜牧行业生产第一线极其缺乏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确定“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既要立足本土,结合当前农村基层养殖业的现状,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使学生掌握常规技术外,熟悉规模化、现代化、工厂化、自动化畜牧业的生产技术。

  2.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关键技术环节

  畜牧兽医专业面向比较宽泛,涉及行业的养、繁、防、治、管、加、销等技术环节,涵概了畜牧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及服务体系,在有限的二年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每个技术都能做到精通,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好特殊与一般、基础与应用、宽泛与突显的关系,增加针对性,淡化或删除繁琐、无应用意义的理论知识,强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根据学生的意愿,提供若干个专业方向,在实践中加以强化。

  3.体验基层生产环境,强化服务意识

  村村大学生毕业后均回乡工作,在校期间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达到统一和共识。通过加开必要的与农村工作相关的课程外,每学期安排5周的专业生产实践,使学生熟悉养殖一线工作场景,从事专门专业工作,练达专业技能。假期内安排2周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任务中了解农村畜牧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及改进措施,对其学习、工作大有益处。

  二、工学结合“15.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从“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和借鉴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

  “15+5”意为每学期20周的教学进程中,15周为校内教学,其中包含必要的理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每学期安排5周的专业生产实践,学生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活动或顶岗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在教学方案的指导下,按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练达必备的专业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专业能力螺旋式递进,从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渐上升。

  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期间,实行现场技术人员导师制,学生在生产岗位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第一、二学期,学生在畜禽饲养管理、常见疾病防治、繁殖育种、饲料加工调制等岗位进行轮换实训;第三、四学期,根据学生的意愿,结合本乡工作特点进行定向培养和顶岗训练,达到胜任岗位工作之目的。

  三、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围绕“养、繁、防、治、管、加、销”七大要素,打破原学科制教学体系框架,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专业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体现实用、适用、应用的理念,课程内容删繁就简,及时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新技术。

  1.增设部分课程。结合毕业生工作场景的需要,增设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规划、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农村发展的现状,把握农村发展动态,具有适应乡村工作环境能力,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

  2.整合部分课程,使之与生产环节相吻合将牛羊饲养管理技术、猪饲养管理技术、鸡饲养管理技术、动物内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动物外产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动物寄生虫病防制技术等7门课整合为牛羊生产、猪生产、禽生产三门课;将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整合为兽医基础;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整合为应用化学。整合后的课程更具有岗位针对性,内容设置与生产一线关键技术和环节相融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

  3.教学组织灵活多样根据畜禽生产周期,结合行业生产特点,依照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有些内容和课程可先讲后练,亦可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结合现场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其它课程与之相匹配、有机穿插教学,达到时间、空间多维利用,信度、效度相统一。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1.以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由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室与校内生产基地相结合、基地与行业企业相融合。

  2.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入校后即接触专业生产实际,营造专业学习氛围,达到早实践、多实践,整个学程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目的。

  3.遵循从简到繁、从专项到综合的原则,与畜禽生产周期和主要环节密切结合安排教学,通过紧密结合实际的螺旋式周期循环,使学生掌握综合专业技能。

  4.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积极与省内、外行业生产企业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实行双证制,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定有机融合。在毕业前,按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每名同学毕业前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都能获得高级动物疾病防治员、高级家畜饲养工、高级家禽饲养工、高级畜禽繁殖工等2个以上畜牧兽医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五、特色及效果

  1.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畜牧业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现在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新的经济生长点。借鉴以往的办学经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畜牧兽医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全新设计。

  2.以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及畜牧兽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养成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调整课程设置,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新技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即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片面加强单项实习向畜牧兽医生产综合应用转化,基层畜牧业生产定位由分散型、粗放型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化。

  5.根据培养模式的要求,认真编写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教学大纲、“村村大学生”实用教材、教学讲义,形成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料。

  6.注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每门主干专业课制作CAI课件,专业核心课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创建试题库、技能考核方案,教学资源库丰富完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合理选用专业教室、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及省内外生产企业等教学场景,融“教、学、做”为一体,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接轨。

  7.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科学,运行良好,各教学环节严谨,实施得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达到了预定培养目标,得到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认可。目前已有近200名畜牧兽医专业“村村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这些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强,现场工作适应快,吃苦在前,勇挑重担。在本土畜牧业发展建设中做到了“技术能指导、生产能示范、致富能带头”,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农民的信赖。

  参考文献

  [1] 杨树国 李春霞 董继学等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06.1

  [2] 李庆章 于广建 梁云福 林洪金 新农村建设适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 2007.7

  [3] 樊流梧 试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 耿明杰 吴学军 畜牧兽医专业“一主N辅”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效果 中国科技信息 2007.1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乡村落地人才】相关文章:

1.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2.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3.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4.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5.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客户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7.论中药学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路

8.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9.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